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娟 刘晶波
【摘要】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在江苏镇江市一所幼儿园混龄班观察所得的129例幼儿告状行为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龄班幼儿告状以同龄幼儿告状为主;相比于同龄编班形式,混龄编班形式有效规避了部分告状行为事件的发生;幼儿告状的原因首先是举报其他幼儿违反规则,其次是申诉受到同伴侵犯;幼儿告状动机主要表现为寻求帮助、检举他人及表现自己;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反应以积极反馈型为主。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4-0009-05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在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认为同伴的某种行为与教师要求不相符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告状”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告状行为涉及幼儿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社会生活。研究者查阅资料发现,已有相关研究大多为对同龄班幼儿的研究,对混龄班幼儿的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对混龄班幼儿告状行为开展研究,以了解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从而为混龄班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提供帮助。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取江苏镇江市一所幼儿园的混龄班幼儿为观察对象。该混龄班已开设10年,班内共有23名幼儿,包括3~4岁幼儿8名、4~5岁幼儿7名、5~6岁幼儿8名。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年龄与普通班的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致,为便于区分,教师分别称呼其为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本研究也采用这一方法来区分。三个年龄段幼儿混合活动的时间段集中在游戏环节,生活活动环节则相对独立,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则以两两混合活动居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
研究者以非正式参与的方式到混龄班实地观察,从幼儿早晨入园一直观察到下午离园。在正式观察之前,研究者先进行了一周的预观察,以避免因自己的在场而使教师和幼儿觉得不自然。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记录下幼儿告状行为事件129例,其中异龄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事件39例。对“告状行为事件”概念的界定参照刘晶波的相关研究。告状行为事件中,原告和被告可能是单个人对单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对单个人或单个人对多个人,或小团体对小团体。
2.资料处理
本研究主要从幼儿告状原因、动机以及教师反馈三个维度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见表1)。引起幼儿告状的原因可分为同伴违反规则、自己受到侵犯等6种;告状动机可分为寻求帮助、检举他人等7种;教师反馈可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三种。其中,积极型是指教师及时关注和回应告状幼儿,采取措施处理告状事件;消极型是指教师不理睬或拒绝幼儿的告状行为;中间型是介于积极型和消极型之间的一种教师反馈行为,是指教师对幼儿的“状子”既不采取措施解决,也不明确拒绝。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研究者将收集到的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为两类作分析。一类是混龄班发生的共129例幼儿告状行为事件,一类是从这其中抽出的39例异龄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事件。
(一)混龄班发生的幼儿告状行为事件分析
1.混龄班幼儿的告状起因
对六类告状起因所作的卡方检验表明,幼儿的告状起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74.488,df=5,p<0.01)。由表2可知,同伴违反规则和自己受到侵犯是混龄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主要起因。
2.混龄班幼儿的告状动机
对七类告状动机所作的卡方检验表明,幼儿的告状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5.690,df=4,p<0.01)。由表3可知,寻求帮助、检举他人和表现自己是混龄班幼儿告状的主要动机。
3.混龄班教师对待幼儿告状的反馈行为
由表4可知,教师对幼儿的告状多采取积极型或中间型反馈行为,例如简单答理或询问但不加判断和处理的行为。
4.混龄班中告状事件的原告
由表5可知,在混龄班内发生的告状行为事件中,小班年龄段幼儿发起的告状行为事件最多,随年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事件逐渐减少。
(二)异龄幼儿间的告状行为事件分析
1.告状发起者所属年龄段
由表6可知,异龄幼儿间互相告状的行为事件中,中班幼儿发起的告状行为最多,其次为小班幼儿。
2.异龄幼儿间告状行为的起因
统计发现,异龄幼儿间的告状行为同样多由同伴违反规则引起,其次为自己受到侵犯。小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起因是检举中、大班幼儿违反规则;中班幼儿的主要告状起因则是检举小、大班幼儿违犯规则和自己受同伴侵犯;大班幼儿的告状起因比较多样,包括举报中、小班幼儿违反规则,与中班幼儿发生争议等。
3.异龄幼儿间告状行为的动机
表7显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告状动机呈现明显差异。据观察,小班幼儿多因物品归属或与同伴交流不畅而告状,他们希望教师能帮助其确认物品的归属权或摆脱同伴的“侵犯”;大班幼儿则多是缘于同其他幼儿的关系发生问题,如受到小班幼儿侵犯、与同伴发生争执,或发现同伴遇到麻烦时,代向教师寻求帮助。
4.教师对待异龄幼儿告状的反馈行为
教师对幼儿告状采取的反馈行为呈现明显的差异,对大班幼儿的告状以积极型和中间型反馈为主,对小班幼儿的告状则以消极型反馈居多,积极型反馈较少,详见表8。
三、讨论
(一)混龄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混龄班幼儿告状以同龄幼儿的告状为主
129例告状事件中,同龄幼儿间的告状有90例,占68.8%,异龄幼儿间的告状有39例,占30.2%。异龄幼儿间的告状事件相对集中地发生在晨间活动和过渡环节。这可能与混龄班一日活动环节的安排有关。
2.混龄编班形式有效规避了部分告状行为事件的发生
混龄班中,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交往中发生冲突的几率按理会有所增加,但这种冲突幼儿自己就能解决,从而减少了告状行为事件的发生。
案例:晨间活动时间,大班幼儿林林拿着圆形分数盘在操作,小班幼儿诚诚也想玩,他直接从林林手中抢过了圆形分数盘。林林索要而不得,便很委屈地红了眼圈。一旁的大班幼儿冰冰对林林说:“别哭,我看你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小气鬼!”看林林还是很伤心,冰冰指着身后的玩具柜说:“这儿还有很多呢。”林林仍显得很委屈,她对冰冰说:“你去帮我抢回来吧,我的手很疼。”“好好好,我去帮你要回来。”冰冰走到诚诚面前,用商量的口吻对他说:“这个你玩好了给林林玩啊!”诚诚点了点头。林林看到这一切后,便先去玩别的玩具了。
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刚开学时幼儿告状挺多,随后他们(幼儿)之间相互熟悉了,告状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了,大的会让着小的,他们会互相帮忙,很多冲突他们自己就解决了。”案例中,相对于小班幼儿诚诚,大班幼儿冰冰和林林处理冲突时较为成熟,而冰冰和林林两人之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长幼儿作为哥哥姐姐的角色意识会激发他们采用谦让、帮助、提醒等方式来解决冲突,从而有效规避了告状行为的发生。
3.引发幼儿告状行为的最主要起因是举报同伴违反规则,其次是自己受到同伴侵犯
本研究在该园混龄班观察的时间段是9~10月,据教师反映,每年新学期的这两个月,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幼儿对同伴违反规则的行为比较敏感,他们一旦认为同伴违反了规则,就会马上告诉老师。另外,小班幼儿因缺乏交往技能,在交往时容易被同伴误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小班幼儿则常会出现注意力转移,进而去“干扰”同伴而使对方觉得受侵犯的现象。
混龄班中因争抢物品而引发告状行为的比例远低于同龄班。〔2〕这是因为在混龄班内,不同年龄段幼儿因发展水平不同,各自感兴趣的材料和活动相差也较大。教师需准备适应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各种材料,由此,混龄班中每位幼儿平均占有的材料和空间等资源也相对充分。较同龄班幼儿而言,混龄班幼儿的选择余地较大,所以在混龄班,幼儿因争抢物品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极少。
4.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反馈行为以积极型为主
已有关于同龄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不耐烦地制止或置之不理,只有少部分告状行为能得到有效解决。〔3〕这与本研究中混龄班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反馈有较大差异。混龄班教师通常会及时处理并对被告幼儿辅以正确的言语或行为指导。被告幼儿大多会接受教师的批评指导,改正自己原来的行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给予了积极反馈,教师仍较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厌烦和排斥情绪。
(二)“爱表现”的中班幼儿
本研究发现,在混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中,中班幼儿发起的告状行为占了一半,告状对象以小班幼儿为主。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如此频繁,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道德感的发展
中班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通常以教师要求为依据),也开始关心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所以在发现小班弟弟妹妹没有遵守规则时,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向教师告状,希望教师予以纠正。同时,通过将自己与小班幼儿作比较,可以满足自己“做个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的愿望。
2.中班幼儿的交往技能技巧尚不成熟
中班幼儿内心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但尚不具备成熟的交往技巧和策略,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所以中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不顺畅。他们既残留小班幼儿的依赖性,又缺乏大班幼儿的相对成熟和独立性,所以会表现出诸如活泼好动、攻击性行为增多、爱告状等特点。教师也常感叹:“中班幼儿最调皮、最难管理。”〔4〕
3.混龄班中中班幼儿最易受忽视
混龄编班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这个家庭中有很多兄弟姐妹,中班幼儿在这个家庭中处于“老二”的位置,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小班幼儿因刚入园,对幼儿园环境尚不熟悉,且在生活自理方面更需要得到帮助和指导,教师难免会给予小班幼儿更多的关心。大班幼儿经过两年混龄班生活,对同伴、教师、环境都有了相对清楚的认识,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技巧,已会用合适的方式获得同伴及老师的认可。中班幼儿则不同,他们正处于特别希望教师给予关注的阶段。他们已基本摆脱了对家庭的依赖,把对家庭、父母的依恋转移到了幼儿园老师和同伴身上,他们希望教师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照顾自己。因此,中班幼儿往往会通过告状这种形式开启与教师的互动,想借此引起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或获得教师的表扬。
四、思考与建议
(一)丰富关于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知识
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前提。不同年龄段幼儿有着不同的需要,例如,小班幼儿有这样一些行为习惯特点:自控性较差,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监督、调节能力较差;易受他人影响,喜欢模仿他人行为;行为的随意性较强,等等。很多时候他们会心血来潮地做出某些行为。〔5〕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这些发展特点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宜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自己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以便能读懂幼儿的行为。
(二)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不论哪一类“告状”,都是幼儿认知状况、活动情况、心理需求的动态表现。〔6〕以忽略或不加关注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幼儿的告状热情,减少教师的劳动量,但以消极态度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种种消极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互动机会,教师宜借机引导幼儿习得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对幼儿告状的起因进行分析和反思,将这些反映幼儿发展需求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与教学中去。
(三)提升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能力
混龄编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7〕包括把握多元目标的能力、观察和指导能力等。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妥善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宜发挥混龄班幼儿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优势,慎用介入策略,以促进幼儿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6.
〔5〕李虹.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5.
〔6〕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1999,(7/8).
〔7〕王晓芬.幼儿园混龄班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