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图书馆 福建厦门 36100 0)
2005年始,厦门市公共图书馆界启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经过8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一个面向社会、惠及市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2012年,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接待读者729万,年人均到馆2次;外借文献589万册,人均外借图书1.6册,每册图书年均流通1.5次,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达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全国领先水平。分析、探讨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将进一步推动体系建设,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经验。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市、区两级图书馆探索分馆建设模式起步,逐步走向建立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图书馆为骨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业界联盟形式,进而在政府统筹下,完善镇(街)、村(居)图书馆(室)建设,并建立一批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从而形成覆盖岛内外的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这是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发展的建设过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建设模式、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厦门特色的建设模式。
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行标准为4公里,单个实体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有限,要实现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就要把图书馆办到市民的身边去。近年来,厦门市、区图书馆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设基层图书馆分馆,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分馆建设过程中,根据合作方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等多种建设模式。
1.1.1 直管型分馆
作为总馆的派出机构,直管型分馆的馆舍、设备人员完全归属总馆,文献资源由总馆统一采购、编目、加工和配送,总馆与分馆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国外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结构模式,如厦门市图书馆的中山分馆、市少儿图书馆的文灶分馆以及正在筹建中的市图书馆集美新城分馆等,作为总图书馆的分支机构,满足不同社区读者的需求。
1.1.2 联办型分馆
联办型分馆,由图书馆通过与各级政府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创办,其主要合作方式是,分馆的主办方提供场地、设备,并负责日常业务管理,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并负责业务指导。2006年,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在市委文明办及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的支持下,形成由文明办出资,街道(乡镇)出人员经费,社区出场地并负责维护,市少儿图书馆提供藏书及技术支持的四方合办分馆的新模式,该模式曾获中央文明委“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在莲前街道、团市委等设立的分馆,厦门市图书馆在园博苑设立的古籍分馆、在部队、海警支队设立的分馆,还有各区图书馆在镇(街)、社区设立的大部分分馆,都属于联办型分馆。
1.1.3 托管型分馆
厦门市图书馆独创的托管型分馆办馆模式,是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基层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以委托的方式,将其所属的图书馆交由本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分馆建设模式。其主要方式是:双方签订协议,委托单位提供分馆的馆舍、设备、人员经费和读者活动经费,受委托的图书馆负责管理分馆日常业务,支配分馆的办馆经费,招聘、培训和管理分馆工作人员,并提供分馆运行所需的文献资源和即时在线管理的网络技术支撑。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委托管理、分馆运作”的方式,把基层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整体建设之中,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托管型分馆”的办馆模式经过厦门市图书馆8年实践,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层图书馆(室)的办馆模式,它建立良好的办馆机制,解决基层自行办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改变分散单干的“小而全”模式,实现了总馆和分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服务水平,为建立地区性公共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奠定基础,是现行体制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一种有效模式。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是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业界联盟组织,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形成了包括1个中心馆、1个市级少儿图书馆、8个区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60个联网分馆及17个联网流通点的区域性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市图书馆书目联合检索、文献集中编目、借书证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数字资源社会共享、读者活动互联互动、管理人员集中培训等联合服务。截至2013年4月,联合体覆盖了各成员馆约133万条书目数据、482万条馆藏记录、47.7万条读者数据,图书外借总册次达1961.7万,较好地发挥了图书馆群体服务优势。
目前,市、区两级10个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全部纳入通借通还平台,流通量、流通人次得到较大的提高。其增长情况见表1。
表1 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流通量增长对比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建立,初步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统一规划、组织与管理,促进了各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从表1可分析出,联合体自2008年投入运行后,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两项基本服务指标均得到较大增长。图书外借从2008年的3550110册次提高到2012年的5893369册次,增长了66%;读者流通从2008年的3465790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6282031人次,增长了81.3%。同时,初步实现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厦门市全面建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服务联合体不仅在市、区两级图书馆中实现了联合服务,而且也将这种联合推向镇(街)和村(居)图书馆(室),创新托管型社区分馆等合作模式并在实践中获得初步成果。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推动下,厦门市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城市,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建起了一大批基层公共图书馆(室),公共图书馆(室)的总体数量得到大幅度增长。翔安区图书馆于2012年正式开馆,实现了全市6个区都建有图书馆;镇(街)级图书馆增加了24所,有19所为2012年新建或重建,设置率达100%;村(居)图书室增加了297所,有278所为2012年新建或重建,设置率达95.4%。所有的图书馆(室)均按示范区创建标准设置了公共电子阅览室或共享工程服务点,功能完备率均达100%。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初步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覆盖。
近两年,厦门市启动了“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工程。首批建设项目由湖里区承建,在湖里区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段共建造35个“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与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联网,读者在任意一台设备借阅图书,可以在全市各公共图书馆或自助设备上归还。据湖里区图书馆统计,自助图书馆投入使用的一个月时间内,新办理读者证824张,借阅图书12078册次,归还图书7941册次。投入使用的一年间自助图书馆的年流通率达到300%。由思明区承担的第二批建设项目,20个“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也已投入使用。“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布设实施,突破了服务的时空限制,拓宽了服务的覆盖面,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的不足。
为便于集中管理,厦门市政府决定由厦门市图书馆负责全市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统一运营管理,由市财政与区财政共同承担统一运营管理经费,采用政府采购招标的形式将管理服务外包,由独立的服务公司于2014年开始负责全市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物流配送、维保服务管理,市图书馆作为业主单位监督、指导街区自助图书馆运营工作。
虽然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在基层图书馆尤其是村(居)图书室这一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放时间不确定。比如开放时间短,或安排又不合理,没有考虑读者的作息时间,随意性较大;二是管理不到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工作不规范、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三是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基层虽然都配备了文化专干或文化协管员,但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图书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而且又常被挪用从事其他工作,因而未能充分发挥管理作用。据调查,存在这些问题的,基本上是那些还没与服务联合体联网、未能完全融入服务联合体“三统一”管理体制之中的基层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室)建设的这些问题,虽有技术条件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是由各级政府层层办馆的模式。图书馆(室)的建设与发展,取决于当地政府与社会组织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的发展策略。
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才能将小型分散、隶属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
2.1.1 建立管理委员会
在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主持,各区文体局领导参加,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与活动。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发展目标、建点原则与布局、网点规模要求、分步实施计划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和包括馆舍面积、经费投入、设备配备、人员配置、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建设标准,用于指导各级政府进行图书馆建设。
2.1.2 赋予管理委员会一定的行政执行权
为达到有效管理,厦门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可将部分管理职权委托管理委员会执行,如考核各级政府在图书馆建设上的绩效,指导、协调和检查基层图书馆(室)的工作等。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前几年运作,基本是采用“市中心馆—成员馆”偏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即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加盟的区、镇(街)、村(居)图书馆(室)都是成员馆。这种模式,在带动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镇(街)、村(居)等基层图书馆(室)的管理与服务走向规范化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分馆数量的增加,系统管理的宽度越来越大,中心馆不但要承担协调与管理职责,还要承担基层馆指导的任务,负担越来越重。随着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整体建设的发展,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系统组织架构应转向“市中心馆—区分中心馆—基层馆”的高耸式架构模式。
在“市中心馆—区分中心馆—基层馆”的架构模式中,市图书馆作为中心馆,负责网络内的系统管理、业务协调、业务人员培训、文献集中编目及数据维护和文献周转等;区级图书馆作为分中心馆,是服务体系的骨干,统筹安排本区内各级图书馆(室)的文献流通与读者服务的组织任务,负责指导镇(街)、村(居)图书馆(室)开展服务工作;镇(街)、村(居)图书馆(室)等基层馆则是服务体系的节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服务的任务。
根据这一思路,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今后的建设重点,是将基层图书馆(室)更紧密地纳入服务联合体之中。目前,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虽已发展70家成员馆,尚有近三分之二的镇(街)图书馆和大部分村(居)图书室未实现联网。为实现全面联网,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各区政府统筹协调,采用“委托管理”的模式,把本辖区内的镇(街)、村(居)图书馆(室)交由区级图书馆来管理,并采用“分馆运作”的形式,将其纳入服务联合体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之中,通过联合体的业务运作来解决基层自行办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了避免出现供给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除了系统的有效管理外,更要加强对各级图书馆的管理,尤其是众多的基层图书馆(室)的管理。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应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2.3.1 要制定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的工作指标与服务标准
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各级图书馆(室)承担的职责不同,其工作指标与服务标准有所不同。因此,要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的工作指标和服务标准,达到分清职责、约束行为、规范服务、提升质量的功效,从而使各个成员馆目标明确、步伐协调地开展服务。
2.3.2 要建立对各成员馆的考评与激励机制
为使服务联合的服务效能达到最大化,应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导向、整合工作人员的行为,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促进各个成员馆工作目标的实现,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
基层图书馆(室)存在的供给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镇(街)、村(居)图书馆(室)的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未经过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缺乏图书馆意识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觉性,很难办好一个图书馆(室)。加强队伍建设是确保基层图书馆(室)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2.4.1 落实基层图书馆(室)工作人员的定岗定编
镇(街)图书馆(室)依据规模大小配备2至4名工作人员,村(居)图书室配备至少1名以上工作人员。厦门市图书馆在基层创办的托管型分馆,以签订协议的形式按此原则配备人员,并采取委托单位负责分馆的人员经费、受委托的图书馆负责招聘、培训、管理的办法,确保工作人员的落实到位,形成稳定的服务队伍。
2.4.2 建立人员培训机制
中心馆或区分中心馆要面向基层图书馆(室)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各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在岗培训,以老带新,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素质。
1.厦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2年度绩效考核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内部资料
2.林丽萍.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及比较.图书馆论坛,2013(2)
3.林丽萍.厦门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及思考.图书与情报 ,2011(6)
4.陈峰.论托管型社区图书馆的办馆模式.图书馆杂志,2006(2)
5.陈峰.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图书馆探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