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菁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思想,《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是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机械设计知识的完备,并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机构设计、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与结构设计能力,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实际设计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改革 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a)-0122-01
《机械设计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集合了力学、材料、机械原理及其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单调,记忆性教学太多,理解性教学太少,学术性、理论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抽象空洞,学生缺少直观的认识,而该课是针对三年高职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学过部分专业基础课,具备了机械制图能力,对机械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但综合分析、操作、创新能力较强。但是,目前学生的学习都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吸纳状态,對于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了解,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课堂参与率低。
鉴于以上问题,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学内容需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也要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1 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立足于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思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作岗位,分别在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从课程的设置目标出发,摒弃传统各学科界限明确的特点,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会设计机械和机械零件这个实际应用技术,对每门课进行认真分析,删去实际生产中少用的,取其必须常用的;删去复杂的推导、论证,增加零件结构的设计介绍和一些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的介绍,并加强对机械运行的介绍,取其精华,整合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强调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以讲授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根本,加大实例分析,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依据进行整合,以工业产品和常用机构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序化教学内容,按“教、学、做”一体化进行教学。
2 教学方法手段
结合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广泛采用示范引导、学做合一、交流讨论等方法,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以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岗位要求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将技能学习放在首位,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老师讲授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充分把书本知识跟技能操作结合起来,理论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创新环节,提高他们积极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们现在的学习不再是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了,使他们更多地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演示机构和机械零件实物,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演示材料,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零件的运动状态、机械加工方法等。例如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以及根切产生原因,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度较高,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使教学形象、生动,增强学生对机构和零件的认识,老师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借用零件模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机械产品的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工程性很强,教师要能把握理论知识跟工程实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中引入工程实例,利用教学模型,结合理论教学,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兴趣。
3 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件,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库,优化、整合了包括教学课件、图片、动画、案例、试题等教学资源,并编写任务驱动的教材。根据本课程任务式教学实施需要,创建了集教、学、做及创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教学环境,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零部件陈列室和各类机械设备陈列,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考核方式
而在考核方法上也打破原来三七开的局限,考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综合考虑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主要考虑在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设计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课程设计评价则综合考虑学生对零部件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贯彻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牢牢抓住职业实践这根主线,学生在实践操作、评价学习任务中,全面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促进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个体差异,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和“学”相辅相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素质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和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刘俊龙,何在洲.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韩永红,刘远君.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12-114.
[3] 徐冰鸥.对综合课程理论的认识与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16(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