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音乐教育者首聚台湾

2014-12-31 17:06郭声健
人民音乐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者课程标准大陆

2014年4月20—22日,“第四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台南大学举行,这是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首次聚会台湾,共商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大计。该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起创办,先后于2011、2012、201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理工学院成功举办了前三届。经过两岸四地音乐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论坛已经形成在四地轮流举办的良性运行机制,它对加强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合力、扩大大陆地区音乐教育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次论坛共有来自两岸四地的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一百余人参加,主题为“变动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本次论坛共安排了八个场次的论文口头发表与即席对话,辅之以两个场次的论文发表,并观摩了台南大学附属小学和台南女子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及音乐表演,这样的议程安排鲜明贯彻了本论坛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在下面四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一、关于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

大陆学者李方元聚焦我国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艺术与美育”,对照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理论的新变化,探讨了未来音乐教育可能的方向与其哲学基础,指出音乐教育应在“审美价值”之外更多关注“生活世界”和文化价值,关注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文化责任。澳门学者代百生分析了影响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认为音乐教育的格局及其发展是全部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音乐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革新。台湾学者赖美玲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出发,提出了未来音乐课程纲要的发展方向,建议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思考“核心素养”和音乐课程的关联性,并探索如何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发展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项目,建构十二年一贯的音乐课程。香港学者梁信慕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增强是一个对个人、个性、动机、认知能力以及环境因素的转变过程,而音乐教育是一种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双向交流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陆学者张业茂提出在科学与人文由分裂走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范式音乐教育与人文范式音乐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二、关才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与

音乐教材建设问题

大陆学者曹景谐认为,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必须遵循音乐学科本身的内部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制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必须在兼顾与平衡中完成课程标准的定位与设计,她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建构了音乐课程标准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论证了各因素对音乐课程标准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台湾学者林小玉从音乐教育哲学、心理学、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对音乐课程教学的情意目标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音乐教师不仅应思考如何扩充学生熟悉和喜好的音乐类型,提升情意目标的层次,更应意识到情意目标与认知及技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大陆学者王朝霞对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科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目前关于音乐教科书的研究大致集中在教科书编写理念、体例与内容选择、使用与评价、教科书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等方面,存在着重复性研究、缺乏创新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大陆学者邓兰则从微观的层面探讨了音乐教材语言表述的审美维度问题,认为音乐教材语言的表达应做到标题语言的概括性与意趣性相携,概念呈现的标准性与生动性相携,学习任务的引导性与情境性相携,内容说明的阐释性与开放性相携。大陆学者尹红、张友刚通过对1 4个省市的调查分享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研成果,发现了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修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思考。 三、关于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社团的

改革创新问题

本次论坛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面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均有分享交流。香港学者刘永慈认为香港现行的幼儿音乐课程实践模式较偏重于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审美体验,急需在课程的设计、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师资的培养和发展校本音乐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台湾学者潘宇文分享了其课题《台湾地区青少年变声期歌声特质发展之探索研究》的成果,她通过测验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探求学生对自我嗓音变化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给予青少年学生更合宜的歌唱指导。台湾学者庄敏仁也分享了他自2007年至2013年持续进行的儿童歌唱声音调查研究成果,他通过对中国大陆吉林省和台湾中部地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调查,发现儿童使用歌唱声音与歌唱音准极为不佳,建议在师资培育与教师进修中应该加强对教师歌唱教学具备能力的培育。台湾国小音乐教师严婉瑜则对资讯融入音乐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她认为“简单、必要”是长期推动资讯融入教学的重要考量,而且随着器材的快速更新,老师要更清楚教学本质,而不是被设备所迷惑。

在高等教育方面,大陆学者郭声健认为入职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对音乐教师职业缺乏信念与信心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入职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初步构想。大陆学者马蔚蔚提出了高师《基本乐理》课程翻转式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分析了翻转式教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论证了将其引入《基本乐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台湾学者庄惠君对“台湾音乐教育研究生何去何从”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目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教学与研究等都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此外,在音乐社团建设方面,台湾学者侯志正探讨了国民中小学发展管乐团教学的挑战与对策,从教育行政部门、校方、指导教师、家长与同学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另有台湾学者郑方靖也分享了他有关“社区非专业重唱团无伴奏合唱训练个案研究”的前期成果。 四、关于学校音乐教育如何传承民族传统

音乐文化的问题

香港学者梁宝华系统研究了现今香港粤剧的传承模式,归纳出师徒制模式、社区训练模式和学院模式,并以取长补短的方法,提出了一个包容性强和可行性高的粤剧学院传承模式。台湾学者陈姿光分享了“台客”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她认为“台客”文化应该作为国中阶段艺术课程融入“本土教育”的议题,并提出了“台客”文化融入中学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构想。大陆学者王文立足于回应全球化时代民族音乐发展和教育“变”与“不变”的时代命题,采取回溯历史的方法,以黄自为观照,提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向。大陆学者周景春呼吁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尽快承担起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们一致表示,借助“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这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两岸四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感受,互通有无、相互启迪、彼此借鉴,为整个中华民族学校音乐教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无疑也是本论坛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会议商定,下届论坛将于明年上半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责任编辑 刘晓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者课程标准大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学者介绍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