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变迁史

2014-12-29 21:40Camen
齐鲁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武训

Camen

原定于12月8日举办的《一步之遥》全球首映礼未能如期举行,随后,网传或是因为台词低级粗俗而未过审。12月11日,那英通过微博爆料称接到《一步之遥》电话,要重改台词。12月18日《一步之遥》正式上映。

其实从新中国第一步禁片《武训传》到《一步之遥》,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不断调整,不断开放。而禁片背后也折射出了时代从政治风气、文化开放程度、审美状态的种种变迁。

新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的六十载沉寂与重生

2013年3月15日,在《武训传》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当天,《武训传》的网络下载也随之出现。有人感叹:“还有什么壁垒能抵挡万能的中国碟商,抵挡住人民群众对未知的渴望呢?”

《武训传》是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曾于1951年公映。这部电影讲述的山东武训行乞办学的故事,早先国内放映时深受好评。但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应该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掀起了批判风潮,从电影摄制人员扩大到整个文艺界,从具体的“武训评价”到抽象的阶级立场,终于成为政治性的运动。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然而,这场双百运动很快也演变成一场运动,导演石挥因为在电影《雾海夜航》中刻画了不是高大全的干部形象,被打成右派,受到迫害,最终自杀身亡。

1958年严寄洲和郝光拍摄的《英雄虎胆》加进了女特务阿兰和解放军侦察科长的感情戏,并加进了一段二人跳舞的镜头。在江青看来:“美化特务阿兰,跳摇摆舞一场是资产阶级生活大展览,歪曲了侦察部队形象,雷参谋化装后,比敌人还像敌人。剿匪不靠发动群众,只靠派进去,与《林海雪原》都是学苏联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中国电影几乎全面停产,整个10年拍摄的完全是按照江青的“三突出”原则拍摄的为政治服务的电影。而同一时期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由于赫鲁晓夫文艺政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像《雁南飞》、《第四十一》这样的佳作,甚至诞生了如塔可夫斯基这样的大师。

从90年代多禁片到时代包容性

文革结束后,出现了不少反思文革、制度、人性、社会问题的影片。

虽然1980年的电影《太阳和人》因为提问“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被禁,并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的争论。

但1980年代中国社会风气、经济和政治初步开放,各大国营制片厂也开始根据观众的需求拍摄商业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喜剧、武打、犯罪、惊悚、乃至裸露镜头。

中国第五代导演也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横空出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影审查收紧,以至于这一时期最令人兴奋的国产片基本都是禁片。张艺谋信心满满的拍出了他最为观众认可的《活着》出人意料地被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被禁,后来因为在戛纳得奖才得以解禁,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在电视台播出;田壮壮的《蓝风筝》也被禁……第五代最杰出的三位导演接连被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电影都反映了文革。

1990年代出现的第六代导演干脆就以地下导演的身份出场。在这个10年,擅长历史题材的第五代发现历史常常成为禁忌,90年代最后一部可以称为杰作的大陆电影《鬼子来了》也难免被禁的命运。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电影产业也迅猛发展。过往的主旋律题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商业片。但在依然比较严格的电影审查环境下,我们的商业电影也在朝着一个吊诡的方向发展。

冯小刚曾说:“为了审查的‘安全,大家一窝蜂地去拍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导演,近些年来没能够拍出几部记录这个时代的深刻变革的作品,我们是有愧于心的。”现实题材禁区多,迫使电影制作者把目光转向古装片,于是一时间戏院里尽是些飞来飞去的古代人。

电影在审查后获得的修改意见也五花八门。

2006年,娄烨带着一部未经审查的作品前往戛纳,后果之一是一纸为期五年的禁令。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意见让人哭笑不得,例如《紫蝴蝶》有一条审查意见是刘烨对章子怡开枪要改,因为不能是中国人杀中国人。”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当年被禁止公映原因,则是“拍了太多胡同,没把北京现代化的一面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不利于申奥。”

《无人区》是导演宁浩的第五部长片作品,由黄渤、余男、徐峥等主演。该片拍摄先于《黄金大劫案》,2009年3月开机, 2010年完成,之后就传出因为“片中没有一个好人”而一直没有通过审查,并被要求修改等消息。在潜伏3年之后《无人区》传来了上映消息:2013年10月15日“中影集团团委”微博发布消息称,该片将于2013年12月3日公映。

电影审查中的争议与电影分级的曙光

客观地说,电影审查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只是审查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例如在美国的电影审查就表现为分级限制和自我审查。

在中国,以往“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的时代早已过去,由政治运动主导电影审查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如今承担起进行电影审查的角色,是由广电总局组织的36人电影审查委员会。

目前审查委员的构成相对而言比较多元,除了来自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特约委员外,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学界的学者以及电影导演等。

具体的审查流程是:由制片单位向电影局递交一份审查申请书,接下来是审查委员会看片,并正式进入审查流程。

看完片子后,委员会拿到一张表,表格上有“通过”、“修改后通过”、“修改后再审”、“不通过”四项,如果有人选“修改后通过”或“修改后再审”,会把修改意见写下来。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进行许可审查的人在理解和使用许可条件方面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会让委员间对同一个片子的争议并不少。endprint

前文化部部长刘德忠曾向媒体披露,他审查《这里黎明静悄悄》时,电影开头有个场景,女战士们在河边洗澡,后来都被剪了,他当时反对说,作者知道的话会不同意的,因为作者认为那是表达战争毁掉了最美的东西,但这部分内容还是被当淫秽镜头剪掉了。

在进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审查时,十几位评审委员参加了看片会,对于其中血腥和暴露的镜头,委员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一部分委员认为这些镜头应该删减,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张艺谋在技术上处理得比较干净,该片能代表中国冲击奥斯卡。争议的结果是,经过打分这部电影一刀未剪,通过了审查。而该片在北美却被定为R级。

导演路学长在送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说:“电影局没有具体意见,但就是不行”,他最想不明白“没有意见”为什么还不行。

对此,曾多次炮轰电影审查制度的导演冯小刚最近也再次发声。在他看来,“积极还是消极”不应该成为判断一部影片好坏的唯一标准,电影分级似乎有些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国电影当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电影分级期。1988年的《寡妇村》放映时,作为某种营销技巧,主动打出了非官方限制“儿童不宜”的字眼,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也成为次年电影分级出台前的彩炮。

1989年3月1日,当时的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这一通知被要求从当年5月1日起执行。

在这个相对简单的电影分级制下,三部影片进入第一批“少儿不宜”名单:描写公安机关破获谋杀少女案和银行抢劫案的《银蛇谋杀案》、展现“文革”中屈死的幼女冤魂伺机报仇的《黑楼孤魂》、反映日军在华秘密制造细菌武器的《黑太阳731》。

当时官方声明,分级制的试行期限为一年,但因种种原因当年便无疾而终,其后便替之以长达20年的“电影审查规定”。

直到2009年,历时5年时间草拟的《电影促进法(草案)》终于定稿,并且由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提交给了国务院,似乎让电影分级的前景露出一线曙光。

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将取消20项审批职责。其中“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实行梗概公示”一项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虽然剧本是第一关,但电影人普遍认为相较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剧本过审并不难,审得最严格的还是拍摄完成后的内容审查。

有影评人认为,“好歹松口要取消部分审查了,能部分取消,就离最终建立分级制又迈进了一小步。”

(文据《电影》杂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训
“千古奇丐”: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乞丐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卑微与崇高
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还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意义吗?
重新吃香为哪般?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
无声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