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摘要:区域差异是一个宏观综合量,政府每年都会根据我国呈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来制定相关的经济发展政策。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虽然得到了整体的提高,但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对我国经济长久发展来说傻非常重要的。本文从战略管理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因素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选择,并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对策,探究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关键词:战略管理;区域差异;对策
1.战略管理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因素分析
1.1人文条件的区域差异
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为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从物理角度来说是描述地区人口分布密集程度的量。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人们由于当地地理环境和民风习惯、以及当地经济发展不同,所造成的受文化教育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各地的文盲分布百分比都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已经完成了基本素质教育的任务。但是城市與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是存在明显差距的,高中以上学历主要集中在城市。
1.2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异分析
我国总的地势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中部以平原为主。南方水资源充足,我国许多大型发电站都集中在南方,中部和东北部主要是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基本上都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基地。沿海地区依靠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率先发展起来。西北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但是该地区水资源相对要缺乏,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我国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的重要工程。从旅游资源方面来看,我国各地的资源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其中南方稍微要优于北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南方怡人的天气。
2.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因素分析
2.1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
由非均衡发展论和均衡发展论组成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均衡经济发展论中,主要认为在市场条件完全的情况下,经济在生产要素的影响下的浮动,在任何一个经济区域的浮动都是正常的和暂时性的,并且在大的方向上,在所有地区的经济整体上是趋于平衡稳定的。就此,通过均衡调节生产力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另一方面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循环”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与边缘理论”以及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为代表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则认为,经济的发展不是在所有地区都是均衡的。
2.2东向发展战略
在我国的西部,有着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因此,国家对西部的开发极其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当代,物资的需要是巨大的,对于西部开发和开放的意义更加重大。在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全国经济一体化更加的经济进程更进一步,西部经济受到了更多的影响。全国经济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体系鲜明、优势明显的经济发展策略,在西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鉴全国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西部经济时,向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经济发展思想和优秀的经济管理体制。经过国家多年的努力,在西部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交通干线,在铁路、公路和航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3城乡一体化战略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区域呈现多元化,一部分是发达的工业城市,另一部分是经济实力低下的传统乡村农业。如何才能的发展经济,缩小这两区域的差距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特点,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解决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1)以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大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积极吸收先进的思想,以更好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更加适合于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拉近城乡的差距。
(2)实施城乡工业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人才流动、信息交流、投资财政等方面应该给乡镇企业更大的支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对于依赖于农业的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对乡镇的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3)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在城乡的差距中市场经济体系的差异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区域差异使经济的发展更加的不协调,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城乡市场的统一性有很大的要求。针对市场的需求,加快需求商品的生产,更加相关的市场需求技术。并不断的同步城市的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乡镇产品在城市的销售拉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平衡城乡差距。组织技术交流,提高农产品在城市的竞争力。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分析
3.1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及科技普及
在影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走向两极分化的主要因素中,东西部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在很大的比重,相对于东部的高水平教育。西部在教育水平上相对滞后。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科技、知识、技能等一系列的差距。要改变我国经济的区域极化,应该先处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尽快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备相关的教育制度,建立相应的教育基金,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顺利的接受教育。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习。加大技术学校的建设,培养具有对口专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加大对成人的教育,将农业型人才从知识体系上转换成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
3.2调整产业结构
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对现有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原有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革,在农业的发展中,要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的地理优势和广大资源优势,加强农业资源的多重利用。在相同的农业资源中实现分层次的种植,合理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加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发展比重,实现禽类与植被类混合机制,循环利用禽类排泄物,减少肥料的使用,加强肉制品的质量,不断的提高名气。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减少成本。
3.3强化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我国交通事业建设,加强南北地区以及西部与沿海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有力发展,铁路要进一步强化跨省通道的铺设,结合我国的高铁技术,逐步缩短各个地区的时间距离。要充分发挥各大港口的货物中转功能,增加大型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鼓励民航事业的发展,缓解我国航空交通的压力。提高省级公路的施工质量,保证地级公路交际线的顺畅。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连同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总结语]
我国应该充分考虑区域差异,进一步强化战略管理策略的实施效率。充分发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优势,依靠科学技术,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寻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强化农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力度。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投资力度,尤其是西部教育事业,最大程度保证全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刘朝明,张衔:《西南民族区域反贫困战略与效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郭晓合:大接轨一21世纪民族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