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的新能量

2014-12-29 12:16段崇政
齐鲁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尼山老字号书院

段崇政

漫长的时间长河,先辈们创造出无数艺术臻品,或成为装饰柜里的陈列摆设,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老字号发展到今天,并非仅仅恢复其旧有功能,而是融入文化复兴、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通过不断的创意,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鲁锦:闲暇里的精工细作

2006年,一份名为“鲁政法149号”的文件让一块在人们眼里司空见惯的布料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后,这块布再次升级——国务院颁发19号文件,认定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人们才知道自己亲近了这么多年的贴身布料,原来是这么的不简单。

这块布,叫做鲁锦。

元末明初的鄄城县是鲁锦的老家。彼时的鲁锦织造粗陋,花色单调,和现如今的土布颇为相似。发展至清代,鄄城鲁锦被当地官吏作为贡品上献朝廷。

鲁锦能够发展为皇家贡品并非偶然,因为,看似地域性浓厚的鲁锦,实则蕴含着复杂而繁琐的织造技艺。

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鲁锦的诞生要经过72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包括“龙蛇走兽”、“春燕戏水”、“天女散花”、“牛郎织女”等等。如此繁琐的工艺,全靠绣娘们的高超技艺,手工绣制。

当前社会,人们对极易获取的机械化产品早已熟视无睹,反而那些最返璞归真的慢工艺,让快行疾走的人们放慢了脚步,开始重拾丢掉的从容。鲁锦,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回归。

其实,一切“慢”工艺都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最原始的文化,这是人们幡然醒悟的根本原因。在日本,民间“慢”工艺从来就没有被丢弃过。

大阪有家名叫“金刚组”的建筑公司,自飞鸟时代就开始建造寺庙神社,直至今天,竟有1400年的历史。除此之外,日本北陆地区还有创业将近1300年的老旅店,京都有开店1200年之久的和式点心店。同样在京都,还能找到有着1300年悠久历史的佛具店和千年老字号药铺。

日本对这种老字号以及“慢”工艺的保护很早就开始了。1871年,《古器旧物保存法》的出台是日本第一部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法令。一经制度认定,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他的艺术,保存他的作品,资助他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他的生活和从艺条件。

于是,各行匠师便可潜心雕磨,不再为生计和时间而发愁。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厨师可以安然地包好一个寿司,亲手放进客人口中;游人可以让雕刻师手工为自己量身打造人形美术……

在旧传统里寻找新创意

传统工艺与当代文化创意结合,释放出来的能量超越了“老字号”本身。

比如在台湾,恢复被毁坏的山林、寻找流失的传统技艺、关怀社区老人、营造友善商圈……这些看上去互不相关的事情,都能装进一个“筐”——社区总体营造(简称“社造”)。

1994年,台湾开始推动“社造”。20年间,从偏远农村到繁华都市,一个个独具创意的案例,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南投县仁爱乡南丰小区是赛德克人的世居地。30岁的王嘉勋来自赛德克人德克达雅群眉溪部落,为了推广部落,王嘉勋动手设计了“南丰社区发展协会”网站,介绍部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同时提供旅游资讯。在如王嘉勋一样的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南丰小区兴建了赛德克人文化空间,展示家具制作、织布工艺和舞蹈。电影《赛德克·巴莱》中使用的弓箭,就是他们做的。现在不少游客和都市人来这里学习弓箭制作。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道路,大陆也开始跟进。今年8月,在济南举办的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开展了263项“相约文博会”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包括音乐曲艺大赛、书画展览、节日民俗活动和各种晚会演出等等。

山东的老字号集中在三条线路上:大运河线,济宁、聊城、德州、临清等;铁路的通车,形成了鲁中地区的泰安、济南、淄博、潍坊等工商业城市及重要的工商企业;东部沿海由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便利,一批商业码头和商业城市随之形成。

山东老字号的发展和其他地方老字号一样,有的由于战乱迁往外地,有的由于世事变迁逐渐萧条,也有的历经风雨走到今天。然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在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冲击后,幸存者不足20%。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商务部要求,省商务厅开展了老字号排查摸底工作,针对山东传统行业和历史字号进行梳理,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市建立了老字号档案,深入了解老字号发展情况。”

我们看到,老字号企业开始自觉开发更多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工艺产品和旅游产品,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国家也开始鼓励老字号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和技艺交流,对老字号传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给与支持。

国学课堂:书院里的文化复归 吴越

“新常态”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书院曾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后世淹没于民间。近年来,书院开始回归,从万松浦书院到尼山书院,是民间和官方两种力量的合流。

万松浦:接续古代书院遗风

万松浦书院成就了作家身份之外的张炜,或者说,万松浦书院是张炜文学生命的延伸。

张炜出生在胶东沿海,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大片的松树。因离入海口不远且又在古港之侧,故名万松浦。他自小在那里成长,成年离开后也会不时回到那片土地。

“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他说。

2003年,张炜回归万松浦,在两万亩松林的一隅开辟出一方净土,建成万松浦书院,于众生喧哗中接续古代传统书院并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当年10月开坛伊始,万松浦书院即邀集各方专家,相继召开了“现代书院与当代文化”、“书院立场与边缘声音”研讨会,探讨现代书院在当代应该持守的立场、应有何作为等重要问题。endprint

后来,书院改变了以往与高校合作的不定期讲坛,2012年5月开始独立举办每年一届的“万松浦(春季)讲坛”。讲坛由张炜主讲,驻院作家辅讲,来自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含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研讨。讲坛采取传统书院的讲学方式,学员带问题出席,主讲人当场答问,释疑解惑,探幽发微,遥接古代书院开坛讲学的遗风,反响强烈。

“图书馆+书院”的山东模式

大明湖畔,遐园之侧,一座以尼山书院命名的建筑赫然矗立,这是近代国学大师王献唐主持修建的“奎虚书藏”所在,也是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所在。

1934年,“奎虚书藏”楼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的倡议下,由王献唐主持营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历史见证。随着“奎虚书藏”楼的建成,山东省立图书馆进入了自建馆以来最兴盛的时期,成为当时国内知名的文化中心,许多学者如张元济、傅斯年、吕振羽等都曾来“奎虚书藏”楼与王献唐交流思想,研究学问。

尼山书院是近年来山东的一道风景,以“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到2015年底,山东将在全省图书馆建成153家尼山书院,这是全国第一个用书院的形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尼山创建书院碑》载,修建此书院时,“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之。释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后来,尼山书院一度中断没落,今天如何重新“活起来”?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许嘉璐,担任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山长,他表示,我们现在是要从零起点开始,既要继承它的优良传统,以图书馆+尼山书院的模式,让收藏在图书馆的书籍活起来;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有人跟我讲教育改革,大学满堂灌,中学满堂灌,把一个孩子从幼儿一直灌到成年人;而像耶鲁大学等都是讨论式的,我们书院的传统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讨论式,以自学为主。”许嘉璐说,“学生来了书院,先是自己读儒家的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讨论,可以争论,于是学派产生。有了疑问怎么办,老师答疑。”

尼山书院的后续力量还在不断推进,12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社会力量兴办“尼山书院”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照各级公共图书馆模式建设尼山书院。

在国学中发掘时代进步的思想与信仰

近年来,国学逐渐热了起来。有专家指出,国学本质上是民族之本,国家精神之源。我们没有必要非回到老祖宗那里把陈封了千年的东西搬出来,需要的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促进时代发展的思想与信仰。

11月25日,“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在大明湖畔的尼山书院开讲,首场公开课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牟钟鉴进行主讲。牟教授系统讲述了孔子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到秦汉、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到了12月,同样是在大明湖畔,尼山书院第二期少儿国学经典诵读班开班。

尼山书院仅是国学回归的一个缩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国学开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去年4月,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成立。

山大哲学与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对学堂弟子提出要求:“明心见性,学做圣人弟子;觉悟人生,成就正净本心;宁静淡泊,意在返璞归真;三教同修,乐见天下大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尼山老字号书院
《尼山萨满传》节选(18)
朵云书院黄岩店
《尼山萨满传》节选(13)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尼山萨满传》节选12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세계적인 사상문화의 향연——-제5회 니산(尼山) 세계문명포럼 취재기
白鹿洞书院记
60年“老字号”中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