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Zuo No Die

2015-01-01 19:54程实编辑李淑玲
中国外汇 2015年22期
关键词:性格特征通俗宿命

文/程实 编辑/李淑玲

No Zuo No Die

文/程实 编辑/李淑玲

“No zuo no die”是人类的宿命,而“Why you try”的解释则是经济的本能。这恰是经济世界的危机越来越频繁的本质原因。

预言,是一种宿命的浪漫。追看美剧《行尸走肉》的时候,你绝不会真的相信会有一种病毒,能把鲜活的人类变成恐怖的僵尸;但埃博拉的出现,似乎让这种大胆的艺术想象变得不那么无稽了。不论埃博拉的传闻是真是假,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宿命式预言自己未来的可能。而这种预言,大多藏在不那么严肃、更谈不上科学的文化作品里。

关于未来最吸引人的一种预言,就是人类会如何灭亡。而文学家、艺术家和影视导演们最喜欢表达这样一种观念:人类的狂妄膨胀和失控发展最终带来自我毁灭,就像《我是传奇》、《黑客帝国》等电影里所暗示的那样。换句通俗点的话说,人类的宿命就是“No zuo no die”,但偏偏“try”此不疲。

本质上看,经济世界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同样摆脱不了“No zuo no die”的宿命。就微观个体而言,这种案例可谓比比皆是。即便是宏观层面,“No zuo no die”的魔咒也挥之不去。现在很多人把美联储可能于12月启动的加息视作新兴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根源。但仔细想想,没有牵手何来放手:退出QE是因为推出过QE,现在加息是因为过去降过息。尴尬的是,过去推出QE和降息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忧愁和烦恼,同样视其为长期风险。

想想也是有趣,退出QE是风险,推出QE也是风险,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这么“Zuo”?不“Zuo”不“Die”,如果没有这些政策起伏,经济世界岂不是要消停很多、安全很多?实际上,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一个尚无定论的争论点:虽然很多经济学家相信凯恩斯式的有所作为是有益的;但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更好的经济状态,政策作为往往会成为经济运行最大的波动性来源。

更有意思的问题在于,“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明知道政策好坏难辨、有成本和副作用,明知道未来还会为反向操作同样烦恼,为什么政策调控还是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变成了整个经济世界最大的主题?

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关键词来寻找答案。

一个是“拥有”。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拥有的就越多,就越害怕失去。于是,经济世界逐渐形成三种性格特征:一是脆弱。拥有的范围足够广,以至于人类越来越容易受到损伤,对每一点失去越来越敏感。二是怯懦。越是习惯拥有,就越怕去质疑和挑战主流思想和大众行为。三是焦躁。如同过多的享受会削弱人类的身体机能一样,过多的拥有也会吞噬人类的耐心和抗压性。这三种性格特征,让经济社会变得慵懒、逐利和短视,人类越来越无法接受实体经济的自发调整,没有耐心等待实体经济的自我修复,而是乐于使用持续、危险和高成本的政策刺激,通俗点说,就是“No try no high”。

另一个是“精英”。经济社会是精英社会,经济社会越发展,精英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就越强。精英主导的经济调控,也有三种性格特征:一是自信。在没有自然不可控力的经济领域,精英对于自身的控制力总是充满自信。二是自私。经济世界并不是机会公平的世界,因为经济、金融本身是具有专业性的,精英可以利用与普通人不对称的专业能力获取超额收益,且经济越复杂、金融越创新,就越有可为空间。三是求稳。经济世界里,政策调控的规则和秩序不是内生的,而是精英创造的,这本身就赋予了精英保守的本能。精英统治的经济世界,相机而动的经济调控是利己的,并给精英一个向外分摊风险成本、立于不败之地的通道。殊不见,危机来来去去,政策起起伏伏,华尔街却始终屹立不倒,倒是经济世界的两极分化不减反增。而对此,非专业的屌丝们却未见得明白。通俗点说,就是为什么“No try no high”后面跟着的,必须是“give me five”。

总之,“No zuo no die”是人类的宿命,而“Why you try”的解释则是经济的本能,这恰是经济世界的危机越来越频繁的本质原因。如果说人类在“No zuo no die”中的自我毁灭几乎不可避免,那么经济世界再多来几次危机又有何妨?所以,还是听听Beatles的名曲:“Let it be”吧。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猜你喜欢
性格特征通俗宿命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宿命
小说的通俗
摩拜的宿命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