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珍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南京市高淳区湖滨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300)
浅析提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兼析近年江苏卷选修4命题的特点
周丽珍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南京市高淳区湖滨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1300)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江苏历史高考选修4命题的特点与趋势,探索建立高效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课堂,提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命题特点考题趋势复习效率
根据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选修科目)说明》(以后简称《说明》”),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被列为选考内容。但是,从历年江苏卷的高考试卷结构看,虽然有4道题可以“自由”选做,实际上从选考内容和江苏地区实际的教学情况看,江苏地区考生只能选择“改革”和“人物”两题,名为选修,实为必考。因此,选修部分的复习范围主要是这两本教材内容。又根据《说明》中的考试结构及历年试卷题型看,选修仅为两道分值各为10分的材料题。如何提高选修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三一线历史教师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修试题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考查方法上都与必修不同,因此,复习时二者不可融会贯穿,而应区别对待,探索出一条具有“选修特色的复习之路”。
2015年试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君道”,引用了3小段共284字(不包括“材料”二字及材料引言和出处)的材料。围绕“君道”的内涵、产生的客观因素、对“君道”实施的评价设置了3个问题共3个求答点。2014年试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用2则材料约400余字(包括材料引言及出处,下同)。围绕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及思想形成的原因设置了2个问题共6个求答点,其中第(1)小问以表格形式要求填5处求答点。2013年试题考查了克伦威尔和拿破仑2位人物的比较,引用了3则材料约400余字。针对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对“平等”的理解及平等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设置了3个问题共6个求答点。2012年试题考查了孔子和柏拉图2位人物关于理想社会中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观点,2则材料约300字左右。围绕2位先哲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内涵和作用及思想产生的背景设置了2问共4个求答点。2011年试题考查了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引用了3则材料400多字,设置了4个问题共4个求答点。从2011年所用材料字数看,为5年来字数最多,设置的问题也为5年来最多(求答点不是最多)。2011年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这类开放类的题目,在此后的4年里并没有出现。
因此,根据以上的历年江苏卷试题分析,笔者认为,“人物”材料题有以下特点和趋势:第一,材料内容阅读的难度不大,关于中国古代文言文的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可能相对稍难;第二,阅读量不大,不超过3则材料,历年来看,字数逐渐减少至300上下;第三,求答点特点明确,除了2011年最后一问为开放类题目,其后4年问题的设置都与相关人物的思想或观点内容、思想或观点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有关。这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述的“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这一内容标准。第四,近4年无一例外考查的都是人物的思想观点,如唐太宗的“君道”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关于平等的观点、孔子和柏拉图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主张。因此,复习时,可重点分析人物的重大思想理论或者实践中的思想体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第五,从历年考查的人物个数的特点看,经历了3-2-2-1-1的变化,趋向于两个人物或一个人物的考查,如果是两个人物则必然也是具有共同特点的两个人物,如,2012年的孔子和柏拉图都属于东西方的先哲,2013年的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人物。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人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因此,抓住历年试题特点和趋势,可以让高三选修模块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根据历史作为选修学科的具体情况,学生不可能在课余花费太多时间,因此课堂成为历史复习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尤其是选修部分内容所占的分值更决定了选修内容的复习要注重效率。那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呢?笔者观点有三:
1.课堂内容根据命题特点和《说明》的内容与要求,大胆取舍,合理安排。
2016年的《说明》尚未正式“出炉”,根据最新消息,今年选修4模块将有大的变动,删去了2015年内容中的“唐太宗”和“克伦威尔”,将新增“李时珍”和“牛顿”。2016年考查的人物数量没变,还是15个,其中近5年考查的9个人物(其中已删去2个),还剩下8个(包括新增的2个)没考。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近5年没考过的8个(秦始皇、康熙、亚里士多德、华盛顿、甘地、列宁、李时珍、牛顿)上,尤其是今年新增的2个。康熙帝因在10年考过,也可列为次重点。
2.复习目标上,不可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的记忆,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2013年题中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平等观、2015年题中唐太宗的“君道”都不是教材上的直接的观点,2014年孙中山的民族与民权的涵义也是需要通过材料信息的获取提炼答案。因此,从历年的试题看,均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而设计新问题。高考试题这一命题特点指明了复习的方向:基础知识提炼基本观点为主,材料教学是课堂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基础知识方面,如教师以PPT形式展出:类别1:古代帝王;类别2:政治家,人物,主要贡献,地位(影响),共性等关键词。可让学生利用课堂前10分钟的时间自主归纳。培养材料阅读能力方面,笔者认为两种方法较好。
(1)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材料与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关于牛顿这一内容,可如下设计:材料:牛顿:“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问题: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第5、6、7段内容和第二子目,请概括牛顿一生中发现了哪些美丽的“卵石”和“贝壳”,并进行归类。
(2)教师备课时,应善于搜集资料,复习时精选资料和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和思考,解决问题。如关于牛顿科学成就的影响:材料一: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牛顿系统解决了力学问题,为之后的机器设计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大国崛起》)材料三:“牛顿的科学发现也是人类的一次思维革命,这一革命为欧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世界史中的工业化运动是始于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牛顿与工业革命》)问题:根据材料,说明牛顿的科学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3.内容处理上,注意与选修模块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牛顿为例,牛顿取得科学成就与其生活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可联系必修1第三单元第7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的牛顿,有幸经历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到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在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一年后,英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联系必修2第二单元第6课,可知牛顿生活的年代,英国的资产阶级正进行积极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联系必修3第二单元第7课,使学生想起到最早的启蒙思想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为牛顿科学领域的成就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这样,掌握了有关牛顿的知识同时就形成了完整的17、18世纪时期英国的时代特征的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尹正驰,梁东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教学建议和练习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06):23-26.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选修科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