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孟庆铂
1.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38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密切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努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学校和社会关注就业率的同时,“低就业群体”的出现也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麦可思将“低就业群体”定义为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这一群体包括自愿低就业和非自愿低就业两种类型。其中造成非自愿低就业的原因是求职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而其他原因造成自愿低就业。低就业比例的分子是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就业的毕业生总数。
在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本科为15.9%,高职高专为19.4%)高于男性毕业生(本科为9.6%,高职高专为9.4%)。其中,在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类就业的低就业比例最高,本科为27.2%,高职高专为34.6%;其次为行政、商业辅助业行业类,本科为24.3%,高职高专为28.2%。
在低就业群体中,不乏有为了谋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而放弃专业的情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尤其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不应仅仅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应关注有多少学生真的学以致用、与专业岗位顺利对接、成长为合格的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不应局限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放眼长远,从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的专业成长指导。
美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要求从6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指导,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六七十项的能力训练,学会“自我认识”、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实施“职业计划”,让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这三大环节有相当的认识。
与之相比,我们的教育长久以来处于无职业意识、无职业规划的状态。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这种状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是显而易见:学生辅导员每周要到教学楼门口查考勤,老师上课前或下课前点名保出勤,课上后排学生们睡倒一片,偶尔不睡的或是玩手机或是与同桌窃窃私语。“这些学生到学校是干什么来的?”其实,不仅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自己也很困惑。有些学生根据高考分数和就业是否容易为出发点选择专业,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些学生不知道今天学的知识以后能有什么用;有些学生了解到很多毕业生找的工作多是操作工和维修工后,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对未来失去信心。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选择专升本或是高自考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力;有些学生则消极怠工,等着学校安排。
麦可思 《就业蓝皮书: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供大于求,一方面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
职业发展方向不明、专业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既浪费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又阻碍了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种种迹象提醒我们在关注外部市场人才供需的同时,也应该从内部学生生涯发展过程本身寻找原因。
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在高校推广起来。以“大学生”、“生涯规划”为关键词,可检索到公开发表文章3528篇。其中,理论探索性研究多,而实证性研究少,目前2012年刊出的100篇相关文章中,实证性研究仅有7篇。每年高校对新生都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新生经过半年的专业学习后,他们是否认同所学专业、专业满意程度如何,是否出现学习倦怠,是否达到该阶段职业发展任务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些指标又会呈现怎样的变化。
孔巧丽、徐大真于2009年对天津市三所高职院校291名高职生进行了测试,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一般,其中职业目标维度最低;在性别、是否上过职业指导课程、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兼过职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未兼过职的同学。
时隔5年,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职业指导课程是否有效果,除了课程还能有什么干预手段,这些研究成果目前还鲜以见到。生涯规划指导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应该因校而异、因生而异。每所学校学生的生涯发展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开展,需要调查研究、用数据说话。
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都是谋求人生目标的手段,并非人生目标本身。明确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把找到“好”工作视为目标。当听到老师或毕业生说本专业工作难找,工作没意思、没发展、薪水低时,要么慌忙另择他路,要么就是消极怠工。
学校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看到职业晋升的路径。职业素质训练专家宋振杰指出,在企业里有四条晋升路径可供选择,分别是管理路径、专业技术路径、营销路径和复合路径(如图1)。对这些路径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因为所有路径的起点都是从见习开始、从基层工作干起。学校推荐的工作岗位的层次并非是学生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企业从学生群体选拔人才的起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使学生具备进入某一专业领域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属于“种子工程”阶段;而工程师、总监、高管则是这些种子播撒到企业后努力生长的结果。
图1 职业前进的四条路径
为此,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不仅包括专业目标、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的介绍,更应强调该专业的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每一层次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相应的薪酬待遇,通过何种途径学生可以自行了解职业发展动态。此外,学校还应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合作企业的优秀员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龙门”对所有人敞开,如何从现有的学校与社会资源中积聚能量一跃而过,就要靠自己的精心谋划、真抓实干了。
职业指导应该至少包括专业学习指导、就业指导、职业心理辅导三个部分,以兼顾学生的学业水平、就业知识与技能、心理状态。为此,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多部门联合实施,其中核心部门有教学系部、校企合作部、就业办、心理中心。
教学系部可设置专业认识系列课程,把内容从专业学习扩展到入职晋升,让学生看到生涯“金字塔”的全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知道”、“看到”、“做到”。 此外,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个体学业指导,把因学习问题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转介到心理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并与心理中心合作调研,掌握学生专业认同与满意情况,实施有效干预。
校企合作部是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可以为教学系部提供企业信息(如人才要求、企业文化、培训机制、晋升路径等),成为系部与学校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工程师、高管等入校开展讲座的平台,帮助学生揭开企业的面纱,“触摸到”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真实的职业人。
就业办除了组织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外,可整理以往企业入校面试的录像,及时收集企业面试意见,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和配套音像资料。此外,还可以开展就业知识讲座、提供个体就业咨询指导。
心理中心除了每年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施普测外,也可与教学系部联合对学生的专业态度、职业心理成熟水平、职业自我效能感等方面进行调研。这既可以帮助教学部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又可以引导科研课题的开展,探索影响学习质量的内外因素,检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心理中心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来促进学生对生涯发展的认识,疏导因为学习问题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国家对于高校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早有规定: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第三章第三节第十八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该规定体现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权利和自由的尊重,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也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从“冷门”专业流向“热门”专业,造成专业失衡,从而导致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利用[3]。于是,很多院校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不允许学生转专业。这样造成了那些对专业确实没有兴趣、学习能力有限、身体原因不适合的学生专业学习困难,既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又导致了退学率的升高。鉴于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并完善专业调换机制。
专业调换机制应在职业指导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运行。也就是说,专业调换是在系统的专业认识教育、专业学习指导、职业指导培训、心理咨询辅导等工作均无效果的前提下才启动的。在调换专业时,可通过专业的职业心理发展量表进行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方面的测试。此外,学生对所转专业是否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应该接受哪些必要科目的考试和面试、需要达到怎样的分数标准、是否需要降级一年、不降级的话怎样补上过去一年的课程等问题,也需要学校仔细斟酌筹划。总之,学校应多从职业发展角度考虑,因势利导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
[1]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孔巧丽,徐大真.关于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J].教育论坛,2009,(7):58-60.
[3]赵良梅.对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管理的思考——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科学研究,2010,(1):10-11.
[4]宋振杰.第一步:新员工职业化六大关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