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

2014-12-30 02:34史丽杰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23期
关键词:应用性高技能培养目标

史丽杰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浅谈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

史丽杰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多次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启示有哪一些?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从法律意义上说始于1904年清末《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中规定的中学后“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时期先后改称为“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等专科教育也是与之一脉相承,其主流趋势都是向培养实务型人才的方向引导的。所谓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改革设计的基本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确立,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持续、快速的向前发展,即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引导和支持,也需要各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中国迫切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有技能的人才。为此,中国从苏联引进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的模式,新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同时,为了尽快培养出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国家积极发展普通专科教育,参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压缩式的简化改造,提出了各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适应了当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多快好省”地产出人才的时代需要。但是,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停滞。

2 改革开放——21世纪初:培养“较高级的应用性的专业技术人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对发展高职的学术讨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这一《决定》使得职业教育包括高职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社会对它的传统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高职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后来高职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2]为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1991年1月6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之后人们都认同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人才的目标定位。

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正式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统一确定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3 21世纪: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企业都在向跨国公司发展,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我们需要大量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推进速度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培养“较高级的应用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变为“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增加了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并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并下发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统一了认识,指明了办学方向,也成为示范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对不同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同,但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础思想政治知识。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所谓高技能人才;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从以上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总体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但笔者认为,仍存在有争议的地方,如:高技能人才的提法是否过高。高技能人才是指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者具有技能方面的层次性,从高到低。根据我国高级工等级评定方法,中级工工作2年后,才有资格参加高级工的考核。从我国高职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根本不具备高级工的考核资格,更不用说技师和高级技师了。那么认定他们为高技能人才似乎有失偏颇。而且,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设备还是师资来讲都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技术型人才”,非“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比较合理。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9.

[2]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3]庄岚,张力跃.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变革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2(31).

[4]宋连喜,綦颖.基于国家文件视角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5]綦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再认识[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赵新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9.

[7]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知网优秀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70.

猜你喜欢
应用性高技能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