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青
一、课堂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也就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那么,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
1.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有这样一个课例:一间教室,一分两半,那边是美国的教师和学生,这边是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画苹果。美国教师的做法是:找辆车把学生拉到苹果园中,让学生在苹果园里尽情地玩耍,大家玩尽兴了,再开车把学生拉回来。然后老师布置作业:现在把你们手上的苹果画出来。中国教师的做法是:拿出苹果实物,拿图片,让学生看老师怎么画,然后要求学生照老师的方法去画苹果。哪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答案不言而喻。
2.强化学习责任
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就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学习中去,而这也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教过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人外貌特征非常相似,但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沉默内向;一个充满自信,一个胆小怕事。虽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但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却不同。对于同样的两人,在此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课堂教学应体现体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并获得一些体验”。
1.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宽一些,我进行了小小的拓展,我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一猜:把这个正方形对折两次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有几个?一年级学生乍看这个问题,纷纷乱猜,但当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后,便得到了以下结果:4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4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这就证明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既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导数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了 “认识时、分”后,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体验遵守作息时间的必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相应的生活准则。
四、课堂教学应突出问题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种类时,我出示了一些三角形,三角形刚露出一个锐角时,便有学生举手回答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继续展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学生就有疑问了,对此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进而使学生自主探究,达到相应答案。
2.讨论中让学生产生新问题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的车厢底面长3.2米,宽2.2米,高0.8米。现在装一批长0.6米,宽0.5米,高0.3米的木箱,如果只摆一层,一次能装多少箱?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给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对此,其实结果并不重要,这道题的主要目的便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讨论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样设计,既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探究过程中再生成问题的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要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应从根本上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现代学习方式的四大特性,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