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选择

2014-12-25 02:17:12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基于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网络科技,互联网企业逐渐向传统金融领域渗透。这些互联网企业充当金融服务商,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多种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具有透明度高、参与性广、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高等明显优势。2014年3月,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并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向传统商业银行发起了挑战,必然对其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促进其适应形势,积极应对。

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模式竞相登台。与国外互联网金融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诞生在国家金融抑制逐渐走向开放的大背景下,其发展模式表现出很多贴近中国百姓的金融创新。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型:支付类互联网金融、融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类互联网金融和保险类互联网金融,[1]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不尽相同。

1.1 支付类互联网金融

主要指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最开始只是一个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贸易支付服务平台,买方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选购商品后,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然后由该账户平台通知卖家发货。买方在收到卖方的货物后,指示第三方将预付货款支付给卖家。随着自身不断完善和金融不断创新,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整体规模、发展范围和运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银行网关支付平台外,第三方支付已经发展成为支付中介、交易双方信息担保中介,这与银行的相关业务产生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银行的支付汇转功能和中间业务。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53 729.8亿元。[2]此外,移动支付也初见端倪,渐成规模,正成为网络支付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1.2 融资类互联网金融

主要指以P2P网络借贷平台和众筹融资平台为主的网络借贷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互联网为资金借贷双方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并收取相应服务费。其性质类似于资金借贷中介,直接连接贷款人和借款人,撮和并完成交易。在该融资服务平台上,企业提出融资需求;P2P平台提供金融信息,制订相应的投融资和交易规范;投资人负责提供资金,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并分享投资收益。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后,平台和投融资双方协同运作,互利共赢,共享投融资交易的收益。据资料显示,2014年1月至3月,全国P2P网贷平均综合年利率全部高于20%,而且平均期限都在5个月左右,三个月总成交额已达到330多亿元,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至2013年,P2P平台交易规模逐年上升,但增长率呈缓慢下降趋势(见图1)。众筹平台则是另一类利用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而搭建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在该融资平台上,融资人将自己的项目或创意提交给网站,投资者对其进行判断和选择,对优质项目将进行资金援助,整个过程绕开银行或承销商等中介机构。由于相应政策监管和行业规范的缺失,众筹模式在国内发展步履维艰。除以上两种模式外,还有阿里小贷这种专门针对电商小企业和消费者的互联网融资模式,目前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14年3月,阿里小贷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额已经累计达到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70万家,而且阿里小贷的违约风险并不高,不良贷款率小于1%,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3]

图1 2008—2013年P2P平台交易规模及增长率

1.3 理财类互联网金融

主要指“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其在保证用户储蓄和消费的前提下,将资金投向货币市场基金,获取较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互联网企业与证券、基金公司合作,将理财产品直接嵌入支付中介,从而使用户可以在快捷购买理财产品的同时而不影响其支付消费体验。以“余额宝”为例,其为天弘基金的货币市场理财产品“增利宝”与阿里的“支付宝”深度合作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可以在转入限额内,即时通过“支付宝”将资金打进“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该账户的投资增值,还可以获得即时支付消费服务,甚至还可以通过该账户获得资金异地转账服务。“余额宝”自2013年6月上线,发展速度惊人,其用户数量和规模直线上升(见图2)。截至2014年3月初,用户数已突破8 100万,超过了A股股民数量,基金规模达到5 477.3亿元。“余额宝”大获成功后,“京东小金库”、“微信理财通”和“新浪微银行”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纷纷上线,它们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及活期存款在形式上高度相似,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

图2 余额宝用户数量和规模的变化趋势图

1.4 保险类互联网金融

主要指传统保险领域的企业与新兴互联网电商合作,共同服务于有保险需求的企业和个人。目前其模式有两种,既有传统的保险业务的网络化,又有纯粹针对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纯互联网保险。传统保险业务的网络化就是把传统的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像普通消费品一样在互联网上陈列展示,以供消费者选择。保险产品具有专业性、无形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在相应的网络保险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网上购买保险认可度并不高。纯互联网保险则是近年出现的新兴产品,主要是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家和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保险服务,分散互联网相关业务风险。到2014年4月,市场上只有众安在线一家纯网络保险公司,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创新,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参与者和用户提供一系列的风险解决方案。此外,众安在线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发起精准营销,有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平台上商家信用风险的产品“众乐宝”,有针对买家和卖家退货运输费用风险的产品“退货运险”,有针对数码产品运输意外风险的产品“数码产品意外险”,还有针对消费者信用风险的“消费者信用保险”。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4月,上线仅六个月的众安在线原保险保费收入就达到3 974.45万元。稳健经营的众安在线,自2014年开始原保费收入直线增长,发展前景广阔(见图3)。

图3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震动。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用户的支付入口,冲击银行的传统汇转业务。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小微企业贷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已经超过1 700亿元,服务中小企业超过70万家。①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企业,绕开商业银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直接连接融资人和投资者,加速金融脱媒。以众安在线为代表的纯互联网财产保险模式,深化了互联网金融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大方面。

2.1 互联网金融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

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控制和垄断了大多数的金融业务和渠道,在金融市场上明显处于强势地位。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的垄断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第三方支付为例,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就达17.9万亿元。虽然其交易额相对于银行的支付结算额而言并不大,不足以从根基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它却深深改变了大众的思想观念。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无疑将对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4]

2.2 互联网金融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通资金模式,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企业融通资金提供了新的途径。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途径进行资金匹配,从而绕开商业银行,实现直接融资。以P2P为代表的网络融资平台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以陆金所发行的“稳盈-安e贷”产品为例,其本息由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8%,而且60天后可转让二级市场,广受市场欢迎。“稳盈-安e贷”所提供的单一债权额度仅为1万至15万元,可以有效地分散单个投资者的风险。2013年底,“稳盈-安e贷”交易额已突破14亿元。[5]在陆金所这类P2P平台上进行投融资,整个交易过程都绕开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代替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功能,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加速金融脱媒。

2.3 互联网金融挑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

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体系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依托实体网点,通过客户经理、柜员等办理客户业务,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人工操作搜集信息,手动处理分析数据。其内部客户系统相对封闭,只对少数高净值客户进行金融行为分析,数据利用率偏低。但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它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金融平台,让客户自行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上网操作办理业务,还可以将庞大分散的信息资源以及数据进行处理,实现数据的开放性、标准化、结构化,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例如,同样提供保险销售途径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与众安在线进行交易处理时却有巨大差异。传统商业银行代销保险时,商业银行会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这些都是人工完成,耗时费力成本高,很难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有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客户。而众安在线则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挖掘消费需求,设计保险产品,进而针对不同人群实现精准营销。众安在线旗下的“众乐宝”就是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平台上加入消费者保护协议的卖家而设计的保险产品。该款保险产品非常人性化,投保流程简单,信誉良好的电子商务卖家一键转换,便可以使现金账户额度转换成信用账户额度,保证金就会解冻到卖家的支付宝账户。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互联网提供的保险销售渠道服务要明显比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更加便捷。

2.4 互联网金融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享有行政保护和政策优势,其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资产业务方面,P2P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竭力扩大贷款业务,虽然其客户多为中小微企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收入。负债业务方面,余额宝等理财类产品的大量涌现,分流了一部分活期存款,抬高了商业银行吸收活期存款的成本。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新增9 43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 164亿元,居民和企业存款部分被分流出商业银行。[6]表外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遭遇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替代。例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冲击了银行汇转业务收入;余额宝类理财产品拓宽了基金销售渠道,进一步冲击商业银行基金代销业务收入。

2.5 互联网金融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各类手机网民规模也达到5亿。互联网已在我国广大民众中普及开来,互联网金融也正是借助互联网的普及,获得了大量潜在客户。根据支付宝发布的2013年全民对账单,我国网络购物网民数为2.71亿人,人均网上消费为1.86万元,用户消费增长迅猛。“宝宝类”金融产品针对这一客户群体,对传统模式下被商业银行忽略的客户发起精准营销。与活期存款流失带给商业银行的挑战相比,商业银行面对的更大挑战是储户理财意识的启蒙。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规范,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将会动摇,倒逼商业银行必须改革。

2.6 互联网金融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考验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金融抑制”型的利率政策,对存款利率设定上限、贷款利率设定下限,商业银行在传统经营模式和较低的运营效率下,同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巨额利润。但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将缩紧。以中国台湾为例,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开启时,其本地银行的平均利差为3.11%左右,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2011年,存贷平均利差已经缩窄为1.41%。②利率市场化将给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业务结构单一的商业银行带来严重挑战。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渠道,主动推出各种类型的小额理财产品。以“余额宝”为例,用户可以将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转入“余额宝”,不仅能够获得比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还能获得跟活期存款相同的流动性。截至2014年3月初,用户数虽然突破8 100万,但“余额宝”人均持有金额仅为4 307元,可以充当小额活期储蓄产品的替代品。[7]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高达四成,考虑到活期存款与货币市场基金之间存在巨大的利差,因此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们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而考验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3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积极策略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服务企业,具备稳定的信用管理、流动性管理及风险控制能力,这是新兴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优势。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立足优势,针对挑战,大胆创新,积极选择应对策略。

3.1 重视大数据库建设,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传统粗放式客户管理模式很难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库,并对所拥有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对客户金融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总结客户的金融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以实现“点对点”营销,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通过对同一渠道的供应商、分销商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实现链式反应,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通过对大数据中资金流动数据进行分析,商业银行甚至可以预测未来资金需求量,有效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由此可见,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库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发展模式转型、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管理升级。商业银行其实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但一般只是针对信贷数据进行分析,而非全面分析。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势在必行的策略。

3.2 搭建P2P网贷平台,重视服务中小微企业

长期以来,出于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风险高等因素的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基本没有重视小微企业,其贷款客户多为大型企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依靠大型企业发展的经营服务模式将会面临着银行议价能力下降、信贷流动性不足、资本占用过高等一系列问题。而P2P网贷平台以其无抵押无担保、审核快、放款迅速等优势对接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与难点,赢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但由于其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信用风险较大,发展又受到一定限制。相比而言,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分散、贷款管理、信用保障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搭建P2P网贷平台,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

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微客户的总市场需求量达10万多亿,市场空间极其广阔。[8]由于中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其在P2P平台上贷款利率普遍在20%以上,利润相当丰厚。商业银行如果通过P2P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资咨询、资信调查、贷后管理、资金结算、担保等服务,不但可以获得相应的管理费和其他中间收入,而且能够借助P2P平台促进存款增长,甚至可以借此发展传统信贷、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业务,最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增强盈利能力。目前,招商银行构建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该平台在招募资金过程中,招商银行仅仅作为信息发布中介,对资金本息无担保或保证责任,但会对融资项目以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开展线下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只有当调查和风险评估通过后,融资项目才会被公布。这种P2P投融资平台,不但与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导向相符,而且给P2P行业降低风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

3.3 加强金融创新,建立不同梯度的产品体系

“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以其高利率和高流动性等优势,引得大量银行存款搬入。截止到2013年底,“余额宝”的成交规模达到1 903亿元,其中92.21%的资金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甚至于百度发行的百度百发理财,1个月理财债券E更是100%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9]被分流出银行的居民与企业存款最终却以协议存款的形式重新流入银行,但商业银行却为之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和投资理财的基础,由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使存款大量流出,逼迫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市场细分,建立有梯度的、个性化的产品体系,以解燃眉之急。针对高端客户市场,商业银行可以着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合理设置较高门槛,为资产达到一定数量的特定人群和企业进行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理财习惯、财务规划、现金流状况以及风险偏好等,设计出一揽子资产配置方案,为高端客户提供一个综合财富管理计划;针对日渐发展的海外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可以借助政府积极推动跨境贸易、投资和人民币结算的优势,积极发展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和个人的跨境金融消费、贸易、投资提供便利,以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人数众多的小额金融市场,可以将传统理财产品升级为流动性高、收益稳定、风险低的开放式理财产品,降低进入门槛,扩大参与人群,如兴业银行的现金宝(1号)、浦发银行的天添盈1号等。商业银行这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将会为其吸引到更多的存款,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3.4 跨界反攻,建立综合电子商务平台

长期以来,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客户资料、交易详情等信息刻意屏蔽,使得银行与终端客户隔离,只承担最终的支付结算,银行与广大终端客户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信用优势,搭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普通电子商务平台所难以提供的贵重商品和金融服务。其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1)银行电商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信用优势,为企业进行品牌和产品增信。很多不太适合普通电商平台做的黄金、奢侈品等产品,在银行电商平台上销售则能赢得网购客户的信任。(2)银行电商平台最大可能做B2C、B2B平台,商户门槛较高,客户信誉较好。(3)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将消费贷款、订单融资、供应链融资等重要的金融工具运用到电商平台中,从而使优质客户再贷款时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贷款效率。[10]商业银行一旦成功建立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将可充分发挥支付中介、信息中介和融资中介的功能,不仅可通过平台获得终端客户信息,包括贷款、支付和理财在内的金融信息,而且还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融资贷款、分期付款、担保交易、资金托管和支付结算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大大节省企业成本,提高融资与交易效率。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100ec.cn。

② 案例摘自杨再平2013年3月29日在“海峡金融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演讲题目为“台湾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六点经验教训值得大陆银行业借鉴”。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巴曙松,左伟.金融网络及传染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3(2):3-11.

[3] 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4(3):30-33.

[4] 郑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协调[J].新金融,2012(12):25-28.

[5] 孔非凡.我国P2P小额信贷模式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建议[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6):37-43.

[6]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6):14-16.

[7] 邓中豪,尚前名.“互联网金融”频打监管擦边球[J].瞭望,2014(5):20-21.

[8]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9] 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3(24):15-17.

[10]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7-9.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2:13
支持“小金融”
金融法苑(2014年2期)2014-10-17 02: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