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昂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名为《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价位较低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中,近85%的车主表示打算购买下一辆车时更换品牌。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上路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约有5600万辆,按照更换品牌或升级消费的现有车主比例计算,将有近5000万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可能会遭遇“品牌流失”。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着消费者越来越苛刻的期望,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日益显示出“赢家通吃”的特点,在这样严峻的态势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品牌?针对自主品牌问题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刊采访了BCG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专项领导人贺马可(Marco Gerrits)先生。
《汽车纵横》:据了解,你们近期发布了《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的调查报告,该研究结果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贺马可(Marco Gerrits):通过调查我们吃惊地发现,在拥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中国车主中,只有17%表示在购买下一辆车时会继续选择现有的品牌,25%表示会选择其它国内自主品牌,58%表示会升级消费其它品牌。我们知道,国内自主品牌在价位为8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基本款经济型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13年,国内自主品牌售出了约940万辆汽车占中国整个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市场44%左右的份额。目前在中国上路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约有5600万辆,按照更换品牌或升级消费的现有车主比例计算,将有近5000万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可能会遭遇“品牌流失”。
《汽车纵横》: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车主打算更换品牌?
贺马可(Marco Gerrits):导致中国车主丧失品牌忠诚度的原因各异。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富裕程度日渐提高,许多人希望在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升级消费更优质或更高档的品牌,而其他打算在同一汽车细分市场中更换品牌的消费者则是因为他们在首次购车时往往会购买自己熟悉的品牌,而如今相当一部分中国车主对已有车辆的诸多方面并不满意。在功能方面,对产品基本质量和性能的失望是中国车主决定放弃其现有国内自主品牌的最主要原因,服务是另一个主要问题。我们将计划更换品牌的汽车客户分为“品牌更换者”和“消费升级者”,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主中,“品牌更换者”没有得到满足的三大需求包括发动机性能、车辆操控性和质量。“消费升级者”没有得到满足的三大功能需求包括技术、车辆操控性和质量。与那些忠诚的客户相比,品牌更换者也表现出对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的更大不满,这一切表明国内汽车企业仍未能满足车辆驾驶者的基本要求。
《汽车纵横》:与其他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否存在优势?
贺马可(Marco Gerrits):积极的一面是,国内自主品牌车主普遍对其现有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空间、内饰设计以及可靠性表示满意。此外,国内自主品牌车主认为其现有车辆的性价比较高,在情感因素方面,“品牌更换者”表示希望获得安全感,“消费升级者”则表示其现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不能很好地体现运动感。两类消费者都希望获得“经典”的产品形象,并且他们都对其现有车辆所体现出的年轻感、有型、有品位和成功感相对较为满意。
《汽车纵横》: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你们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贺马可(Marco Gerrits):随着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渐成熟,围绕客户忠诚度展开的争夺战将变得更加重要,企业有必要在功能和情感层面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品牌标识。对于国内的自主品牌来说,在成功建立自身品牌之后,国内汽车企业不仅要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市场占有率,也要努力维持市场份额。国内汽车企业普遍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坚实基础的强大品牌。为了获得成功,国内自主品牌必须在安全性、质量、发动机性能等基本方面实现突破。此外,国内自主品牌还要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传播自身所取得的进步,仅靠独特的配置来吸引消费者还远远不够,并且,国内自主品牌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其经销商网络体系,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对于许多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打造一个以安全性、可靠性著称的品牌需要企业采取一些根本性的变革措施,并将花费不少时间。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企业还必须在实现改进的同时严格控制成本以保持其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国内自主品牌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不断改进汽车产品,缩小与跨国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差距,并且实现经销商网络的专业化。但同时,国内自主品牌也不能丧失自身的成本优势,而且必须确保自身所取得的进步通过巧妙的营销转化为更强大的品牌声誉,如果不能实现新的飞跃,这些国内自主品牌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但是如果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些品牌不但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确立领先地位,而且还能获得提升全球竞争力所需要的规模优势。
深度报道
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多次表现出来对某个品牌有偏向性的(而非随意的)行为反应。它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决策和评估)过程。品牌忠诚度的形成不完全是依赖于产品的品质、知名度、品牌联想及传播,它与消费者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靠消费者的产品使用经历。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极其重要。
BCG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专项领导人贺马可(Marco Gerrits):“中国是全球汽车行业增幅最大的市场。许多汽车企业直到今天仍把全部精力放在赢得首次购车者上。然而,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未来都需要迅速转变思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新一轮争夺战将围绕客户忠诚度展开。”
[观点]
在挑战中赢得世界
对于很多人来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所发布的这一份《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调查报告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endprint
相较于成熟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并不“成熟”,大家普遍所缺乏的就是经验。对于很多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拥有并且使用汽车也就是这10?20年的事,汽车对于很多人还处于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正因如此,凭借“性价比”优势,自主品牌曾经成功地赢得过许多初次购车的消费者,但是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消费者成功地“留下”应该是自主品牌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自主品牌的“忠诚度”相比,其他跨国公司的品牌事实上也好不到哪里去,波士顿咨询公司此次的调查显示,“在主要由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控制的中档市场,超过70%的车主表示打算更换品牌。”——其实这也很正常,面对更为丰富的选择权,消费者当然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尝试。所以,在日渐严峻的挑战中,自主品牌绝对不能自暴自弃,而应该看到希望。
首先,在初次购车的消费者中,购买自主品牌的比例并不低,而这是一个值得自主品牌企业珍惜的群体。自主品牌汽车对于这部分人群,是汽车的启蒙,也是汽车生活的开端,甚至还承载着今后浓浓的回忆,而这份天然的情感联系就是自主品牌汽车弥足珍贵的财富。当年大众的甲壳虫和宝马的MINI都曾经作为“二战”后的“国民车”而成为经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也需要一款自己的“国民车”。初次购自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可能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也可能是通过自己努力打拼而改善生活的创业者,对于他们,第一款车——就象当年初恋的那个“TA”,可以不完美,可以有遗憾,但率真的情感却是永恒。
其次,消费升级是常态,在收入水平提升后,“性价比”已经不再是消费者考虑的第一因素,很多人会选择更有“档次”的车型,而当前自主品牌大多还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无法满足这部分“消费升级者”的需求,因此自主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也是情有可原,也正因如此,品牌“向上走”将成为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必须选择。
第三,跨国企业正在走下神坛。相比前些年狂热的追捧,中国消费者现在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冷静,至少在面对跨国公司的“名牌”车型时,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某些跨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所推出的“新”车型,仅仅是基于其老旧车型的小改进,甚至某些车企业在其“本地化”战略下,在中国市场的车型上使用价格较低且质量较差的原料和部件,因此其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也不存在明显的优势,从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理性的客户;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市场有更深刻理解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生产出更“接地气”的产品,可以经受中国独特使用条件的考验,这使得中国自主品牌“皮实、耐用”的特点正成为其新的标签。
因此,面对《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的调查报告,我们不必惊慌失措,也无须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性价比”,依靠“增加配置”来提升销量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自主品牌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残酷,而在这场战役中,获胜者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赢得中国,就能赢得世界。”
深度报道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成立于1963年,目前在全球45个国家设有81家办公室,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客户遍及所有行业和地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大中华区已运营了20多年,并分别设立了北京、香港、上海和台北四个办公室,其客户来自于各个行业领域的跨国公司或本土企业。
对于很多人来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所发布的这一份《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调查报告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相较于成熟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并不“成熟”,大家普遍所缺乏的就是经验。对于很多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拥有并且使用汽车也就是这10?20年的事,汽车对于很多人还处于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正因如此,凭借“性价比”优势,自主品牌曾经成功地赢得过许多初次购车的消费者,但是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消费者成功地“留下”应该是自主品牌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自主品牌的“忠诚度”相比,其他跨国公司的品牌事实上也好不到哪里去,波士顿咨询公司此次的调查显示,“在主要由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控制的中档市场,超过70%的车主表示打算更换品牌。”——其实这也很正常,面对更为丰富的选择权,消费者当然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尝试。所以,在日渐严峻的挑战中,自主品牌绝对不能自暴自弃,而应该看到希望。
首先,在初次购车的消费者中,购买自主品牌的比例并不低,而这是一个值得自主品牌企业珍惜的群体。自主品牌汽车对于这部分人群,是汽车的启蒙,也是汽车生活的开端,甚至还承载着今后浓浓的回忆,而这份天然的情感联系就是自主品牌汽车弥足珍贵的财富。当年大众的甲壳虫和宝马的MINI都曾经作为“二战”后的“国民车”而成为经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也需要一款自己的“国民车”。初次购自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可能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也可能是通过自己努力打拼而改善生活的创业者,对于他们,第一款车——就象当年初恋的那个“TA”,可以不完美,可以有遗憾,但率真的情感却是永恒。
其次,消费升级是常态,在收入水平提升后,“性价比”已经不再是消费者考虑的第一因素,很多人会选择更有“档次”的车型,而当前自主品牌大多还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无法满足这部分“消费升级者”的需求,因此自主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也是情有可原,也正因如此,品牌“向上走”将成为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必须选择。
第三,跨国企业正在走下神坛。相比前些年狂热的追捧,中国消费者现在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冷静,至少在面对跨国公司的“名牌”车型时,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某些跨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所推出的“新”车型,仅仅是基于其老旧车型的小改进,甚至某些车企业在其“本地化”战略下,在中国市场的车型上使用价格较低且质量较差的原料和部件,因此其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也不存在明显的优势,从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理性的客户;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市场有更深刻理解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生产出更“接地气”的产品,可以经受中国独特使用条件的考验,这使得中国自主品牌“皮实、耐用”的特点正成为其新的标签。
因此,面对《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的调查报告,我们不必惊慌失措,也无须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性价比”,依靠“增加配置”来提升销量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自主品牌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残酷,而在这场战役中,获胜者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赢得中国,就能赢得世界。”
深度报道
BCG发布的这份名为《品牌忠诚度之争: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场战役》的报告表明,无论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具有一定优势的定价在8万元以下的入门级乘用车细分市场,还是国外中档品牌(8万-25万元)及高档品牌(25万元以上)占主导地位的中高端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相交欧美成熟市场都明显偏低。但随着消费升级和品牌档次的提升,这种品牌忠诚度是成阶梯状不断提升的。
BCG的调查报告同样揭示,类似的品牌忠诚度缺失不仅存在于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大多数主流的合资中级车品牌,同样面临消费者换购时可能遭遇的“品牌迁徙”挑战。在主要由跨国合资企业控制的中档汽车市场,超过70%的车主打算更换品牌,其中部分车主打算购买更高档的品牌。其中,意愿品牌忠诚率(intended loyalty rate)最高的当属大众车主,其42%的品牌忠诚度远高于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29%的平均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