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强
摘 要:在中外音乐史上,有着许多鸟语入乐的传世佳作。鸟语为这些作品增添了许多美的元素,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应当透过这些鸟鸣之声,描绘出一种美丽的意境,表达出真善美的情感。当前,鸟语入乐的作品逐渐缺失,这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受关注程度的不断降低有关。为此,应重拾中华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将鸟语与音乐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鸟语视野 音乐创作 美 探究
中华民族音乐素有“东方音乐鼻祖”之称,在世界音乐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音乐具有一些独特之处,将鸟语融入音律之中就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目前,具有此类特点的音乐作品举不胜举。其实,这也是我国的一项音乐传统。纵览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各类鸟语入乐的作品盛传不衰,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绚丽画面展现给广大听众。鸟语入乐,使音乐作品充满诗意。仔细品味,让人有着深入其境之感,陶醉于大自然,从而充分享受那种“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夺口,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美感。
调查研究发现,每一类鸟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鸟语,它们在发声频率、节拍节奏、 歌声歌调、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鸟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随着鸟类的变迁而不断演进。以画眉为例,它被称之为“鸟类里的贝多芬”。之所以获得如此美誉,与其擅鸣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因为其擅鸣,故能创作出一首首的音乐篇章。人类有着热爱故乡的秉性。这里的爱是广袤的,包括对虫鸣鸟叫无限的爱。正是因为这种虫鸣鸟叫的存在,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从而让山河的景观、祖国的春色显得更加绚烂夺目,将人类的热爱情怀完全地释放出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在希望的田野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聆听到那动听的虫鸣鸟叫,有燕子的轻语,也有喜鹊的欢歌,有百灵的呢喃,也有蟋蟀的对鸣,有青蛙的合唱,也有金铃子的召唤。在大自然,鸟类已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家”和“创作人”。它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音乐和创作,给人心灵深处以震撼,让人为这种神奇而迷人的歌声所称赞不已。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民间的音乐人以新的创作灵感,从而造就了其功成名就的将来。因此,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在人类社会,亦或是整个艺术世界,这些虫鸣鸟叫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并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地位。
《百鸟朝凤》如声出金石、使六马仰株,素有惟妙惟肖、鸟语万千的美誉。它由民间艺人共同创作而成,是现实生活实践的真实写照。一支唢呐独奏曲是这首民族音乐的佳品之所在。很难想象,一件粗犷奔放的乐器竟也能演奏出如此灵巧细腻的乐声,实乃人间罕见之作。在乐声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鸟的鸣叫,如黄雀、画眉、百灵、猫头鹰、布谷、知了、山喳子等等,使听者仿如步入了音乐的圣殿。无数的中外听众都为这首民族音乐所表现出的高超技巧所折服,实至名归,它能理所应当地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无数的嘉奖。凤凰,雄为凤,而雌为凰,是鸟类中的王者。在古代,人们对这种神鸟有着格外的偏好。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可见,早在原始音乐的创作之中,凤凰的鸣叫就有着难以磨灭的功劳。它能给乐者以创作灵感,谱写了流传百世的音乐佳作,这也是人们将音律制作以及音乐发明归功于凤凰的重要原因所在。
古今中外,“音乐遍传鸟语声”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在《碧鸡漫志》一词当中,载有名为《阿滥堆》的笛曲,“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就是此曲中的精彩乐段。此曲在世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唐明皇时期,闻名遐迩。令人遗憾的是,这首笛曲目前已经失传,只是在文书中有着相关的记载。此外,类型的古曲还有很多,如《黄莺嗽》、《放鹰乐》、《高柳蝉》等等,这些名曲目前也已失传,着实令人惋惜。但是,凭借着古人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及世间的不断传承,仍有许多佳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琴曲《秋鸿》、《平沙落雁》,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箫曲《鹤鸽飞》、二胡曲《空山鸟语》、笛曲《百鸟引》、吹打乐《青鸳舞》、广东音乐《孔雀开屏》、《鸟投林》,潮州大锣鼓《双咬鹅》等等。这些乐曲脍炙人口,在当今社会显得弥足珍贵,是听众非常喜欢也是乐者经常演奏的曲目。
在这些乐曲面前,“乐盲”与音乐大师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感受。听闻其声,让人顷刻间有种全身舒适的感觉,并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叹。“鸟乐”声似乎给这些乐曲注入了某种力量,让人有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感觉。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不仅将鸟类的动态、声态以及习性描绘地惟妙惟肖,而且通过细致的状声描绘,让听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他们深刻领略乐曲所带来的美感。总之,这些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传世的佳作,在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说的那样,真正艺术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而真正的艺术家正是从中汲取热量,感受真正艺术所带来的乐趣,探索真正艺术蕴含的奥秘。音乐创作的过程,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的过程。鸟语给音乐创作以美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所推崇的音乐,是那种“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音乐。在他看来,音乐具有发展精神文明之功效,能让人的个性更加生气勃勃,更加精力充沛,促使人的精神世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此,他做出了这样的形象比喻“如果音乐很好而听者又懂得音乐,那么音乐的消费会比香槟酒的消费更加高尚”。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令人倍感思索……。
在国外,鸟语入乐的佳作也是比比皆是。以雷司庇基的组曲《鸟》为例,在该组曲中,杜鹃、夜莺、母鸡、鸽子各成一个乐章,分别来描绘。这些鸟类在当时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作曲家科萨柯夫、李姆斯基、勃拉姆斯、亨德尔等都将“夜莺”作为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再如,在作曲家舒伯特、亨德米特、柴可夫斯基等的作品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天鹅”的踪迹。除此之外,斯托拉文斯基的《火鸟》、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格林卡的《百灵鸟》、海顿的《小鸟四重奏》等等,都是鸟语入乐的传奇佳作。而且,有些佳作还上升到国家或民族的层面,让这些国家在世界获得盛赞。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波兰的《小杜鹃》、德国的《小鸟飞来了》、缅甸的《海鸥》、印度尼西亚的《鹦鹉》、罗马尼亚的《云雀》等等。鸟鸣声声使人谱曲。各类鸟族的鸣叫之声,会给伟大音乐家有感而发,从而创作出传世之作。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鸣叫之声也成为音乐家伟大与否的试金石。真正称得上伟大的音乐家,应具备从这些鸣叫中汲取创作之感的素质。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佳句:“师旷奏古琴,可令白鹊起舞;箫史吹箫,能叫百鸟和鸣、凤凰起舞;独孤丈吹笛,那湖中蛟龙出水聆听。”这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在现实中的确有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以前,我们不难买到那种既便宜又好玩的鸟笛,笛中发出的声音极似真鸟的鸣叫之声。为此,人们经常拿它来诱捕野鸟或者训练家鸟,成为孩童时期的必选玩具。反观当今社会,这种鸟笛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成为完善戏曲或话剧舞台效果,增强电视或电影美感的重要选择。
贝多芬还曾说过,音乐应使人类之精神爆发巨大之火花。人类是有思想的,会思维的。如果音乐作品只是强加性地模拟鸟鸣之声,那么这种作品根本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比这更重要的是,音乐创作应透过这种鸟鸣之声,描绘出某种意境,以此来表达某种内心或情感,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听众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而且,鸟类的原始鸣叫与以鸟鸣为题谱写乐曲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因为前者只是简单的自然音响,而后者则是音乐和艺术。在呐曲《百鸟朝凤》当中,凤凰一般不开尊口,而只是听凭百鸟的献声。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纠结于凤凰的鸣叫,那么只会一无所获。其实,这首呐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凤凰虽不出场而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与它现实中的富贵尊严是极其相符的。此外,古琴曲《凤求凰》也是有关凤凰的名曲。在这首曲中,人们根本无法分辨出凤叫和凰鸣。因此,要想从中获取凤凰的鸣叫之声,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这首曲目的妙处则在于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凤追求凰的内容,能让司马相如用真情打动卓文君,从而落得个远走高飞的结局。有些音乐作品具有虚实相映照、鸟语化心声的特点,这既会给人某种爽朗而又明快的感觉,也会让人在百花园中享受的鸟鸣所带来的快感的同时鼓足勇气,对未来生活展开美好的憧憬和想象。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鸟语为音乐创作增添了美的色彩。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添加一些鸟语元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近些年来,鸟语入乐大有日益消减之势。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社会经济上,而忽视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使得其因长期得不到有效关注而下降。在文化和审美的演变过程当中,有一种倾向容易让人忽视,那就是人生价值因世俗化了文化或审美而遭受否弃,进而大肆宣扬及时行乐和人生享受。在这种情况下,本来看似堂而皇之的“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却被人们所反复吟唱。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关和善的。”那种将调侃人和戏弄人生看成是乐坛时尚的做法是明显欠妥的。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论是鸟族的种类,还是鸟族的数量,都呈现出急剧下降的态势。在当今社会,许多歌者逆历史潮流而唱的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鸟语入乐的作品并没有被前人写绝。在不同的时期,应当有不同的“鸟乐”,当今的“鸟乐”应带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鸟语入乐,是时代的呼唤。对于广大音乐创作人而言,应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的“鸟乐”,让人们重温鸟乐所带来的创作美感。
综上所述,在鸟语视野下,加强音乐创作之美探究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加强音乐创作之美探究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音乐创作之美探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剖析;最后,要对加强音乐创作之美探究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创作之美探究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榕.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对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作用[J].四川戏剧,2011,24(4).
[2]王娟.寻找“聆听”的“门道”[J].音乐天地,2011,36(5).
[3]朱菁.略论声乐表演实践中的“忠于原作”问题——以柏辽兹的声乐套曲《夏夜》(op.7)为例[J].音乐创作,2011,18(5).
[4]代兴蓉.从节奏开始带领幼儿走进音乐之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4(6).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