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重构策略研究*

2014-12-31 09:13:38吴金红
图书馆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情境

吴金红,陈 强,王 娜

0 引言

正如美国雪城大学Scott Nicholson 教授所言,“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不但要关注已经应用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内对现有能力和机制起着增强作用的技术与方法,还必须高度关注那些可能对我们所熟悉的能力和机制进行破坏和颠覆的重大趋势”[1]。SOLOMO 正是这种能够颠覆传统数字图书馆存在形态的“重大趋势”。SOLOMO 即Social- Local- Mobile 的缩写,是一种融合社交网络、位置服务和移动服务的新型社会化交流网络,旨在借助社交平台,通过位置感知和移动计算为用户提供最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SOLOMO 的出现,正在或者将要给图书馆的生存形态和运行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如何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边界”,创造无所不在的立体知识空间和知识共享环境,成为当前图书馆亟待思考的问题。而要构建无所不在的无缝知识空间,除了要在泛在网络、智能推理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组织上实现创新。本文剖析了图书馆在SOLOMO 环境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然后针对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发展需求新变化,深入探讨了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重构的策略。

1 发展与研究现状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Web2.0、社交网络、智能手机等一系列SOLOMO 技术与应用的出现,掀起了SOLOMO 在图书馆服务中应用的狂潮。据考察,目前美国图书馆基本上都将各种SOLOMO 应用服务整合到自身的服务中,如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了Facebook、Tw itter、Foursquare、Google+和Flickr 等9 种SOLOMO 应用入口,方便大众通过这些社交网工具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2];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则在2010 年推出的基于手机GPS 定位功能的导游服务BeaverTracks,利用该馆历史图片收藏书籍库中的图片为用户提供周围景点的介绍和图片展示[3]。OCLC 设计的WorldCat 可以根据读者接入网络的IP 地址,就近推荐附近的图书馆,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关联推荐。国内图书馆相继推出SOLOMO 应用服务,开通了短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服务。早在2003 年,北京理工大学就开通了最早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平台。2005 年,上海图书馆以短信起步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服务。2007 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运行了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TWIMS),向读者提供基于短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手机图书馆服务。2008 年,国家图书馆推出“掌上国图”,以手机为媒介为读者提供新型公益性服务模式。2009 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上开通“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以社交网络新模式开展主动服务。2011 年,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相继开通“人民微博”“上海图书馆信使”“上图讲座”“上图展览”等微博,进一步拓宽读者服务渠道。2012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启动改革,旨在通过整合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义检索技术、数字挖掘和人文数字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打造智慧图书馆[4]。

相对于应用实践如火如荼的发展局势,图书馆学界对SOLOMO 的学术研究略显滞后。笔者以“SOLOMO”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得到82 篇文献,仅有10 篇与图书馆有关。一些学者对SOLOMO 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谢蓉、刘炜2012 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撰文介绍了图书馆应用SOLOMO 的意义、特点和解决方案,并着重探讨了SOLOMO 在图书馆中可能的应用[5];郭启芝、王红认为SOLOMO 能进一步践行图书馆的使命,必将在知识存储、知识传递以及知识交流等方面为图书馆带来巨大变革[6]。另外一些学者则探讨了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模式[7-8]。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图书馆学界对于SOLOMO 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定性地介绍SOLOMO 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如何利用SOLOMO 来推广图书馆服务。

本质上,SOLOMO 为图书馆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智能知识空间,旨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人与人、人与网、人与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随时随地的信息联结,以此实现人和信息的聚合,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9]。而要构建这种智能知识空间,除了要在泛在网络、智能推理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组织方式上实现创新。但是,目前尚未找到直接以SOLOMO 为主题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但找到一些与SOLOMO 环境相类似的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的研究,如李大林探讨了泛在图书馆理念下图书馆需要调整采访策略、突出馆藏特色、增加电子资源、调整馆藏结构,采用多方联合实现资源共享[10];欧阳剑提出基于空间环境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架构,并构建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抽象模型[11];郭瑞芳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的基本思路,包括创建泛在化的数字资源系统、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和机构仓储建设、建立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区域联盟共建共享等构想[12]。总体来看,对于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研究理论尚不成熟,实践亟待深入。

2 SOLOMO 环境下的图书馆需求新变化

2001 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向布什总统提交了一份题为《数字图书馆:对人类知识的普遍访问》的报告,其中有一段话概括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所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任何连接互联网的数字设备来访问所有人类知识”。SOLOMO 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为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泛在化。所谓泛在是指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但如同空气一样,我们却很难觉察出它的存在。对图书馆而言,泛在意味着信息服务无缝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用户的知识空间之中,随时可获得但又不会给用户增加任何的负担。图书馆的泛在化服务可以用“5A”来进行形象地概括,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通过任何设备(Any Device)获得图书馆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5A”服务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和社会使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从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用户工作生活,通过泛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泛在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泛在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13]。SOLOMO 的发展使得“5A”级信息服务正从梦想走进现实,无孔不入的移动网络、小巧便携的智能终端、即时互动的社交应用、灵敏快捷的感知系统彻底改变了图书馆服务只面向到馆用户的限制,将服务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社会化。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正从物理上的藏书馆、文献库,转变为以知识为共享对象,以人为中心,以泛在知识服务为特征,以知识管理为目的的交互式网络虚拟空间[14]。在这个智能知识空间中,人们的信息使用行为发生了巨变,从以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信息利用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社会化模式。SOLOMO 的应用使得知识共享和交流过程变得更加社会化和开放化,未来的用户不仅仅是基于数字资源的信息接受者,还包括与知识空间中的任何其他实体的互动和交流,充当知识的传递者、编辑或者创建者的角色。

(3)情境化。情境化是指能够从用户的周围收集环境信息和工具设备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服务。SOLOMO 将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与人的行为三者相融合,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了一个人、机、物无缝整合的立体知识空间。以此为基础的泛在图书馆,通过配置的感知设备,能够随时捕获用户情境的变化,运用智能工具准确推理用户动态变化的信息需求,并动态地、无间隙地聚合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并通过一定的语义组织形式推送给用户。例如,目前很多图书馆开通的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就是一种初级的情境化信息服务。

3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重构策略

移动网络、社交网络、智能终端等SOLOMO 技术与环境的发展,使得构建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成为可能。当前,SOLOMO 是构建图书馆无所不在的泛在化知识服务的基本支撑环境,而数字资源是构建图书馆智能知识空间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泛在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个性化知识服务,除了要在泛在网络、智能推理、位置感知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数字资源的组织上进行创新。

3.1 知识微型化

SOLOMO 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快速的“碎片化阅读”。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从物理性能来看,智能终端屏幕相对较小、移动网络接入速度较慢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等客观因素,要求知识资源呈现“微型化”。而从用户的需求来看,移动终端用户需要的是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片段性知识。因此,这种情形下,如果能够合理地将整本书的文字删繁就简,将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形成“知识碎片”,阅读材料微型化,用户无须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一个知识点。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知识碎片化策略。第一种是基于组织构架的分解策略,即根据资源原始的组织结构进行分解,比如按照章节将一本书分解成为不同的资源块。这种策略最大的优点是分解方法简单,易于软件实现,如北京无极天软件公司开发的图书数字出版内容加工平台,可按指定的章节层次拆分文章、知识点识别和提取,初步实现了在分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碎片化的功能[15];但其缺点是资源块与知识点存在交叉关系,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资源块之中,不适合用户快速地获取完整的知识。第二种是基于主题的分解策略,即资源根据不同的主题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组合。这种分解策略有利于用户快速直观地掌握知识资源的整体结构,也有助于用户系统地获取某一主题的各方面的资源。比如美国半线性公司(Semi- Linear)推出的三维卡片式图书Citia 将一本书分割、打散,形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形成一个卡片库,每张卡片代表一个知识点,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快速抽取卡片阅读重点内容[16]。但这种分解策略对知识工程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管理的工作量。

3.2 支持动态联结

如前所述,数字资源化整为零,将大部头转化为“知识碎片”的集合,是一种应对“碎片化”阅读的有效策略。而如果能够赋予每个知识单元一定的联结能力,知识碎片之间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那么这样有限的图书馆知识资源就可以扩展成为一个无限大的智能知识空间。具有联结能力的知识资源可以作为一个个体单独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如果单个知识单元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可以根据用户兴趣和认知结构将不同的知识单元以某种规则联结在一起,构建个性的知识网络,满足用户特殊的个性化需求。知识碎片动态联结过程见图1。

图1 知识碎片动联结接示意图

知识碎片动态联结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碎片的重组衍生出新的知识网络,从而满足无限扩充的图书馆用户群体层出不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为此,知识资源的描述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元数据方案,借助于语义网和本体技术,在原有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静态元数据基础之上,设计一个可扩展的动态语义描述模型。图书馆可以选择一个核心元素集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允许用户在资源使用和建设过程中填充这些属性和关系,生成各种知识类型的实例;或者扩展新的知识类型和属性,灵活地扩展资源的语义元数据,最终形成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高度内聚的知识地图,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动态导航。

借助于动态语义描述模型,知识碎片可以实现以下几种动态联结方式:(1)基于知识检索的联结。利用用户检索词的上下文信息,帮助系统判断知识资源之间的语义相关性,从而实现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资源动态聚合。(2)基于知识导航的联结。即利用知识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现知识内容及其内在关联,实现知识资源的动态重组。(3)基于知识发现的联结。即通过数据挖掘、语义推理、社会网络等方法,深层挖掘和展现知识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实现知识资源之间的语义链接,形成具有语义关系的知识网络[17]。

3.3 支持知识进化

(1)开放的“群建共享”模式。传统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都是由专人创建专人管理,内容一旦生成,只能由创建者或管理者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管理。这种静态固化的资源管理模式无疑有利于对资源的监管,但是也抑制了知识资源的自我生长和进化。“群建共享”的资源管理模式则放开资源的管理权限,将用户介入资源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之中,允许用户对资源进行评价、讨论、标注,甚至可以让用户对资源直接进行编辑和修改。用户的参与不仅使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生产和更新速度急剧加快,而且也使其能够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2)引入知识进化机制。用户在使用资源时所进行的评价、讨论、注释等衍生信息,不仅仅是用户对所获取知识的相关性判断,还包括用户对知识内容的归纳与演绎。这些衍生信息可以被知识创造者和其他用户接受,用以完善或修正知识内容或者调整知识表示的形态,促进知识的进化和蜕变。当知识丰富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分裂成更小的知识节点。但这种进化不是漫无目的的进化,需要引入知识进化机制,评估和控制衍生信息对知识内容的影响程度,确定是否对原知识进行修正。知识进化的作用机理如图2 所示。

图2 知识进化机理

(3)进化过程可追溯。自动记录知识从诞生到定案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知识是否能够被更改、更新的方式、更新的内容、更新的时间、用户接受程度等。可追溯性有助于用户系统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控制知识进化的过程,一旦蜕变而成的新知识不符合用户的期望,仍然可以通过追溯返回到最佳状态。

3.4 具备情境表征能力

读者在接受信息服务的时候,必然会处在一种独特的信息和认知环境之中,这种环境称之为情境。情境是指用于表征与交互环境相关的实体状态的信息集合,包括空间、时间、物理环境状态、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及相互关系等。随着情境的变化,读者的信息需求也会产生偏移或变化。理想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能感知读者情境的变化,根据不同的阅读情境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最需要的信息资源。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除了提升图书馆智能系统的情境感知能力之外,更需要对数字资源进行情境化重构,使其具备根据不同阅读情境进行自适应调整的情境表征能力。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情境表征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表征能力。SOLOMO 环境下,读者接入图书馆的终端多种多样,既有台式计算机,也有智能手机、PDA、Ipad、智能眼镜等智能移动终端。这些设备的显示终端大小不一,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数字资源能够表征其适合呈现的形式,如格式、文件类型、物理参数等,方便不同平台的终端软件进行动态的转化。(2)适用性表征能力。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也即是说知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适用性,因此,数字资源需要表征其适用的社会情境,以便图书馆智能系统适配性的进行动态的知识聚合。(3)过程表征能力。知识接受的过程对于读者来说也同样重要,安排恰当的认知路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学安排课程,需要考虑每门课的先修课程。因此,数字资源要有过程表征能力,描述知识单元适合的认知情境,以便按照“最省力原则”安排知识的呈现顺序。

4 结语

SOLOMO 的发展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泛在化、社会化、情境化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数字资源结构和管理模式很难适应SOLOMO 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应该如何重构数字信息资源,以支持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无所不在的个性化的“按需”服务,是当前图书馆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SOLOMO 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特征分析出发,探讨了未来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发展趋势,认为知识微型化、支持动态联结、支持知识进化以及具备情境表征能力是新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重构的重点。

[1] 张晓林.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 (5):4- 12.

[2] Connect with NYPL[EB/OL].[2013- 06- 30].http:/ /m.nypl.org/ pages/ connect.

[3] About BeaverTracks [EB/OL].[2013- 06- 16].http:/ /tour.library.oregonstate.edu/ beavertracks/ about.

[4] 北大图书馆改造增添“智慧”[EB/OL].[2012- 11- 08].http:/ / bjrb.bjd.com.cn/ html/ 2012- 11/ 08/content_157463.htm.

[5] 谢蓉,刘炜.SoLoMo 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5- 10,79.

[6][9]郭启芝,王红.SOLOMO 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2(9):52- 56.

[7] 周慧.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的SoLoMo 营销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74- 76.

[8] 樊俊豪,付禄. SOLOMO 理念在图书馆服务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8):13-16,85.

[10] 李大林.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文献资源建设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2):93- 95.

[11] 欧阳剑.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3):28-31,99.

[12] 郭瑞芳.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0(4):55- 58.

[13] 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62- 65.

[14] 吴云珊. 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 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 (1):114- 121.

[15] 图书数字出版内容加工平台:结构化、碎片化加工[EB/OL]. [2013- 08- 02]. http:/ /www.dpub.com.cn/lilunyanjiu/ zhuanyelilun/ ruanjian/ 2012- 01- 29/ 110.html.

[16] Use Citia to tell big stories in small pieces[EB/OL].[2013- 08- 02]. http:/ / citia.com/ about.html.

[17] 曾建勋. 开放式知识链接服务体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 (3):48- 52.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答数字
护患情境会话
飞跃图书馆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