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 绿色先行 助力产城新发展

2014-12-30 21:23郑婷
绿色中国·B 2014年8期
关键词:产城川剧绿色

郑婷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陈正,男,汉族,1965年出生,四川人,现任四川省众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总裁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川联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世界华商理事会理事长、成都金融街协会常务理事、四川孔子教育基金会理事。在施工建设中,他坚持绿色先行的原则,控制纷尘和噪音污染,让天蓝、地绿、水清;他与诸多高校和专家联手打造生态产业智库,科学谋划绿色蓝图;他提出“新经济无界,绿色建筑无边”的集团战略,集团化发展,拓展企业版图,乘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春风,带领众一集团倾力打造产城综合体,助力地方市县绿色新发展。

陈正的口音有川东人的特点,于是记者就在与他对话时念了一段关于原达县地区特产的顺口溜来印证他是不是达州方向人:“渠县黄花大竹麻,通江银耳万源茶。”果然,陈正快人快语,兴奋地说:“大竹嘛,我就是大竹人。” 就这样,记者与陈正轻松愉悦地坐在演播室的木椅上,再摆上两杯香茶,“众一”的二三事,大概全在这杯茶中了。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

在为采访准备初期,我们注意到众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标识十分有特点。两个由16根金银线组成的阿拉伯字母“8”,将它相互交汇变成16股绳,意为16个股东。陈正还引用“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蕴含的哲理来诠释众一集团的内涵。“这是我们集体的智慧,意为十六个股东拧成一股绳。所以把经营管理理念设为:‘携众并肩,汇一而达。”陈正说道。

“十六位股东所涉及的行业遍及矿产、钢铁、贸易、保健、金融、房产、建筑、建材生产以及高端餐饮等领域。整合了社会资源,他们又有专业人才,想不做大都不行啰!”自豪之余,陈正和我们讲起了众一公司的发展历程。

2011年5月,十六位四川知名学府毕业的高端性人才组建了一家股份制投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公司股东实体产业涉足矿产开发、钢铁贸易、医疗保健、金融理财、融资担保、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建材销售以及高端餐饮等领域。公司依托股东背后强大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以“志合、人合、资合”的经营理念和“携众并肩,汇一而达”的企业文化精神,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实体投资、金融理财、资产管理、基金管理于一体化的专业化投资平台。公司下设行政人事中心、财务中心、资金管理中心、风控中心、运营中心等五大中心。目前,众一主要从事房地产投资、项目投资、资产收购、风险投资等运作。多年来,陈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为杠杆,力争将众一建设成为管理先进、服务领先、效益显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化公司。

事实上,这十六个股东都有自己的实体和上亿的资产。为什么都投在了陈正的麾下?陈正笑着说:“开始是想为大家搭建一个合伙干事业的平台,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公司,没想到在‘携众并肩,汇一而达的理念指导下,变成了现在一个捆绑发展、实力雄厚、大展宏图的大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了知识、资源、人脉网络,有一个完善的资源整合平台,有效地为众一投资的金融发展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为此有人形容陈正是众一这个大家庭的一面旗帜,他自己却觉得受之有愧,说:“都是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密切于亲人、耿直于朋友的兄妹,大量工作是他们做的,总觉得我这个大哥不称职啊。”

众一集团具有多层次的投资和经营结构,下属四川众信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四川众一信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宝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四川誉升贸易有限公司四家全资子公司,以及四川鑫和易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都众一产城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川盟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参控股企业。“我们众一不管是全资、控股或股东公司都进入良性循环的工作轨道了。总之,这个庞大的经营团队,借鉴运用国际国内成熟的资本组织形式,科学细致的统筹规划、专业精确的服务导向、规范高效的投资团队和风险预测控制机制为经营管理理念,立志走在西南地区投资行业的前列。”陈正这样说的时候,令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他那浓浓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

大巴山走出的雄心壮志好男儿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艰辛的创业史,陈正当然也不另外。说到这个话题时,陈正虽然没有先前那样豪情万丈,但也十分从容地娓娓道来,“说来话长”,是他故事的开始。

1965年,陈正出生在四川大竹县,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陈正回到家乡,在县良宜建筑公司工作,勤勤恳恳地从施工员、绘图员干到项目经理,再到建筑师。但是陈正骨子里就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他边做工程,也边做生意,而且做得比较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内地,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有如此作为基本上就属于树大招风。陈正说:“当时内地还比较封闭,加之我既没人脉资源,也没处世经验,所以一下子从高空跌入低谷。”

也许是性格使然,当时近乎倾家荡产的陈正冒雨跑到街中间去大声地歌唱,虽然内心苦闷不堪,但他照样一边唱歌一边笑。淋成落汤鸡后,回去换了衣服,陈正提起包袱就跑去了车站,踏上了人生的闯荡历程。

既然是重新开始,那就一切从最基础的开始。“先在广西去伐木。那段时间让我真正领会到了啥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是我人生很重要一段经历。”陈正接着说,“不久又到了深圳。由于我有专业文凭和建造师资格,深圳嘉逸建筑装饰公司收留了我。老板很喜欢我大巴山人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几个工程下来就让我当了项目经理。”一切归零后的陈正对突如其来的职位和头衔很淡定,他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看书,学公共关系学,又在武汉大学函授学习经济管理,总结经验教训,积累人脉和社会资源。他说他迫切需要充实自己,蓄势待发。

几年后,陈正身边自然聚集了一批十分信任他的工友们,他们拥戴他带领大家接工程。老板看出了陈正的潜质,也鼓励他拉队伍带工程。春去秋来,陈正就这样在深圳干了六年。endprint

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有着或浓或轻的乡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个念头六年来在陈正心里愈演愈烈。他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渴望在那里东山再起。终于,陈正经过朋友介绍到了四川华西建筑装饰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对于陈正来说一切都轻车熟路,手到擒来。干了三年就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泰兴三和装饰公司,到处接工程,企业也越做越红火。期间,陈正又去了西南交大进修。

2011年,陈正遇到了他生命中一起并肩作战的16个兄弟姐妹,众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如今的众一集团已经拥有三个全资公司,三个控股公司,四个股东公司,集团投资业务已涵盖产城开发、地产开发、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等多个领域;投资版图已经由成都辐射到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攀枝花、拉萨等多个省份和地区。

历经大半辈子起起落落的陈正此刻才真正理解“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人总是要通过磨练、积累、充实,才能使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陈正说起这些旧事,已然云淡风轻。

产城一体融合城市绿色发展

产城综合体是指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已经拥有二十年建筑从业经验的陈正认为“传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旧有模式无法使城市具有持续性竞争力,有的过度占用了土地资源,甚至破坏城市规划。因此,陈正在规划产城综合体项目时,向建设“产、城、人”紧密融合的先行示范区迈出了坚实一步,并提出了“产业支撑城市,城市带动产业”,实现从“产城割裂”走向“产城融合”,在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同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共同升级发展,推动区域由基础建设向宜居宜业城市功能阶段发展。

陈正向我们系统分析了产城综合体模式化建设的四大标志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产城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包括资金、基础设施、产业连动、就业、文化支持等、最终实现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城市。

第二大特色是工商同步化。在大量生产型企业聚集过程中,必然会带动原材料供应市场、成品交易市场、物流市场、专业会展中心、大型商务中心、酒店办公中心、电子商务中心、设计研发中心等的形成,以实现工业与商业的同步发展。

第三大特色是居住社区化。随着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必然带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全面聚集。产城综合体主张员工居住社区化,就是企业员工不再住在以往的集体宿舍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专为产业工人打造的福利性住宅小区,每个入驻园区的企业按照投资额度,都能得到这些福利性住房的指标。企业拿到这些福利性指标,可以留住员工。

第四大特色是用工本地化。通过福利性住房等手段,可以吸引大量的优秀技工聚集,让他们落户成为居民,孩子入园、入学,大人小孩享有医保社保,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融资、用工、政务等平台的打造,全面构造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服务环境。

2013年12月5日,陈正的众一集团正式与绵阳市盐亭县人民政府签订“盐亭——交大众一机电产业园”项目产城建设协议,本项目总投资20亿,其中工业项目投资12亿,商业开发项目投资8亿元。交大科技产业园项目是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要求和“以园招商,以商招商”的方式投资建设。计划到2017年,交大科技产业园工业企业将达到20家以上,年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实现利税达到3.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

不仅如此,陈正在产城项目开发中,坚持从设计观念上改变传统建筑模式,强调从绿化、环保、节能、人文等四个方面全方位打造宜居的绿色花园。

两化互动助力新型一体化

城镇建设

陈正理解的“产城一体”,即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他解释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生态是城市发展的特色。“两化互动”是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促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成都市在“产城一体”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形成了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实现了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探索建立了“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协调联动,产城相融”的产城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应该说,这为众一集团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两化互动的实现形式就是‘产城一体。推行‘产城一体,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确保城镇化有产业带动,工业化有城镇支撑,有效防范出现 ‘超前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现象。此外,‘产城一体将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划入城镇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城镇服务业。通过建立‘产城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园区和城镇的整体分工、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两化的合力。”陈正向记者分析说道。

陈正利用优势资源,在高新产业园提供了员工公寓和生活配套,同时对这些区域实行社区管理,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组建了社区工作者队伍,探索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格局。陈正大胆设想,打破产业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区的界限,让吃、住、娱、业融为一体,缩小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半径。“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规划格局吸引来了许多企业入住工业园区,在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陈正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建设多元化新兴产业高地,陈正还与高等院校和众多行业专家合作建立了企业智库——生态产业研究院,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的高端平台,为企业嫁接、整合国内外的政府、行业协会、商会、公会、企业等强有力的社会、人脉、资本资源,为企业的未来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导航。endprint

陈正十分清楚“产城一体”的同时,尤其指出要做好城市功能分区的工作,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摆商贸区,都要科学考究,根据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实际,科学地选择空间组合方式,使各个区域相互支撑、配合。他说:“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作为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要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这样,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多年来,陈正坚持把“包容、理解、支持、欣赏”作为企业文化来支撑,同时又提出了“绿色建筑、绿色设计”的理念。

房地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它依托前向的主要产业有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这些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而房地产的后向产业是家用电器,卫生洁具等等,必然加大水电以及天然气的消耗。将房地产与同属高污染的石油化工产业比较,石化上游,炼油过程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可它的下游是塑胶和化纤,减少了对木材与棉花的消耗,对生态,低碳倒还有极积的作用,而房地产上下游全是负面的。在我国住宅建设过程耗能达总能耗的20%,耗水占城市用水量32%,城市用地中有30%用于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20%,水泥17.6%。显然,房地产产业拉动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耗地的产业。因此,房地产己蜕变成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耗地的“三高产业”,成为我国“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最重要的障碍之一。

陈正认为,绿色建筑的良好发展需要多元的力量,除了政府引导,还需要科技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界的参与。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并参与到绿色化进程中时,才能真正良性地发展绿色事业。

2011年,陈正深谙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率先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率先倡导“绿色建筑”的崭新理念,带领众一集团成功开发了广安华蓥市的欧尚华府项目、达州渠县的“迎宾一号”A区和B区房地产项目以及万州“阳光满庭”房地项目。在开发中,他坚持从设计观念上注入绿色理念,强调绿化、环保、节能、人文,从建材的可循环性等多方面打造宜居的城市花园。在建设中他坚持要求绿色先行,文明施工,控制纷尘和噪音污染,让天蓝、地绿、水清。按他的理念建设的绿色小区深得业主欢迎和当地政府好评。

2013年以来,由于陈正的“绿色建筑”理念得到传颂,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成功与达县人民政府签订产城一体投资协议,拟投资40亿元,建设达县马家临港生态产业新城;与盐亭县人民政府签订产城一体投资协议,拟投资50亿元,建设盐亭县生态产业新城;与金堂县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产城一体投资协议,建设城南机电生态产业园,金堂县产城项目,拟投资57亿元,建设2000亩中国西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暨装备技术配送中心和130亩生态节能示范小区,目前项目已在实施阶段中。

2014年6月,在众一集团三周年战略研讨会上,陈正又提出“新经济无界,绿色建筑无边”的集团战略,将众一集团的绿色战略进行了再升级。他说:“中国目前每年开工建筑20亿平方米,差不多占全世界总建筑量的45%。全世界50%的钢筋水泥玻璃类建材在中国被消耗掉。我国的建筑量、建筑能耗是巨大的,同时中国建筑的发展对世界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需要通过建设绿色建筑,构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美丽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新型绿色发展模式。”

立足本土,回馈社会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数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而成都又是戏剧之乡。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同样热爱川剧文化的陈正依旧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两个人对于要发扬本土文化的想法一拍即合。为了推动有“古老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川剧,宣扬本土传统文化,四川省川剧院和众一集团将精诚合作,为“蜀戏冠天下”而努力。2014年6月20日,四川省川剧院与陈正达成合作意向,正式签约。在签约仪式上,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在会上发言表示祝贺和提出了对川剧文化传播的一些希望。

川剧经典剧目《辉映羌山》在经过了近一年的打磨,已步入了排练阶段。为祝贺川剧院与众一集团签约, 当日下午两点,在川剧院进行了彩排演出。演出之前,大家做着精心地准备,小到一个道具,一个定点光,一个定位都丝丝入扣。创编人员和演职人员对这部戏的试演都怀着无比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表演开始后,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场下观众无数次的掌声,观众们跟着戏中人的笑而笑,随着戏中人的哭而哭。为之感动,为之震撼。最终,整台大戏在高亢激扬的音乐声和观众们的欢呼声中成功落幕。

闭幕后,陈正在随机采访中情绪高昂,激动地为这样正能量的题材叫好,为这样的表演叫好。他说:“川剧是四川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前一直是部分老年人喜欢听喜欢看,现在随着川剧不断地发展壮大,传播得也越来越广,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上了川剧。”

如今,川剧再一次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时代,古老的川剧也不甘落后,用多种形式活跃在微博上,单单在新浪微博上以“川剧”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就有超过500条结果。川剧与微博的结合,催生出除官方微博外的专门的川剧微博。以微博“川剧票友会”为例,在这个微博上,与川剧有关的各类信息一应俱全,小到一件川剧元素的物品,大到一场川剧演出的“微直播”。

让川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是陈正的心愿,他说:“同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一样,川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是地方艺术中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艺术。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进程中,群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尤其是电视节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川剧面临着和全国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不景气的状况,逐渐淡出一般人的视野。作为巴蜀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我们日益没落的民族文化。希望借这次合作,能用我们青年人的积极宣传,唤醒人们保护川剧文化的意识,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川剧、喜欢川剧,加入弘扬川剧文化的团队,使川剧能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中华魅力永放光芒。”

除了文化事业,陈正对待公益也尽心尽力。他每年都向“孔子教育基金会”注入基金,专门办理帮扶、救灾等捐款捐物等事宜。对于陈正来说,公益事业已成为常态、制度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告诉记者:“老子的《道德经》里这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两句我很推崇,所以爱说真话。我们企业家回馈社会不能心血来潮,当然心血来潮捐款也是对的,贵在有一个常设机制,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既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又拥有强大的内心信仰,所以说大竹是块有灵气的沃土,养育出了陈正这样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川剧绿色
绿色低碳
川剧版画传四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