基于虚拟社区的互助共保模式研究——以抗癌公社与e互助为例

2015-01-02 03:11盛军
当代经济 2015年33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社员信任

○盛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 广东 珠海 519087)

一、引言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断突破人们旧有思维。几年前很难想象支付不到10元钱就能获得40万元癌症诊治保障,而商业保险公司此类保障的报价至少5000元。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虚拟社区的形成,其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社区每个成员可以分享信息、交流情感乃至达成集体行动。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种新型“互联网+”模式——互助共保模式应运而生。互助共保模式就是以虚拟社区为基础,利用小额甚至微额捐助,实现了对癌症病人的巨额捐助。该模式的出现为互联网时代的保险以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虚拟社区是相对于具有物理地址的实体社区的一种互联网组织。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不仅可以“对话”,还能从事交易活动(Gupta,2004)。从参与经济活动的视角看,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动机显然会影响虚拟社区商业模式成功,成员参与动机能起到促进中介作用,并且成员的参与动机兼具个人功能和社会利益(Henning-Thurau,2004;Lapmed和Bhalla,2007)。虚拟社区成员不仅能获得现实个人利益,也能实现社会目标,如推进某种创新产品出现、新模式成熟等。虚拟社区成功运营与形成集聚力的关键是虚拟社区对实体社会的“延伸、补充与强化”的程度(范晓屏,2014)。成员间的信任也影响成员对商家或虚拟社区提供商的信任,同时影响成员从社区获取产品信息的意向,也就是一个相互激励过程(赵玲,2014)。信任也会扩展到对社区的系统性信任,这些信任水平是在动态变化之中(郑敏等,2015)。虚拟社区的信息传播与共享功能是促进成员间以及与社区信任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通过拓展虚拟社区技术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有效的内部规则,可以提升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水平,从而促进信任关系建立(刘蕤,2014)。以信任为基础的社区成员的认同感也是维持社区运作的重要因素(郭朝阳,2014)。

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虚拟社区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范围,也提升了移动端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因此,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社区,可以更有效地拉近成员之间的关系。例如微信朋友圈,朋友之间的各类资讯可以瞬间在全社区公布,此效果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聂磊等,2014)。在虚拟社区中衍生的社会资本也具备了产生社会网络、促进规范形成以及成员信任感的增进等功能。同时,线上所形成的资源也会延伸到线下。有学者提出虚拟社区感,认为此情感为解释虚拟社区动态、提升虚拟社区生命力的焦点概念。这种情感能促使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进虚拟社区成员间的合作,提高社区成员知识和信息分享度。所以培养合理的虚拟社区感,也是促进成员信任增进的重要途径。

关于虚拟社区的概念、形成以及功能都有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以往的研究将虚拟社区视为松散的、不具有有效粘合的个体组合体,但随着新型技术的推广,过往缺乏联系的社区个体将会有更紧密的网格关系,因此技术的进步也对研究提出新要求。同时虚拟社区是具有复合功能的聚集体,它也具有类似于实体社区的商业价值,如何将这些潜在价值开发成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为虚拟社区理论研究提供了契机。抗癌公社与e互助两个虚拟社区即是新模式的代表。该类虚拟社区为互联网时代的保险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三、两个互助共保社区的概述与比较

根据保监会的数据,1999—2014年保险行业健康险支出只占健康险新保费收入的平均比率为35.7%,也就是说近2/3的健康险保费是由保险公司耗散掉或者成为保险公司利润。可见,传统的健康保险产品未能充分发挥保障功能。面对不断上升的癌症医疗费用和患癌概率,人们也在开始思考新的措施寻求保障。随着互联网以及在线支付功能发展,虚拟社区的作用也在不断强化。在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抗癌公社与e互助分别于2011年5月和2014年7月诞生了,此标志着一种新型的互助共保模式正式开始运作。本文选取了互助共保模式的代表——抗癌公社与e互助,前者是最早实践互助理念的平台,而后者则是注册人数最多且资助个案最多的社区。

1、两平台简介

(1)抗癌公社

该众保平台于2011年5月上线,是中国第一家众保平台。该平台通过建立网民间的“利益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实现对癌症患者的P2P捐助,筹集必要的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平台的宗旨是利用成员的小额互助,汇集成能有实质性作用的捐助金额,帮助合格的社区成员实现体面的治疗。而不用再去乞求社会帮助或自我承担巨额医疗费用。公社成员所共享的理念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截至2015年6月,已有近15万人加入这个社区,该公社设置了每次捐助的上限额度为10元。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自2015年3月起,该平台加入通道和信息发布也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来进行。

(2)e互助

医院感染防控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难点,不仅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与治疗康复,还直接影响到医院诊疗技术的发展[1]。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均存在骨质流失、疏松,运动及平衡系统也存在一定退化[2]。老年患者术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及手术治疗效果。为了解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感染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对1 336例骨科住院手术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预防和控制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e互助平台是由深圳点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该公司则是泛华企业集团(纳斯达克代码:CISG)的下属企业。该平台正式上线时间为2014年7月,其运行原理也是社区成员会集中成员的小额捐助汇集成大额款项帮助罹患癌症的社员解决医疗费用或者其他支出。加入该平台的条件是满足年龄要求、且在个人账户中最少预存9元的资金作为将来履行帮扶义务的准备金。该平台目的是实现一种新的救助模式,该模式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机构的各种不足。平台运行至今已经帮扶了5位合格的确诊患癌的社区成员,共支出帮扶金额200万元,而每次捐助社员平均的捐助额也仅为1.5元左右。截至2015年6月,共有33万注册加入该互助平台。该平台也设置了微信公众号,开始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布信息和推广平台。

2、两个互助社区对比

(1)相同之处

两个互助社区的基本原理相同。利用互联网组建具有明确目标的虚拟社区,该社区既可以成为风险池,又可以成为潜在的资金池。在符合条件的风险事件出现后,该社区将会汇集个体小额捐助帮助个体。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保险组织只能预先归集保费以便在出险之时及时给付。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出险情况可以迅速地在社区内传播,同时资金归集的速度也能满足及时给付的要求。从基本原理上讲,两种平台的运行机制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两个平台都强调与保险、慈善组织的区别。与保险的区别在于两个平台皆不预先收取保费(也就没有资金运营问题);与慈善组织的区别在于加入社区的成员是有义务帮扶需要资助的社员,若拒绝履行义务,则被视为自动放弃社员资格。这比慈善捐助有更为硬性的约束。两个平台都很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社区信息发布和推介都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完成,这也提高了加入社区的便利性。另外,尽管在某些细节上不同,但两个社区发起人都强调与捐助资金的隔绝是获取社员信任的重要保证。

(2)不同之处

两个平台发起背景不同。抗癌公社是最早提出并实践共保互助社区创意,其创始人也并非专业从事保险或慈善事业;而e互助发起人是具有保险代理经验的上市公司,此背景差异也带来的具体运行措施的不同。具体而言就是加入社区成为社员是否要缴纳捐助保证金。抗癌公社秉承的原则是“绝对不碰钱”,任何加入公社的成员无须缴纳任何名义的费用,只有当出现帮扶事件之后,才会号召社员捐资;而e互助要求每个加入的成员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此作为未来履行捐助义务的保证,当成员想要退出之时,该笔保证金则会及时返还。

3、互助共保模式的隐性风险

抗癌公社和e互助在初创阶段很好地发挥了设计功能,可以说该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从长远看,有些隐性风险会影响互助共保模式未来发展。

(1)模糊的功能定位

互助共保社区天然地带有扶危济困、帮扶弱小的基因,因此,如何抑制扶助的冲动而将共保社区的功能边界确定下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互助共保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保险模式或是P2P条件下的慈善互助组织。在现阶段,一方面共保平台可以汇集社员的微额捐款,帮助罹患恶疾的社员,此即为保险功能;另一方面平台也会开展某些具有慈善属性的捐助活动。从长远来看,互助共保社区的发展还是要沿着构建大的风险池发挥保障的功能为宜。

(2)不稳定的活跃成员数量

与多数虚拟社区如某个论坛、某个BBS相同,维持足够多的成员或者用户是社区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互助共保模式能否发挥设计作用,重要的前提就是有稳定且庞大的社区成员。迄今为止,两个虚拟社区的成员数量均较可观,每次捐助的金额也未达到上限(两个社区捐助最高上限皆不到10元)。但由于捐助次数还比较少,两个平台无法从有限的捐助事件中得出可靠的活跃社区成员数量。基于现有的数据,很难判断当出现较为频繁的捐助时,社员是否会流失,致使社区无法归集到承诺的捐助金。

(3)易损的信任度

信任是互助共保社区存在的基础。每个社员相信自己每笔捐助都可以换得同样的捐助。这就要求广大社员对社区维系和运作都能保持高度信赖。社员相信每一笔捐助都是真实可靠并符合捐助条件,其款项也能发挥其设计的功能;社员相信社区运营者能正确引导社区发展,成为符合设计初衷的新型保障模式。可以说,没有信任,就不存在互助共保模式。从确定捐助对象到完成捐助,此间有很多环节需要调查取证,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影响社员对捐助的信任度。互助共保无法维持类似保险公司的理赔或核保人员,故如何维护社员的个体信任以及系统信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不成熟的社区支付系统

从现在社区运行情况看,社区能否归集到救助金很大程度上依赖支付系统功能的稳定,尤其是移动支付系统的完善。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抗癌公社和e互助都能接入移动支付端口,方便社员完成捐助。同时考虑到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手机上网功能也会受制其他因素,很多社员无法及时完成支付。社区发展一个重要瓶颈便是支付系统是否能稳定地发挥作用。

四、互助共保模式发展的建议

互助共保模式的原理简单,而意义则非常重大。一方面,它的出现为人们寻求抵御风险提供另一个选择;另一方面,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它也为共享经济添加了另一种模式。从构成风险池的角度看,虚拟社区承受并分摊风险,因此虚拟社区必须保持稳定以及适当规模。从构成资金池角度看,虚拟社区必须能迅速筹集资金并支付给合格的捐助对象。从以上对虚拟社区的要求看,要实现互助共保模式的发展,就必须探索虚拟社区建设的途径。

1、凸显虚拟社区实际功能

虚拟社区对实体社会的“延伸、补充与强化”的程度是虚拟社区存续的关键(范晓屏,2014)。在互助共保模式下的虚拟社区发挥了风险池以及潜在资金池的作用,而此作用是能够实现个体捐助的重要前提。当互助共保模式的确可以帮助社区成员筹集资金治疗疾病,同时该社区的稳定存在也为成员提供了可以预期的保障,该模式的成功越能促进虚拟社区稳定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之时,费用低廉、公开透明的互助共保社区更容易发挥出设计功能。当加入该类互助平台的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后,所提供的保障也就更明显,也更能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

2、激发成员信任感

每个成员相信其他社员会为符合条件的成员提供约定的捐助,这是社区存在的重要保证。只有每位社员都相信义务与权利将会实现自动匹配,互助共保平台才能运转。同时,信任还要扩展到对整个社区的系统性信任。这要求社区的运作要高度透明且议事规则科学民主,保证社区运营状况能随时在全网公布,帮助社员建立必要的信任感。该模式现在还处于初创阶段,未来会朝何种方向发展很难预料。但无论何种模式,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系统之间的信任是平台存在的核心要件。

3、强化虚拟社区感的作用

虚拟社区感是社区成员对于参与此社区独特的情感归属,即作为社区成员的一份子所能带来的身份认同。互助共保社区能给成员带来休戚与共、互相扶助的精神支持,而社区感也会促使成员襄力共建。不同于其他类型虚拟社区,激发互助共保社区成员归属感的一个正向因素便是移情,即人们具有关怀他人痛苦的本能。在传统保险产品不完善、社保覆盖不够、医疗费用畸高背景下,社区成员出于对自己现状的担忧,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试验性的捐助,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互助共保能帮助他人。

4、推进虚拟社区的实体化

从保险的角度看,互助共保的模式最接近传统的相互保险模式。相互保险也强调了成员之间的互助,强调非商业性原则。从基本理念来看,互助共保平台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相互保险组织。近期保监会正式下发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该办法给出了成立相互保险组织的具体规定。互助共保平台可以借助此项办法,推进虚拟社区的柔性规则向硬化的行为规范过渡,实现虚拟社区的实体化。

五、结语

基于虚拟社区已出现了很多商业模式,但共建风险池和资金池,再对特定事件进行捐助是颇具特色的创新模式。一方面,该模式具有互联网精神,即构建开放、平等、高效率的平台,实现P2P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还原了现代保险的实质内容,即组建风险池,将风险分担给足够大的人群。该模式借助P2P网路结构,压缩获取和捐助资金的中间环节,资金的损耗也降到了最低,捐助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该类模式运行至今,已经产生了正面的社会效应,而将来的发展也必会给传统保险行业带来冲击,由此产生的良性互动也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增进,从这个新模式也能看出“互联网+”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1]张敏、郑伟伟:基于信任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

[2]聂磊等: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5).

[3]郭朝阳、吕秋霞:成员参与动机对虚拟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4]楼天阳、陆雄文:虚拟社区与成员心理联结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认同与纽带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1(2).

[5]朱玲梅、钱晴晴:虚拟社区中成员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

[6]赵玲等:虚拟社区信任与社区成员购买力行为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6).

[7]刘蕤: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8).

[8]范晓屏:非交易类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实证研究与管理启示[J].管理工程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社员信任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虚拟社区网络行为与网络德育研究
网游社区:虚拟世界也赚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