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千年教育理念“礼”

2014-12-26 02:43石颖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职员体罚礼乐

摘 要:现今社会虽未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但在教育界却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的音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重拾孔子“礼乐”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礼;师德建设;感悟

“六艺”产生于西周时期,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到了春秋时期,“礼乐之邦”走向“礼崩乐坏”。社会等级进行了重新组合,士和国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孔子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以“六艺”为课程,“因材施教”,使教育普及到民间。“礼、乐、射、御、书、数”,以德育为首,智体美劳相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在“六艺”中,以“礼”居首,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说不学会礼仪不懂礼貌,就难以做人,礼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到德育在教育中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使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思想品德不高尚,那还称不上是“君子”。一定要受仁、义、礼、智、信道德的约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即“恭”“慎”“勇”“直”等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才能符合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孔夫子认为一个人成才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礼乐治国,礼乐成才,用礼来规范等级伦理,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相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相亲的和谐的目的。懂得了礼的人未必懂得乐,但懂得了乐的人同时也懂得礼,所以礼乐结合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孔子礼乐教育的继承和延伸,过去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蠹已彻底走进了历史的舞台。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言传身教。因为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精英。只要教育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那么就像春日沐浴大地,万物都能感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身正,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际上应该是“身正”更重于“学高”。他主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要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还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教育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

可惜的是在当代教育界一些教师非但没有遵行儒家教育理念,反而跨出了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犯罪事实在近年来举不胜举,虽然犯罪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受害的儿童不仅仅是身体的残害,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伤害,精神的创伤。要制止悲剧的再一次发生,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增强人们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还有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体罚学生可能有许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某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好像老师惩罚学生是不需要那么多理由的。好在我国《教师法》和各地《教师管理条例》都提出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享有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等规定,相信在将来这种体罚学生的事会销声匿迹。

从我个人的看法,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学为人师,行为标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每位教师要明确严于律己就是严于律人,做学生的榜样标杆,要从自我一言一行做起,老师是学生生活的向导,思想的引路人。用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用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教育的目的才会达到。

二、敬业爱业,爱生爱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即使在现今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社会,也应在三尺讲台方寸空间中坚守清贫,学生是天,教育是一方净土。别让蔚蓝的天空充满乌云,不要让那方净土沾染污秽。希望在这片天地中永远充满爱,充满阳光。象牙塔就是孩子的,那里可以构画他们的梦想,可以寻找他们生活的坐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心中最最神圣的老师给予他们的。我衷心希望每位老师再品味“春蚕”“蜡炬”的精神,不要嫌弃它老掉牙了,不要说它俗气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面对学生,要有职业道德。时时刻刻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来衡量自己,以“礼”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对学生既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作者简介:石颖,男,197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小学,研究方向:礼仪教学。

猜你喜欢
教职员体罚礼乐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陶行知·师生
群众中的肃反与肃反中的群众——1955年顺义县小学教职员肃反运动的典型考察
难忘的体罚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