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数学现象入手,创设丰富情境,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理解;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并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如何更好地让数学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呢?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数学学习材料的生活化。
苏教版教材的设计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这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与之整合,提高生活化数学教学的质量。具体设计生活情境时,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灵活多变地适应于课堂教学。
一、从生活中引入抽象的概念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也难于掌握。这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以此为基础,建立数学概念。
例如,在探究有关“平行线”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入手,比如铁轨、窗户框的上下两条边、笔直的公路两侧、黑板的上下边缘等,它们都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即将之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它们分布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通过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建立直观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二、感悟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事例,从中建立数量关系,不仅能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能从感性的生活实践中提炼理性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数学能力。
比如,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时,可以对教材中设计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为题为背景,创设这样的生活探究情境:星期天老师选择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去游玩,先后用四种不同的方式、以四种不同的速度走完了四段不同的路程,并将具体数据列出,如下表。今天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算这四种行走方式所用的时间各是多少?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
这样重组的教材就远比教材中的设置更具吸引力,同时又沟通了与乘、除法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四道不同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为结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重组应用题的学习材料
数学运算中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题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表现能力平平,不能将具体事例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建立数量关系则显得无所适从。探究问题的本质发现:有些应用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理解误区。这需要教师对应用题教学进行内容重组,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例的形成过程,并将语言修改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
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弃书重组材料情况如下:(1)收集信息。课始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新县城城市建设所做的社会调查情况;(2)选择信息。教师从学生说出的众多信息中择出一条“为绿化环境,在商业大道两旁栽上了桂花树,一共栽了660棵,成活了594棵”,让学生提数学问题;(3)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的已知领域,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4)教师引导。在你们做社会调查的同时,调查中城市园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对我说:“这批桂花树的成活率是90%。”你知道这位工作人员话中的“成活率”和“90%”的含义吗?猜猜看,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总之,让数学学习活动回归生活,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努力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将生活数学与之交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严志源.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3).
?誗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