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锋华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
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改路径分析
宋锋华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日趋增强,做为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而目前西方经济学在教学计划、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等设置方面,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剖析财经管理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管理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和主渠道。
西方经济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财经类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此,财经类高校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牢牢围绕育人观念、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教育部规定每个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学生都必修“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阐述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反映和指导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因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需要更多掌握现代经济学知识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对我国目前日益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继续进行探索与创新。以将近三十年的引入、研究、实践为基础,我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框架、教育内容以及授课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当前的西方经济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宗旨与教育计划不一致、教学内容刻板难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考核方式单一等,这仍然达不到我国《高等教育法》中记载表明的培养综合能力强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为了解决当前“西方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国家建设输入“经济学人才”新鲜血液,各个高校相继开展了“西方经济学”教改运动。诸多学者就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现状和考查方式,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分析。穆红莉(2007)提出在教学内容上要凸显商业伦理,在授课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年四敬、赵鸿雁(2008)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明确目标、完善内容、改革手段、“产学研”结合和建设辅助材料等具体措施。刘云忠(2009)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效果。卫华(2010)提出如何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以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张俊娥(2011)强烈反对“满堂灌式”的封闭教学模式并提出要突出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实践性教学。刘越(2012)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乔洪武等(2013)则从伦理学角度指出在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时,应从伦理学角度增加对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孙小民(2014)则指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一)目标定位不清、教学理念不明
财经类本科院校应该设定培养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经管专业人才,这就要求该人才在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基本照搬西方和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应用型本科应该将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过多强调要求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中的每个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忽略了该课程本身的精华和价值,也忽视了教学对象的真正需求和我国对经济学应用人才的真正要求。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激情由于课本中存在的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步骤复杂的数学推导以及沉闷的课堂气氛而被抵触心理所替代。因此,明确教学观念,清楚定位目标,深入贯彻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改中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按当下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灌输和模型的推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缘故,西经的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包括的知识重点相当的多,原理比较抽象难懂,以上原因必将加大教学难度。授课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在冗杂的知识点中很难做到每个都能用经济学的角度给予深度讲解,而且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本身存在缺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思路。其次是大量西经中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当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困扰,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学生大多数学方面的底子薄,这些因素必将制约着学生偏向于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最后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的西经教材没有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教材与学科能配套的却相差甚远。目前,国内院校的西经主流教材还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部分及宏观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版本。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些教材都是贯彻的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过于偏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前沿介绍甚少,更是没有将中国的当前经济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出现。
另外,结合大多数国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本科学校的西经课堂依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奋力地讲课,满黑板的大篇幅的图表、公式、模型推理过程,殊不知学生能理解的少之又少,教学质量低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学习意识,最终学生还是不能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的技能。
(三)考核方式单一、激励管理缺失
据研究显示,考查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成效时,学生的成绩是用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平时成绩一般由作业和出勤两个方面所组成,占期末总评的20%~3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80%,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上课秩序以及上课质量,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或课堂笔记,学生在追求的只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这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效率。
(一)财经类院校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院校不仅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行业背景。同时,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趋势,在校学生人数及其培养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总量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等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职业性;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中的财经系科相比,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很难得到凸显。因此,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应该在整个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做到准确定位,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表现为层级多样化,这便要求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确立层次,扎实提高培养质量,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将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大众化职业技能教育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才教育应该坚持以培养宽厚品质为基础,通过交叉复合培养,增强迁移和转换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和潜质,从而培养出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财经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不同的教育要求,结合实际,开设“重点各异”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界定不同专业教育内容的不同基本点和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的应主要选择主流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而本科层次则可以在这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适度的增加难度较大的前沿理论,同时增加不同经济流派理论的介绍。其次,合理化教学内容,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课时量等与其实际情况想结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原本“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传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开拓学习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需求和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内容,而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则应侧重于学习不对称信息理论与对策论等内容。
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直觉和思维能力。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而初级教材比较缺乏,因而,当前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加大力量编著能够很好反映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学材料。另外,在编制各类初级教材的同时,应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修完初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一个较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则只需要学习经济学的初级课程。
教学方法上,完备已有的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式教学和商讨式教学,开拓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及设计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鼓励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分组的个性化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来交流。探索双语教学,从英文原意出发精确理解经济学专业术语,用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指导实践。
转变教学手段及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化的授课模式。引用某些学者的观点将经济学的教学分成“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数学语言),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缔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刘金石、刘方健2011)。首先将现实的例子和晦涩的理论能够有效结合,达到了经济学语言的现实切换,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直观的例子。其次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变思维,把经济学中的抽象经济变量用生动的图形和函数表达式体现出来,从而学生的经济学建模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三)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普遍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评估方法过于单调,难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尤其是平时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体现。应建立适当的考评方法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将学生在平时发言、讨论、实践中的表现计为考评因素,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来进行自由教学和学术研讨。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最重要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题量大、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要合理确定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考核方式。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期末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酿成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后果,教学效果不能从卷面体现出来。而且,闭卷考试的弊端就是答案唯一,学生往往会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答题。换句话说,考试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变成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基于以上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试卷的设计上要侧重一下利用创新思想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试卷更要突出对学生多方能力的测试重点。所以要想达到以上理想的目标,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时要注重学生对课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做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偏重于对学生的平日学习成果检测,比如说,对学生课后作业加以批注,再反馈给学生。同时制定出与阶段性教学任务考核相配套的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例如,为了达到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实践化的目的,令学生把课堂所学转换成论文案例分析的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从而形成了考察形式多样化;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目的,给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这样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大程度提升。
[1]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05).
[2]年四敬,赵鸿雁.基于应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
[3]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4]卫华.西方经济学教改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北方经贸,2010,(06).
[5]张俊娥.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1).
[6]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09):19-25.
[7]乔洪武,郭亮,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3):79-84.
[8]孙小民.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之善用比较教学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96-99.
[9]丁忠明,王建刚.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宋锋华,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G640
A
1008-4428(2015)07-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