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焕林
在临床上发现,一些患者诊室测血压正常,回家自测血压则升高,并伴有相关靶器官损伤。因其表现与白大衣高血压(诊室测血压升高,诊室外测正常)相反,故又称逆白大衣性或反白大衣性高血压。2002年,国外学者将这种类型的高血压称为隐蔽性高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欧洲高血压协会推荐标准是诊所偶测血压小于140/90毫米汞柱,而家庭自测或动态血压大于等于135/85毫米汞柱。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清晨高血压,也有日间和夜间高血压。许多国家发病率都超过8%(10%~15%),但检出率仅为7.6%~15.7%。最近发现儿童中也常见此类患者,发病率10%~15%,男孩多见。
隐蔽性高血压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者发现,首先是与体位有关。偶测血压是在受试者休息10~15分钟后坐位测血压,而日常生活中体位变化等所造成“体位反射”,可引起直立时血压升高。其次是与血管活性物质失调有关,收缩性血管因子活性增高,舒张性血管因子活性降低。三是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在运动试验血压明显升高,多提示可能为隐蔽性高血压。四是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证有关,其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增加。
隐蔽性高血压与不良生活方式也有关系,如吸烟、饮酒、服避孕药、久坐和向心性肥胖等。患者心律较快、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多有高血压家族史。此外,还有年龄、性别(男性多见)等因素。
隐蔽性高血压不易被发现,有更大的危险性。患者体重指数、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均显著升高,常引起心血管和肾损伤,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重量明显增加;可出现肾脏损害,表现尿β2微球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增加。隐蔽性高血压约35%可发展为持久性高血压,有人称它是“极早期高血压”,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防治对策
首先要坚持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注意规范测血压,必要时做动态血压监测,将动态、自测及诊室测得血压结果综合分析。
其次要注意药原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处在隐蔽性高血压阶段。
对已出现靶器官损害的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应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治疗。多采用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制剂等,或联合应用。必要时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抗动脉硬化、扩血管药物等,以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