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凌,陈国良
(1.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上海 200433)
我国长期奉行“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主要活动范围在靠近海岸线的近海,较少有远海出现伤员的情况,缺乏远海伤员跨境后送的经验。随着我国大型水面舰艇的不断服役,军舰远海航行、护航、军演等活动的常态化,中国海军已经逐步成为“蓝海”海军;同时,也伴随出现了远海伤员,跨境后送的情况。远海卫勤保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远离后方依托,支援有限,独立保障要求高于近海;第二,任务周期长,对防疫要求更高;第三,卫勤需求多样化,对救治能力要求高;第四,医疗后送环节多,时效要求高;第五,远距离协同更加困难,对组织指挥要求高;第六,境外政治敏感,外交影响重大,对卫勤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1]。我国海军现实情况是,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可以提供卫勤保障,也没有具备起降运输机的航母。如遇到远距离伤员后送时,则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转运过程中,并且伤员在海陆空不同的交通工具中交替换乘,增加了伤员的痛苦,延误了治疗时间[2]。以往近海的后送方式面对远海的新情况有些力不从心[3],快速将远海伤病员撤离至后方医院,成为新时期海军卫勤的新课题。
1.1 案例分析 亚丁湾护航任务一般执行周期长达数月,航行距离约1.7万海里,所在区域周边国家医疗水平差[4]。在已执行了近7年的亚丁湾护航过程中,已出现过远海伤员后送的情况:
【案例一】2009年12月,海军某基地后勤助理员,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时出现腹痛,经国内海军总医院会诊后,确诊为“急性肠梗阻、阑尾炎”。经过两天紧急海上后送至阿曼港口,但因语言沟通问题,当地医院只对阑尾进行了手术,肠梗阻并未治疗,患者出院后再次病倒,在当地进行了二次手术后仍未好转。后经海军首长指示,后送回国治疗,患者转乘客机回国。回国后,国内专家经过会诊和手术后将病危的患者治愈。
【案例二】2014年7月,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某海军上士突发咽喉肿痛、淋巴肿大等症状,所在舰上医疗条件不足以救治。4天后,进行舰船并靠补给时,转至某舰进行远程会诊,专家一致决定立即后送回国治疗,同样面临跨海跨国,距离远等困难。该患者从军舰乘小艇转至吉布提港口,并接受了初步诊疗。但吉布提无直飞中国航线,须由埃塞俄比亚转机回国,因患者直接通过小艇入境,无入境记录,在机场出境时遇到困难,后经驻外使馆协调才得以出境。经过31小时海陆空联合后送,患者才得以回到国内接受治疗。
以上两个案例中,均属海军平时实际远海航行中的突发状况。凸显出我军还未形成规范的远海跨境后送方式,且后送过程周期长(从发病到回国均经历了半个月以上周期),需借助海军高层、驻地外交等力量才能妥善后送。
1.2 远海医疗后送难点分析 海军在近海活动时出现伤员后送距离陆上医院近,后方医院的人员技术水平高、医疗设备齐全、医治效果好,并且可以对伤员进行大型手术等重创救治[5]。而由以上两个案例可知,远海伤员后送相对近海而言难度要大,如遇到语言、进出境、天气情况等特殊情况将更加困难。相比近海而言,远海跨境医疗后送有以下一些难点:
第一,距离远、后送时间长,距离后方医院远。出现伤病后运困难,远海航行风浪颠簸大;第二,跨国境和空域,跨国境会遇到入境、出境等限制;第三,多种运输工具之间转换,加重伤员痛苦。近海与远海伤员医疗后送方式对比分析(表1)。
表1 近海与远海伤员后送方式对比
伤员身处远海,重症伤员需后送至后方医院,必须经历海陆空多种交通工具联合跨境运输。空运远距离速度最快,但受制于天气、跑道等因素,海上伤员使用空运方式,我国航母还不具备起飞运输机能力的情况下,还需通过船舶运输至码头,车辆运输到机场,再通过飞机转运的过程[6]。伤员空运能直航至后方医院最佳,可以节约抢救时间并降低伤员痛苦。在机型的选用中,民用客机的机舱较为舒适,但航线固定、起飞时间不灵活,须将伤员转移至相应的机场,适合少量伤员的运输。军用飞机,航线、起飞时间较灵活,可进行远程接送,但机舱并不舒适,颠簸大、须进行特殊改造后适用于伤员接送,适合大规模的伤员后送。
远海伤员的后送路径具体方式和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如图1所示。首先,伤员通过救护艇、卫生运输船、救护直升机等运送到医院船、码头救护所进行救治;其次,重症伤员则需要运送至码头救护所、前方医院;最后,有些伤员可能需要再次转运回国才能得到较高水平的救治,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时,采用飞机运输较为节约运输时间,增加抢救伤员成功概率。如在我国境内,高速铁路也可成为一种备选方式。
通过前文分析,远海伤员后送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为以后更加快速便捷的后送,同时也为战时考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卫勤保障建设:
3.1 建立远海跨境后送的直通路径 亚丁湾护航舰队伤员在后送过程中,舰船抵达最近国港口后,该国无直飞中国航班,需途经第三国转机、签证出入境后才能回国,伤员遇发烧等情况,不能乘坐民航客机。这些限制都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后送时间,不利于伤员的救治。
因此,应考虑建立海上、陆地、空中联合后送高效的直通路径。在主要海上航线上建立一条与之匹配的空中走廊,并进行常态化国内航空公司客机直达航线,保正伤员能在第一时间送至后方医院进行救治。
3.2 建立海外医院和医疗保障基地 由于远海后送距离较远,从舰船到岸的距离远,海上颠簸不利于伤员救治,应利用一切海上可以利用的支点。目前我国在南沙群岛正在填海造岛,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岛上医疗保障基地,为南海海上救助提供一个较好的支点。
图1 远海伤员后送距离与运输方式选择示意图
可以尝试建立海外友好定点医院,进行医务人员输出,或按照我国医院制度进行培训。同时对国外医务人员可以进行汉语医学术语培训,减少境外医师与伤员之间因语言沟通造成的误判。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建立我国自主的医疗保障基地则更佳,此类型基地最好选择建立在同时具备海港和转运机场的与中国具有传统友好往来的城市,这样可以最快的速度后送伤员。我国境内接纳伤员的医院也应考虑在沿海、沿边的省会级城市进行布置,减少在境内飞行时间,为伤员救治赢得更多时间。
3.3 建立伤病员后送保障机制 一方面,制定完善伤病员后送的方案,事先确定医疗后送方式、运输工具、护送人员及接收医疗机构等;另一方面,应用好已经建成的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和远程卫勤支援系统,远程加强前后方信息交换,听取国内医疗专家诊疗意见,及时诊断病情,做好进一步诊疗方案。
我军因多年无战事,平时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无法满足战时需求[7],如出现战时的大规模远海后送则可能会面临更大困境。因此,针对远海跨境后送须深入研究,提出系统性后送方案,并做好演练及预案,确保更大规模伤员后送的有备无患。
[1] 郑 然,胡家庆.远海卫勤保障的特点及对策预想[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5):290-291.
[2] 刘晓荣,陈国良,范晨芳,等.海军陆战部队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原则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77-78.
[3] 王晓波,栾振涛,韩 敏,等.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2):79-81.
[4] 李 晏,王雁霞.远海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医院船的药品保障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2(5):301-302.
[5] 陈国良,刘晓荣,贺 祥,等.现代海战中伤病员医疗后送特点与要求[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11):1360-1361.
[6] 姜树强,沈 炜.未来伤病员空运后送研究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5-7.
[7] 丁 陶,张鹭鹭,栗美娜.外军战时卫生资源配置特点与借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3):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