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311)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发的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性听力丧失症状,患者在数分钟内或是数小时内听力至最低点,病情逐年加重,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威胁。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双途径联合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特从我院突发性耳聋患者中选取48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突发性耳聋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2~50岁,平均(41.13±1.14)岁;病程2~5 d,平均(3.51±0.34)d。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3~50岁,平均(41.53±1.41)岁;病程3~5 d,平均(3.95±0.2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苷和ATP进行治疗,患者每天静脉滴注1次30 mg的地塞米松,每3天减少10 mg,持续治疗9 d;每天静脉滴注5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和40 mg ATP。治疗组患者采用双途径联合激素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患者除每天静脉滴注1次30 mg的地塞米松、5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和40 mg ATP治疗外,加以甲基氢化泼尼松进行治疗。患者隔日鼓室注射0.5~0.7 ml的甲基氢化泼尼松,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1]: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比较4个频率(0.5 kHz、1 kHz、2 kHz、4 kHz) 气导纯音听阈均值提高>15 dB。无效:患者实施治疗后,比较4个频率(0.5 kHz、1 kHz、2 kHz、4 k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提高≤15 dB。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变化状况。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33%(20/24),其中,20例为有效,4例为无效;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4.17%(13/24),其中,13例为有效,11例为无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变化状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A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TA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变化状况(± s,dBHL)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变化状况(± s,dBH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9.46±16.52 37.68±20.01对照组 62.74±19.23 50.88±24.26
2.3 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突发性耳聋疾病在临床上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其具有病情进展快和发病急等特点,同时该疾病的程度为从轻度至完全失聪,可为暂时性的完全失聪,也可能为永久性的失聪。针对突发性耳聋疾病的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临床实验证明,静脉给以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显著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患者听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综上所述,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疾病临床上双途径联合激素具有良好效果,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的4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PTA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状,该研究结果同吕忠、唐真武和邓立波学者在《双途径联合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分析》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因此,双途径联合激素值得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1] 余江萍.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3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41.
[2] 吕 忠,唐真武,邓立波.双途径联合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7):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