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扑面的苏扇艺术

2014-12-31 02:31朱元吉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朱元吉

摘 要:苏扇文化从明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六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其文化价值依旧永葆青春。在技艺上,苏扇依旧保持着很高的技术水平,在艺术造诣上,苏扇精良的质地和讲究的扇面字画使得其成为了收藏家爱不释手的藏品。苏州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苏扇的发展和传承都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当代,苏扇已经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成为了苏州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的城市、地域符号。

关键词:苏扇 特色 发展

一、苏扇的历史

苏扇,是苏州的特色产品,与苏州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式玉雕齐名。晚明清初,苏扇品种日益增多,著名的有绢宫扇、折扇和沼扇。在各种苏扇中,最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的,就是折扇了。折扇被成为“怀袖雅物”,既能够用来消暑纳凉,又能够在手中赏玩,更重要的是,扇面成为了文人挥洒笔墨的载体,是文人骚客挥洒豪情之所在。

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折扇是舶来品,可以肯定的是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折扇逐渐流行开来。有记载说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偏天下①”,可见这股风尚先起于宫廷后及社会。早在明代,苏州生产的折扇,就已“不胫而走四方”。当时,人们对全国各地折扇的评价是:“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意思时,除了苏州地区生产的扇子之外,四川制的扇子也还不错。“川扇”多供应宫廷,“吴扇”似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此时苏州的折扇也极有特色,其扇面的书画艺术,本来是苏州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唐寅、文征明等苏州雅士留下了诸多扇面画作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②。”明陆深《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始于永乐间,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摺痕犹存。东坡谓高丽自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措许,正今折扇,自北宋已有之③。”清无名氏《避兵杂记》:“折扇柄则象齿、檀香,甚或描写仕女,以泯金填出雪景等。铡一扇,所费数金,而人必数扇,且辗转丐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④。”16世纪时,中国折扇经葡萄牙人传至西欧,法国宫廷间,人手一扇,一时蔚为风尚。

而苏扇精致古雅的扇骨配上竹雕工艺,更有韵味与欣赏价值。因此,苏州出现了一大批制扇高手⑤。制扇名师有刘永晖、杭元孝、马勋、马福、李昭、蒋苏台、柳玉台、沈少楼等,他们的技艺各有专精,如马团头,李尖头,柳方头,蒋、沈方圆俱精,胡景芝则擅长裱扇面。当时制作扇骨集中在苏州市北郊陆墓⑥。苏州檀香扇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而技巧性极高。其两道工序拉花与烫花,都是“苏门绝活”。仅以拉花而言,一把扇子可拉出一万个眼,拉花时,檀香木的香味特别浓郁。

除了折扇与檀香扇之外,苏扇中的绢宫扇也声名远播,据东晋苏州人谢芳姿“团扇复团扇,许持白障面”的团扇歌和宋代陆游“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诗句,表明了晋到宋,苏州绢宫扇已是颇负盛名了,并已成为文人雅士赋诗作画的载体。由于苏州绢宫扇声誉益广,且技艺精良,所以当时采购绢宫扇的,莫不纷至苏州。绢宫扇又名纨扇、罗扇、团扇。苏州绢宫扇,以圆形为主,并由圆形发展到了六角、海棠、长方、腰圆、锺离等式样。扇柄多用湘妃、梅鹿、玉竹或雕漆、象牙之类制成。扇面以绢为主,但也用罗、纱等织物,开始仅有单面素绢,到明清时,不但出现了双面绡绢,并且还增加了泥金、瓷青、湖色等各种彩面品种,丰富多彩,百花竞艳。

二、苏扇的工艺特色与艺术特色

苏扇扇面以“泥金扇”著名。扇面习用金扇,泥金之法,这与史书记载的“乌骨泥金扇”的制作最相符合。所谓“泥金”,有三种解释:(1)指研得扳细的金树,是绘画和漆工所用的一种材料。(2)指泥金材料的研磨制作。(3)指溁物上面敷金。如纸店所卖的全金扇面,即称泥金扇.泥金实际上与浑金同义。明代似乎只跟限于研麿极细的真金粉全面沬敷器构的,才叫泥金。清代晚期,工料日趋简陋,泥金材科的范围扩大,不一定用真金只要遍体嫩一层金色即为泥金。

苏扇扇骨的制作,也以富有变化和精工细作为世所重。扇骨多以竹木制成,有多种材质的扇骨。檀香木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皮色红者红檀,红檀为胜,除取用檀香木之外,还取用象牙,珊瑚等。檀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人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由于折扇使用方便,虽而逐渐取代羽扇,纨扇,流传至今,此外民间还有葵扇、棕榈扇、蒲扇,麦秆扇等。苏扇扇坠用桃核、玉石,牛骨、玛瑙、象牙、翡翠等制成,系在扇头,摇曳生姿增添了折扇的风雅之态。扇袋用绫缎制成,圆底扁口,下窄上宽,并用刺绣,挑花或盘钉金银线和料珠制成各种小巧图饰,及其富有情趣。后来制作扇袋成为苏州女红的一个重要内容。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苏州洞庭山清理了明代许裕甫墓,墓中出土了一把文徵明书画折扇。扇骨为乌木,扇面为泥金⑦。明代许裕甫墓中还出土了申时行手书折扇一把,为竹骨十三股方端混金面。另外在王锡爵墓中也出土了一把男用圆头水磨竹骨、纸面书画折扇;两把女用圆头雨金乌漆竹骨洒金扇⑧。

三、苏扇的发展

元、明两代苏扇制作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晚明清初,“苏扇”发展迅速。清初,苏州精制的水磨竹扇骨还被选为贡品之一。嘉庆年间,单是山塘街就有制扇作坊十多家。明末清初苏州市场还出现了“仿沼扇”,亦名“黑漆洋扇”, “沼扇”较团扇面大,中上部分略向前躬。多为官吏士绅使用,以标榜风雅。做法是用尺许毛竹一根,以三分之一作柄,其余劈成竹丝,以线牵缠成长形、圆形、里外裱纸两层,然后髹以黑漆,坚固耐用。民国时期,由上海九华堂裱画店将“仿沼扇”改为白纸圆形扇面,并用印刷技术把国画印于扇面之上,被称为“纸团扇”即今日纸扇之前身⑨。

太平天国之后,苏州桃花坞一带为制扇作坊集中地,产品以水磨骨玉折扇为珍品,扇面有金面、洒金面、格景仿古等名目,也有素白扇面给用户自己去安排书画。民国时期,苏扇业持续发展,扇庄有张多记、陆春和、杨政记、祝金记、吴仁记、李瑞记、王荣记、宗正记等十多家,大都集中在阊门西街一带。

建国之后,苏扇的发展仍然得以延续了下来。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苏州地区还保有“张卿记”等几家专门生产檀香扇的作坊,1892年,为了生产檀香扇出口前苏联,又成立了檀香扇的合作社。1958年,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和绢宫扇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为苏州檀香扇厂。1975年,檀香扇受到了日本、欧美、东南亚以及香港地区市场的欢迎,年出口14.25万把远销海外,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苏州檀香扇厂已经发展到了600余人的规模,产量高达30多万把一年,产品规格发展到300多种,此时为檀香扇的全盛时期。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企业通过改制之后成立了苏州正牌檀香扇厂。目前,在苏州枫桥、虎丘、山塘一代,现在能够看到林林总总的苏扇售卖,然而这些“苏扇”多为机器制品,真正的精华濒临失传。市场经济给苏扇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扇子的制作周期长、效率低,生产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成本提升,人员不断流失,老字号的苏扇店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虽然制扇事业在建国之后由盛转衰,然而苏扇的制作技艺却还是被不间断的传承并保留了下来了。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制扇工人在制扇工艺、花色品种上大胆创新,创造了“双空女扇”,产品畅销不衰。同时艺人们还运用拉花工艺、拉烫工艺,使其更加精美,风格独特而成为苏州工艺美术之一绝。目前,苏扇在制作技巧以及材质上都有所变化。苏州檀香扇就已经有三百多种规格与花色品种,苏扇在材质上,除了檀香木之外,还有湘妃竹、斑竹、紫竹、玉竹、象牙、紫檀、乌木、酸枝木、黄杨木等原材料。在制作的技巧上,已经将现代艺术手段“微雕”“镶嵌”和“浅刻”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制扇上。艺术家曾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了1、4万字的《唐诗三百首》,在放大镜下,字字清晰。据相关报道,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苏扇在艺术家的巧手之下被制作出来:1982年,苏州扇厂制成一把重10公斤、两根边骨各长2米,开启扇面宽4米、高1米20的巨型折扇,作为中国名扇的标志,送秋季广交会展览,被誉为我国最大的折扇;工艺美术师周其昌设计了一套8件长7厘米的《水乡情怀》微型扇,扇面正面用国画描绘出了周庄“蚬江渔唱”、“南湖秋月”等8景,背面用蝇头小楷书写周庄8景诗,扇骨分别以象牙、乌木、紫檀、红木、鸡翅、檀香、梅鹿、桃丝8种木料相配,辅以蓝印青花的外包装。这些都代表着我国当代苏扇极高的工艺发展水平{10}。

结语

从产生至今,苏扇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在苏州这一块古色古香又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土地上,苏扇文化就像是一名身着现代服饰的古代女子,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幽幽的古香,但却又带有现代时尚的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苏扇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的是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的是百年来苏州文人的情怀,继承的是一代又一代苏扇艺人的精巧的手艺。

注释:

①郑丽虹著.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②徐吉军  方建新等著.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M].,2001年11月第1版.

③陈从周著.梓室余墨:陈从周随笔.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1999年05月北京第1版.

④钱玉林  黄丽丽.中华古代文化辞典.[M].齐鲁书社,1996年05月第1版.

⑤曹正文著.江南符号[M]..东方出版中心,2009.01.

⑥周治华主编;吴奈夫副主编.苏州全国之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1.

⑦郑丽虹著.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⑧郑丽虹著.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⑨郑丽虹著.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04.

{10}张澄国,胡韵荪主编.苏州民间手工艺术[M].古吴轩出版社,2006.1.

参考文献:

[1]张科何,耀英.江南扇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2]包铭新.藏扇笔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陈耀卿.中华扇文化漫谈[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4]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术[M].南京:古吴轩出版社,2006.

[5]段本洛,张沂福.苏州手工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6]孙欣,潘文龙等.手艺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7]苏州檀香扇厂厂志编写组编印,苏州檀香扇厂志,1985.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