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聚居区与城市空间协同演进的句法解析

2015-01-01 03:14黄嘉颖
关键词:聚居区鼓楼回族

黄嘉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缘起于丝绸之路的繁盛,勃兴于回汉民族的和谐共荣,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始终与城市空间密切联系协同共进。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当代背景之下相当一部分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却陷入了与城市空间隔离或受城市空间侵吞的境地。为了挽救濒危的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探究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与城市整体空间互动演进的特征规律对于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而言意义深远。空间句法①空间句法是1970年代由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Hillier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提出的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主要通过对城市系统、建筑、聚落、景观等的定量化描述,解释空间结构形态与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理论正是理解城市空间的逻辑语言,给出了一个从图论角度整体看待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关系的视角[1-5],为深入释义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与城市空间的协同演进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量化解答方法。本文拟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这一正经受城镇化强烈冲击的典型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探讨聚居区和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规律,从而揭示空间表征与结构内涵之间的句法逻辑,以进一步启发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保护规划的应用研究。

1 空间句法的分析框架

根据空间句法,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与城市空间互动演进内涵解析的关键在于洞悉城市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变化,以及局部中心结构的变化。可以将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用句法地图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的拓扑关系来表述,从而通过研究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全局空间的拓扑关系变化,以及鼓楼回族聚居区东、西两片区的中心结构变化来探讨鼓楼回族聚居区形态演进的空间内涵。

1.1 数据建立与轴线地图的生成

由于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及鼓楼回族聚居区街道体系表达完整且详尽的地图资料相当匮乏,另一方面,清代中叶是西安回坊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典型特征意义的“七寺十三坊”聚居形态,因此,本文有意识地选择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西安府城图作为历史时期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基础数据的建立依据。与此同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一定时期的恢复和稳定发展——1965年的西安城市现状图,以及最近一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所采用的2005年西安城市现状图作为当代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基础数据的建立依据[6]。具体研究既涉及鼓楼回族聚居区与整个城市空间网络的联系,也包含鼓楼回族聚居区内部的空间分析。

1.2 形态分析变量的选取

城市结构形态的动态发展主要表现为空间的集聚与扩散、中心的转移与分化,以及系统的协同与背离等方面,所以,本文主要选取集成度和智能度作为鼓楼回族聚居区和西安整体城市结构形态演进规律研究的分析变量。其中,集成度着重描述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他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智能度则用来表达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7]。

2 聚居区空间与城市全局空间的拓扑关系变化

鼓楼回族聚居区位于西安城市泛CBD地区,在城市CBD中心特征不断增强的过程中,聚居区集成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从鼓楼回族聚居区主要集成轴线的全局集成度顺应年份增长而增长的变化特征可以说明(表1)。不仅如此,从西安城市中心的变化分析也可以发现,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演变与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尤其是鼓楼回族聚居区的东南部地区以及南部边界已经融入了西安整体城市中心,彼此结构相互渗透融合(图1)。

图1 2005年西安城市句法轴线地图Fig.1 The syntax axis map of Xi'an City in 2005

2.1 智能散点图的叠加分析

为了进一步量化分析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全局空间的结构关系,将1735年、1965年和2005年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智能散点图分别与相应年份的西安城市整体空间智能散点图相叠加,形成1735年、1965年和2005年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整体空间关系智能散点比较分析图(图2),并且建立各年份鼓楼回族聚居区的智能散点回归线和西安整体城市的智能散点回归线。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分区指代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以全局代表西安整体城市空间。

图2 不同时期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整体空间关系智能散点比较分析图Fig.2 Comparative analysis chart of intelligence scatterplot with overall spatial relationship in the Drum-tower hui community and Xi'an City at different times

从上述3个年份的空间智能散点比较分析图可以看到,除1735年散点集成度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分布区间相对较窄之外,就各年份的散点分布形态而言,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1965年和2005年绝大部分散点全局集成度均高于1.0,并且在空间全局集成度[1.5,2.5]区间内形成了散点分布密集区,这意味着西安城市整体空间系统集聚性较强,在集聚与扩散特征同时并存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集聚作用始终大于扩散作用,而2005年与1965年相比全局散点图左下区间散点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右上区间,则说明了低集成度轴线比例正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扩散作用正逐步增强。

2.2 智能散点图的比较分析

在西安城市空间不断扩散的同时,3个年份的空间智能散点比较分析图均显示,分区散点始终主要紧凑、均匀分布于全局散点图的中部偏右侧,可见在西安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鼓楼回族聚居区一直位于西安整体城市空间的较高集成区域,聚居区空间社会性很强,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在局部回归线与全局回归线的曲线特征关系上,各年份同样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1735年、1965年和2005年局部回归线和全局回归线夹角都十分狭小,其中,1735年分区智能度为0.870,分区回归系数为0.757,全局智能度为0.877,全局回归系数为0.770;1965年分区智能度为0.941,分区回归系数为0.885,全局智能度为0.929,全局回归系数为0.863;2005年分区智能度为0.967,分区回归系数为0.936,全局智能度为0.857,全局回归系数为0.734。根据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全局与局部关系理论[8],上述回归线的形态关系表明,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城市整体空间密切关联,协同关系良好。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各年份鼓楼回族聚居区与城市整体空间网络之间均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性,但是比较2005年和1965年的智能散点图,不难发现2005年的局部回归线和全局回归线夹角明显增大,反映出聚居区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的网络协同能力正在减弱。这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传统住区不可回避的发展历程。此外,从各年份局部回归线曲线特征的高度相似性来看,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演进过程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自相似性,聚居区空间演进的自组织作用十分突出。显然,在分区空间与全局空间协同发展的同时,分区空间发展的高度自组织,进一步印证了鼓楼回族聚居区演进过程中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外力驱动与聚居区空间演化的内力牵引耦合互动,共同推进了聚居区结构形态的深化发展。

表1 不同时期鼓楼回族聚居区局部集成能力前5位轴线地位变化Tab.1 Changes in the axis status of the top five with local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Drum-tower hui community at different times

3 聚居区中心结构变化

鼓楼回族聚居区内部主要形成两个集成核,分居于城隍庙两侧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其中东部中心位于北院门—庙后街地段,西部中心则位于洒金桥—庙后街地段(图3)。从句法水平来看,东、西两个中心的结构地位与空间性质具有一定差异,东部中心的整体集成能力高于西部中心,社会功能更加复杂,是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的最高集成中心。

图3 2005年鼓楼回族聚居区句法轴线地图Fig.3 The syntax axis map of the Drum-tower hui community in 2005

3.1 东部中心结构分析

根据鼓楼回族聚居区局部集成核的句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院门—庙后街地段形成的东部中心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和西安城市中心结构关系的拉近与融合,以及自身轴线格网体系的深化与延展上。在这一结构变化中,北院门历史街区始终占据着鼓楼回族聚居区中心的核心地位,北院门街作为承接聚居区内部空间与外围城市空间的主要桥梁,同时肩负着城市中心区步行主轴线和聚居区中心核心轴线的重要职能,北院门街与西羊市街、大皮院街以及北广济街形成了类井字形的聚居区中心轴线骨架,并且生成了新的不同层级的连接轴线,说明这一集成中心正处于层级分异的结构深化过程之中。值得关注的是,北院门街是一条城市步行街道,由此引入北院门历史街区的交通流主要是便于停驻滞留且自由选择性较大的步行人流,因此,该地区生活性社会交往特征十分突出,具有强大的服务性产业经济运行空间潜力。由此可见,东部中心具有突出的聚居区内部社会活动功能和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相交融的复合中心特征,而聚居区中心与城市中心的复合交融正是聚居区结构形态与城市整体结构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西部中心结构分析

相对于东部形成的聚居区空间集成核,位于鼓楼回族聚居区西部片区洒金桥——庙后街地段的聚居区空间集成核平均集成能力稍低,并且不同集成轴线之间的集成能力差距较大,尤其是该集成核主轴线洒金桥大街的集成能力远高于其他轴线,这与东部中心集成能力相对均衡的轴线体系结构特征具有较大差别。1735年,洒金桥大街的轴线集成能力已经显现,但主要表现为鼓楼回族聚居区西部片区的主轴线,与庙后街相交形成十字形的分区中心轴线骨架。1965年洒金桥大街和庙后街的轴线集成能力有所增强(表2),直至2005年,从前文句法轴线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洒金桥大街是鼓楼回族聚居区中唯一穿越整个聚居区空间并贯通区域南北的主轴线,快速通过的交通性轴线性质非常明显,而庙后街则是连接西部中心与东部中心这两个聚居区空间集成核的关键轴线,并且承担了鼓楼回族聚居区东西向机动交通集散的重要功能。此时的洒金桥大街不仅是鼓楼回族聚居区西部片区的主要轴线,而且通过庙后街承接了东部片区大量机动交通流的转移,轴线集成能力大大增强。

表2 洒金桥大街和庙后街集成能力变化分析Tab.2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changes for Sa Jinqiao avenue and Miaohou street

3.3 东西部中心结构比较分析

西部中心集成能力的快速增强和聚居区东部交通流的大量西移并不意味着,西部中心将取代东部中心成为鼓楼回族聚居区的主中心。无论是单一的十字形骨架特征,还是两极分化的轴线集成能力突变,都充分表明西部中心聚居区空间集成核结构体系尚未成熟,由洒金桥大街拓宽改造带来的只是聚居区机动交通的集聚,而作为社会性很强的聚居区中心更加强调步行人流的集聚,强调社会交往的发生。因此,鼓楼回族聚居区仍保持着东部和西部一主一副的双中心结构特征。

事实上,1960年代以来,东部中心北院门街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新改造,但是这一地段的改造主要以微循环式的结构调整与街道整治为主,并没有大规模的拆迁重建,因此,该地段传统的聚居区结构肌理得以完好的延续,聚居区中心功能整体性增强。与此相反,西部中心洒金桥大街则实施了整体式拆迁并全线拓宽贯通的外科大手术,短时间内集成能力在原有的较高水平上进一步强化,远远高于结构系统中的其他集成轴线。此外句法形态变量分析显示,洒金桥大街和庙后街不仅具有较高的全局集成度,其局部集成度也相对较高,说明这两条轴线不仅仅在全局的尺度上具有较高的穿行度,同时在局部空间尺度上也具有较高的整合度,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从句法轴线地图表现出的中心结构演化轨迹来看,洒金桥—庙后街地段已经开始呈现轴线集成能力整体提升的发展趋势,这既有利于鼓楼回族聚居区空间西部集成核的中心结构优化,又有利于聚居区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4 结语

综上分析,西安城市整体网络系统的空间发展对鼓楼回族聚居区结构形态的调控作用关键在于全局集成中心的渗透与辐射,以及集成轴线的空间延展与能力强化。通过社会输入和经济运动,城市空间格网运动流的不均衡组构诱发了聚居区集成中心与社会职能的产生,并在聚居区形态结构和功能格局之间建构起高度关联的空间逻辑。然而,从聚居区的中心结构分析表明,在城市空间作用的持续影响下,不同时期鼓楼回族聚居区的结构形态始终保持着相当高的自相似水平和突出的地方特征。这不仅说明了鼓楼回族聚居区内部网络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并且印证了在鼓楼回族聚居区的演变过程中,城市他组织作用与聚居区自组织力量的耦合,也正是内外网络构成机制的耦合互动促进了鼓楼回族聚居区与西安整体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由此可见,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的保护规划过程中,在空间形态整合上如何保证聚居区原有形态肌理的自生长,并同时通过城市空间的轴线渗透建立聚居区与城市空间的协同结构,对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 杨滔.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看中微观城市形态[J]. 国外城市规划,2006,21(3):48-52.

[2] BAFNA S.Space syntax: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logic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1):17-29.

[3] HILLIER B.Between social physics and phenomenology:notes towards and urban synthesis,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Space Syntax Symposium[J].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Delft.2005(1):52-60.

[4] 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6):33-44.

[5] 王静文,毛其智,党安荣.居住区公共空间社会维度的句法释义:以北京传统胡同空间中社会交往模式的探讨为例[J]. 华中建筑,2007,25(11):166-169.

[6] 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8-9,126-127.

[7] 张红,王新生,余瑞林.空间句法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空间信息,2006,4(4):37-39.

[8] 朱东风.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以苏州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8-117.

猜你喜欢
聚居区鼓楼回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鼓楼颂
鼓楼颂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侗寨鼓楼传歌声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