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围围,乌 恩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视觉化思考理论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杨围围,乌 恩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是国外环境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对·罗姆的视觉化思考理论的分析,将其“看、观察、想象和展示”的过程运用于环境解说牌的文本及配图设计,得出适用于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视觉化思考“6W”模式、配图设计的视觉化思考“SQVID”框架,以及可将文本创作与配图设计相结合的“四四法则”,最后总结出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
视觉化思考;环境解说牌;6W模式;SQVID;四四法则。
景观有其自己的话语,游客若不能与景观话语共融,景观的旅游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1]。环境解说对于景区开发及提升游客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解说牌作为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重要成员,恰好起到了沟通景观和使用者的作用,不仅满足了现代游客休闲、学习及与环境深入沟通的需求,也提供了一种旅游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Digital Roam公司创始人丹·罗姆(Dan Roam)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视觉化思考(Visual Thinking)能力,人们认识、了解进而阐述事物的过程就是视觉化思考的过程,而游客在观看环境解说牌的过程中,也必然按照其天生的视觉化思考过程接触、认识、想象和接收解说牌的内容信息。因此,将视觉化思考理论用于环境解说牌的内容设计,从而为游客提供更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环境解说内容,成为进一步提高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水平的创新思路。
(一)环境解说牌及其内容设计的研究综述
环境解说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它是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2]。环境解说牌则是通过文本、图片和示例等手段,以娱乐和教育方式与游客交流信息,从而引导游客、增强游客保护意识或管理游客行为的标牌[3],其内容由文本和配图两部分组成。理论研究上,国外在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方面的研究较系统和细致,已深入到字型、颜色、行距、用词的选择等方面[4],美国陆军工程公司的《国家制图标准手册》为解说牌制作起到范本作用[5]。国内关于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研究较少,只是在对国外研究成果梳理借鉴的基础上,对文本创作提一些概述性建议[6-13]。综合国内外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研究成果,多数偏向于解说牌文字内容的研究,对解说牌的配图设计以及文本与配图相结合的研究少有涉及。
(二)视觉化思考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1.视觉化思考概念及其作用机理
丹·罗姆认为,视觉化思考是运用我们天生的观察能力(包括肉眼与“内心的眼睛”)来发现那些平时意想不到的创意和想法,并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14],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复杂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搭配简单的文字清晰呈现。
视觉化思考分为“看、观察、想象、展示”四个步骤,其中,“看”和“观察”总是不停的交替,并且相互支持;“想象”是一座连接进入脑海中的视觉信息和输出的视觉创意的“桥梁”;“展示”时,又需回过头来重新审视 “看”和“观察”到的信息,并对所“展示”的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
①“看”等于“收集”加“初选”,是一个搜集信息、建立整体初步印象的“半被动”程序[14];
②“观察”是选出值得进一步检视的信息,等于“选择”加“归类”[14],是对初步筛选出的有用信息进行再次选择和整理,将有特点的、能吸引人注意的信息选出,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想象”阶段要将“看”和“观察”阶段得到的所有信息在脑海中再次呈现,来“观察”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信息,寻找多种途径来展示文本信息,并筛选出最适合的视觉创意方式;
④“展示”的首要原则就是让一切清楚明白,应站在受众的角度,看哪些信息对其是最重要的,哪些方式才是传达想法的最佳选择,并时刻审视自己展示的东西跟最初的想法是否有脱节,受众看到的是否是自己想让其看到的,从而对展示内容进行不断修整和完善。
图1 实际中视觉化思考的作用机理(丹·罗姆,2009)[14]
2.视觉化思考相关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CNKI与外国文献搜索引擎Spring上,分别以“视觉化”和“Visual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视觉化理论主要应用在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新闻传媒、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领域,在旅游学中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品牌、文化和景观设计的视觉化等,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上的应用尚无文献可寻;以“视觉化思考”及“Visual Thinki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其在国内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几乎为空白,而国外对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脑的视觉思维机理及其在档案整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实际应用方面,视觉化思考理论主要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以解决商业问题,如丹·罗姆(Dan Roam)的“餐巾纸系列”丛书[14-16]、大卫·西贝特(David Sibbet)的《视觉会议:应用视觉思维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17]、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的《全新思维》[18]等,都对视觉化思维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做出了独到的阐述,而其在旅游景区景物信息可视化和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上的运用几乎为空白。
因此,作者尝试将视觉化思考“看、观察、想象、展示”的过程运用到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上,并以对构树的解说为例,整合出文本创作的“6W”模式以及配图设计的“SQVID”框架,并把文本和配图相结合进行统一设计,创作出适合于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
(一)“看”、“观察”及环境解说牌文本创造的“6W”模式
根据Berger研究,80%的人经由视觉获取信息[19],不管是环境解说牌设计师,还是使用环境解说牌的游客群体,“看”和“观察”都是其视觉化思考的起始环节,也是环境解说牌文本内容创作的环节。
在“看”时,我们不仅要对有关解说对象的现有资料进行熟悉,还要审视现有资料是否足够,对所要解说的对象是否还有未了解的方面,然后对所有资料信息进行初步筛选,过滤掉无用信息,将关注点集中到有用的信息上。对于构树的解说,环境解说牌设计师在“看”的环节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构树的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全面掌握构树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
“观察”时,对“看”的环节中搜集并初步筛选整理的资料进行重新审视,选择构树最显著、最能吸引游客注意同时游客最容易观察到的特点,如构树叶形的多种变化及叶子表面细细的绒毛,并结合“看”的环节中对构树的全面了解,思考两者之间相互关系,即叶形的变化是为了在各种光照条件下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阳光,且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叶形,而叶子表面细细的绒毛则是保护自己不受强烈阳光照射的伤害。
丹·罗姆认为,任何问题和事物的各个方面均可以被拆分,归入视觉化思考的六要素里,即“谁/什么”(Who/What)、“有多少”(How Many)、“在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这也是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中“看”的六个方面和“观察”事物和问题的六种方式。由此,作者建构了环境解说牌文本创造的视觉化思考“6W”模式,其归纳了一张解说牌文本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
表1 丹·罗姆视觉化思考六要素及其内涵(“看”和“观察”的六要素)[14]
另外,解说牌文本在内容创作上应遵循相应的原则。现有研究已在解说牌文本内容的字数、用词、创作技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原则,如解说牌文本设计的“ABC”原则,即具有吸引力(Attractive)、简洁(Brief)、清晰(Clear)[20];“3-30-3”法则[21],即大多数游客仅花3秒钟左右观看解说牌,信息传达主要停留在大标题和图片上,感兴趣的游客会持续观看解说牌约30秒钟,信息传达集中在文本的一、二段,而少数游客会在解说牌前停留3分钟以仔细阅读解说牌中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因此文本创作要将文本内容分3-4个层级呈现,使游客“一眼便可抓住关键信息”;“提尔顿提示”,即激发兴趣、引发关联、揭示信息、讲述全局和整体、信息一致[7]等。
(二)“想象”、“展示”及环境解说牌配图设计的“SQVID”框架
在文本创作完成后,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视觉化思维,将解说牌文本所涉及的信息进行视觉化展示——配图设计。丹·罗姆认为,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创建[14]。视觉化思考过程中的“想象”和“展示”的环节,正是环境解说牌配图设计的过程。
“想象”阶段,设计师将解说牌文本涉及的所有信息在脑海中再次呈现,并结合解说对象自身特征、所在空间特性及使用者特点,选出最适合的视觉创意方式。如构树的生长环境为一片森林,其主要的使用者是寻求自然体验的游客,故整个解说牌配图风格应以轻松、自然为首选,如卡通风格等。
“展示”时应分析哪些信息对游客来说是最重要的,选择最好的展示方式,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整和完善。如在构树叶子的解说中,希望向游客展示的核心知识点为“构树叶子随着光照强度变化的三种形状变化”,非核心知识点为“构树叶子表面为了反射过量阳光而生长了细细的绒毛”,因此应将前者放在整个解说牌版面最突出的位置,而后者可以用“拓展了解”的形式辅助展现。
在丹·罗姆的视觉化思考理论中,“SQVID”成为“想象”和“展示”阶段简单有效的方法框架,作者将其应用在环境解说牌设计中,总结出适用于环境解说牌配图设计的“SQVID”框架。
表2 视觉化理论“SQVID”框架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解说牌配图设计时,针对“SQVID”五个方面,根据解说牌使用者对解说内容关心的重点及解说牌所处的环境氛围,分别在“简单与精细、定性与定量、愿景和执行、个别和比较、变化与现状”间调整和选择每个方面对应的“展示”程度,共同组合成最适合展示给游客的环境解说牌配图。
图2 环境解说牌配图设计的视觉化思考“SQVID”框架
(三)环境解说牌文本与配图相结合的“四四法则”
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6W”模式中的“谁/什么”、“有多少”、“在什么时候”和“在哪里”四个方面的信息,在配图“展示”的时候都有一种对应方式,其共同构成环境解说牌文本与配图相结合的“四四法则”。如在构树叶子的解说牌设计中,其文本中的“谁/什么”对应配图展示中构树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多少”对应于三种叶形的展示以及不同叶形下光照强度多少比较的图片展示,“在什么时候”对应于构树叶形在不同关照时间下变化的图片展示,而“在哪里”则对应于构树生存环境的配图展示。最后根据环境解说牌目标游客群体的特征,通过对核心知识点与非核心知识点的合理版面布置,将环境解说牌的文本与配图完美整合,设计出真正符合游客期望的环境解说牌。
表3 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四四法则”
图3 “构树叶子”环境解说牌最终效果展示
(四)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构建
综合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6W”模式、配图设计的“SQVID”框架以及文本与配图相结合的“四四法则”,以展示的“SQVID”五方面为纵坐标,以“四四法则”中的四种展示内容及形式为横坐标,建构适用于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对于一张环境解说牌内容的设计,可用“视觉化思考模型”,在用“6W”模式完成其文本创作之后,将文本所涉及的解说对象的不同方面信息及其对应的“展示”方式在“SQVID”五个尺度上加以“想象”和选择,进而将环境解说牌的文本创作和配图设计纳入一个系统内进行,最终得到最佳的环境解说牌设计效果。
图4 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
本文把环境解说牌的内容分为文本和配图两大块,将视觉化思考四大步骤运用到环境解说牌的设计之中,根据视觉化思考六要素,建立了适用于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6W”模式和配图设计的“SQVID”框架体系。另外,通过“四四法则”及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的构建,弥补了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研究领重文本创作而轻配图设计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将环境解说牌的文本与配图相结合进行整体研究和设计的创新思路。
由于目前学术界关于视觉化理论在环境解说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没有,作者根据视觉化理论在商业管理中的应用原理,创新性的将其运用到环 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以期抛砖引玉,敲开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研究的新局面。
[1] 明庆忠,陈亚颦.旅游解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5.
[2] 陈 晨.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04.
[3] Kuehn D M. Developing an interpretive Guide for visitor[R]. Oswego:New York Grant Program,1993.
[4] 刘 艳,王 民.博物馆解说牌示文本创作研究[J].热带地理,2010, 30(3):317-321.
[5] 约翰·A·维佛卡. 旅游解说总体规划[M]. 郭毓洁,吴必虎,于萍,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0-131.
[6] 钟永德,罗 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95-99.
[7] 丁素平,赵振斌.基于游客需求角度的解说牌系统研究——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48-151.
[8] 方世敏,姜录录.岳麓山景区解说牌示现状与改进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9(3):5-9.
[9] 沈宝辉.解说牌在公园管理上的作用[J].广东园林,2005,30(4):28-29.
[10] 董红梅.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J].山地学报,2008,26(S1):40-44.
[11] 武 娟,李 宏,刘 敏.旅游解说标识牌研究评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283.
[12] 赵 明.基于SMRM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2-16.
[13] 罗 芬,陈 朝,李文明.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行为调查——以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0-55.
[14] 丹·罗姆.餐巾纸的背面[M].徐思源,颜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6.
[15] 丹·罗姆.打开餐巾纸[M].颜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10.
[16] 丹·罗姆. BLAH BLAH BLAH(不讲废话画图解决)[M].颜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17] 大卫·西贝特.视觉会议:应用视觉思维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M].臧贤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01.
[18] 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M].高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5.
[19] 罗 芬,王怀採,李穗涵.生态文化解说可视化的研究——基于森林生态文化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12):102-107.
[20] Sam H. Ham.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M].Fulcrum Publishing,1992: 233-309.
[21] Suzanne. Trapp, Gross M, Ronald. Zimmerman, et al. Signs, trails,and wayside exhibits: 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s[M]. UW-SP Foundation Press, 2006.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Thinking Theory in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Content
YANG Wei-wei, WU En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plays a big rol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Dan·Roam’s Visual Thinking Theo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use the process of visual thinking including “look, watch, imagine and show” in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content of text creation and illustration design. This article tries to apply the “6W” rule of the Visual Thinking Theory in the cre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ext, which includes the six ways of “Who/What, How many, Where,When, How and Why” that we focus on when we look an see, and the “SQVID” questions, which includes the fi ve questions of “Simple or Elaborate”, “Quality or Quantitative”, “Vision or Execution”, “Individual or Comparison” and “Delta or Status Qvo” in the image and show of the design of illustration. 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four by four” rule is summarized as a method of connecting the text creation and illustration design, and the “visual thinking model” of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content is concluded.
visual thinking;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content; “6W” rule; SQVID; “four by four” rule
F59
A
1673-9272(2014)05-0138-05
2014-08-14
杨围围(198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游客满意度感知研究、环境教育与解说研究。
乌 恩(1971-),男,内蒙通辽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规划、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自然度假、中日景观与休闲思想比较。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