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14-12-29 11:06宗和
齐鲁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宗和

从今年5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到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对“新常态”做出具体阐述,直至不久前的政治局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一词正在成为中国决策层宏观调控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九个方面,详细剖析、对比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实际是从经济趋势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新常态的成因,是对新常态的总体研判,为在新常态的指导下部署具体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九大趋势理解中国经济维度

从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以来,理解中国经济的维度便在此框架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大方面阐释“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特征。与此前习近平在APEC上会议所阐述“新常态”的含义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善。

分析人士认为,“新常态”不但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有了新认识,同时它还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之路。在“新常态”背景下谋划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会议认为,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类风险。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endprint

从“经济奇迹”走向常规发展

从上述九大视角来打量中国经济“新常态”便会发现,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收入分配有所改善,产业方面也浮现出很多新的亮点。

从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也可以初步印证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持续增加,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另外,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8.1%)高,也高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在提高。

黄益平表示,实现“新常态”发展的前提是经济的过渡和转型能够平稳进行。中国经济转型就是要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常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与黄益平有着相似的观点。他指出,用“新常态”统领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有它新的含义。“从原来的旧模式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稳态增长的轨迹转变的过程,可能比较艰巨、比较漫长。因此看到GDP下滑,各种参数出现变异,结构出现调整,政策调整幅度比较大,不要见怪为怪,因为这在未来都会是长期出现的。”

“事实上,转型已经发生,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还会适当放缓,经济结构更加平衡,消费发挥更大作用,产业升级也会变成常态。”黄益平进一步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专家认为,在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四个方面都在发生跨越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难题显而易见。“房地产市场去泡沫、金融去杠杆、制造业领域的去产能都是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黄益平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