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文
摘要:在新媒体的公共平台中,网民受限于自身认知局限和外部环境的诱导和压力,极易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和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网民启发式认知偏差对信息文本、媒体和政府负面影响。在目前的环境下随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认知偏差,但其负面影响仍然值得重视,尽量消弭网民认知与现实社会的偏差。
关键词:网民;新媒体事件;认知偏差;影响
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推动国务院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来,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这次事件也被认为是我国新媒体事件的一个里程碑。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1]伴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类新媒体事件层出不穷。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选取了2013年的100件热点舆情,发现首发曝光于网络自媒体的比例为47%。在不少的新媒体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民的非理性意见,并对新媒体事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网民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事件的含义
“新媒体事件”这一理论概念在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的以“新媒体事件:网络、公民与社会权力的重构”为主题的深度研究中被正式提出。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新媒体事件的含义尚无定论。邸洪旗等(2012)按广义、中性、狭义三种类型对新媒体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中性的定义则把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狭义的定义则认为新媒体事件可纳入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2]本文采取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即是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发轫,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过网民互动热议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事件。
二、新媒体事件中网民的启发式认知偏差
心理学这样定义认知偏差:“它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判断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而不是客观判断,并受限于他人或组织的看法和社会文化情景而得出不和逻辑的解释或非理性的推论。”[3]网民在对新媒体事件的认知过程中,常常受限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外部的诱导与压力,采取主观、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在学界,学者们对于认知偏差的类型划分已达30多种,但常见的有启发式认知偏差仍然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认知偏差类型,这种认知偏差类型在新媒体事件中也表现的最为明显。
启发式偏差由心理学家Tversky和Kahneman首先提出。他们认为,个体在对环境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倾向于依据一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启发式去作为,人们主要依赖过往的思维习惯和经验得到相应启示,再采取进一步的判断和行动。这种方式,有时可以为个体快速做正确判断提供便利,但更多的时候会导致判断的偏差,即“启发式偏差”。Tversky和Kahneman将认知偏差划分为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和锚定效应三种类型。
代表性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依据过往相似的事件对样本事件进行归类比较,并根据这个典型事件发生的概率来判断样本事件的发生。这种用表面相似性代替深层相似性的错误倾向即是代表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个体的判断受到记忆中最易提取的信息的影响,印象越深刻的信息,对个体判断的影响越大。由于个体不可能提取记忆中的所有信息,所以这种可得性偏差也时常影响个体的认知。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对信息进行价值评估时,由那些显著的信息而引起的歪曲认识。在认知过程中,显著信息所产生的首因效应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事件全貌的认知。
学者阿伦森曾指出个人易于使用启发式判断的四种情况:没有时间认知思考问题时;问题并不重要,不必过多思虑时;信息超载,无法进行信息加工时;缺乏所需的知识或信息时。[4]在这四种情况中,排除“问题并不重要,不必过多思虑时”这种情况外,其它三种情况皆有可能出现在网民对新媒体事件的认知中。新媒体事件的突发性导致网民没有过多是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事件发生后各类信息纷至沓来,谣言接踵而至,各方观点对垒中网民很难自习甄别信息的真伪,加之事件相关方的失语,信息公布不及时等条件,网民的认知很容易产生紊乱,从而导致启发式认知偏差。
三、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决定情感与行为,在新媒体事件中,网民启发式认知偏差对信息文本、媒体和政府部门等具有广泛的负面影响。
1、对新闻信息的负面影响
(1)话语“分裂”
网民在新媒体事件中,可以借助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或者毁灭一个词语、一件事件。2011年以后,网民开始就热点事件、名人语录、影视剧台词等掀起了“造词”热潮,如Hold住体、淘宝体、凡客体、咆哮体、切糕体等。以微博为例,微博的出现带给了广大网民无限的话语表达空间,为了吸引其它网民的注意力,网民可以利用140个字自发创造、传播易于被人们关注的话语,以此为代表的的“集体无意识”式网络狂欢正愈发剧烈地“分裂”着我们的语言,有网友以140字盘点2012年:这一年我们调戏了杜甫,模仿了甄嬛,认识了鸟叔,还总是麻烦元芳;这一年,不幸福鄙姓曾,故乡的味道只留在舌尖。
网民的启发式认知偏差消解着正统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带给网民自身个性的标榜、情绪的宣泄和焦虑的缓解,甚至动辄便通过语言进行道德审判,给自由、无序的赛博空间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深刻影响着公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促成了公众话语的分裂。
(2)图片“快餐”
《牛津英语词典》2013年年度风云词汇(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指出,2013年是“自拍”狂热的一年,而且这一趋勢不会很快消散,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教一年前足足增加170倍。雅虎预计,明年会有8800亿张照片被拍摄;而三星在英国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17%的男性和10%的女性都爱自拍。[5]学界普遍认为,读图时代依然来临!
人们对图片的喜爱,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浅思考、微话语、图说生活的流行。他们热衷于图片的第一感受而非文字的深层含义,“有图有真相”的召唤下似乎文字已无法解释、诉说;人们爱慕于图片的形象直观而非文字的逻辑严谨,“文字让人厌倦”的叹息下貌似文字已不能思考、接受。图片的具象化的表现特点,使得“我了解”成为网民认知的主流,而“我理解”、“我体会”则渐渐被人遗忘。正如学者罗阳福所言:“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阅读的对象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相应地,文字文本的閱读量正在下降。”[6]在图片的冲击下,人们习惯于快捷的信息获取,造成人们认知的浅化,追求信息消费的快速化而非严肃、理性的特质,进而导致人们在新媒体事件中盲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有碍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2、对媒体的负面影响
(1)消解媒体公信力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决定着信息传播的内容。在市场化经营的大环境下,网民认知即使出现偏差,部分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会主动迎合网民非理性的心理,忽视其社会公器的职责。一些新闻媒体为追求网民对信息获取速度的要求,一味的“抢独家”、“抢头条”,忽略信息的真实性,导致“假新闻”的产生。
在20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社交媒体给案件的顺利破解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给公众带来很大困扰。爆炸发生后,传统专业媒体、推特、Reddit等社交媒体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地发布着新闻,几乎“零时差”,而美联社、fox新闻、CNN等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美联社和CNN在案发后都出现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网民更是“人肉”出了在马拉松终点两人,并认为是嫌犯。结果,抢独家的《纽约邮报》不假思索地就把消息和照片加以引用,给他们带来很大烦恼。事后,美联社负责业务规范的执行副主编汤姆·肯特在反思中直指,我们违背了自身关于单一信源报导的原则。[7]如此“乌龙”,无疑会引起本就疲于应对各种信息的公众的认知偏差,这种启发式认知偏差动摇了媒体长年建立的公信力。
(2)新媒体依赖症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醒:近年在网络舆论的研究中,出现过高估计自媒体作用的倾向。人们认为“网络万能”,但凡有利益诉求或生活苦闷,第一选择往往是新媒体。这种过高估计还表现在网民的日常生活无法离开新媒体方面。越来越多的网民沉溺于信息环境,无法灵活应对现实生活,成为了当下流行的“御宅族”、“微博控”。消费主义式信息传播已经渐渐让人们以信息环境为现实范本去感知、认知自我和环境,缺乏“内省式思考”。
其实,网民的“公民报导”和“围观”只是业余队伍,而真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还是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守望正义、客观传递,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凭其专业的采编队伍和职业操守,它们应该是纷乱繁杂的网络信息中的“把关人”和感性宣泄情绪的网民的“定海神针”,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3、对政府部门的负面影响
自网络迅猛发展以来,网络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舆论“角力”的“主战场”。在网络中,传统政府管理的漏洞一再被人诟病,加之网络信息中糅杂了许多官员腐败的信息,许多网民已经对政府的负面形象形成了刻板成见,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伴随着这种刻板成见,网民接近新媒体并将主观的政府形象进行个人再现,这些信息经病毒式传播而影响更多的网民。一旦关于政府的偏见形成,加之“选择性接触”等中介因素的影响,网民便无法全面、真确地看待政府行为,无法准确认知政府形象。
结语
在新媒体构建的“信息环境”中,网民作为新媒体时代信息生活的主体,受到其冲击的影响也最大。在这种冲击中,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会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进而促进某些非理性的社会行动。在目前的环境下,完全消除这种偏差的条件也许还并不成熟。但社会各界依然需要为此而努力,尽量消弭网民认知与现实社会的偏差。网民也应以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网络带来的超载信息,防止非理性的极化行为,促进社会进步。(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014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邸洪旗,孙永兴论.“新媒介事件”之“新”[J].法制与社会,2012,10(中):176-177
[3]Haselton M G,Nettle D,Andrews P W.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2005: 724-746
[4]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9
[5]中新网. 2014年新增照片数量预计突破8800[EB/OL]. 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12-27/5672721.shtml
[6]罗阳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读写行为的转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0-103
[7]秋树.美联社高层反省“误报”事件:不守家规,惨败活该!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e84640101l61c.html,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