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很多原来难以跨国分工和贸易的服务业务也日益变得可以数字化、模块化和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了,这使跨国公司或组织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其价值链中的各服务环节,它们通常会为拟离岸转移的服务业务先选一个离岸目的国,然后再进一步选择该国具体服务商或选址设立附属离岸服务中心。一国对离岸服务业务的吸引和承接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将会影响对离岸目的地和交付模式的选择。若企业或组织想对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其业务完成地点和模式的选择及对其经营风险和业务灵活性的影响可见图1。
图1 企业业务完成地点和经营模式选择
从图1可见服务业有多种离岸模式,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离岸服务外包只是其中之一,对另外几种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关于离岸服务外包及其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发达国家学者从其本国角度进行的,关于印度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及对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则主要来自一些印度学者。中国学者近年来对印度和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的研究有所加强,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唯薇[1]认为企业主要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寻求人才、开发新兴市场、优化价值链、发展核心竞争力和获得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而将其IT等服务离岸。陈军亚[2]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能力受一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体系等外部环境,时区分布、文化、语言能力等诱发因素和劳动力成本等商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胡昭玲、王洋[3]指出服务外包区位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素质、服务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和宏观经济环境等。任志成、张二震[4]指出服务外包对承接国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就业扩张和劳动者薪酬的提高,二是促进劳动力技能升级。罗娟等[5]认为服务外包对经济有重大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了服务外包对我国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就业和技术溢出四方面的影响效应。
现有研究对影响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的因素的选择大多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相对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借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及其演进模型,结合跨国公司服务业务离岸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影响一国对离岸服务业务吸引力的各种因素作用的理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印度离岸外包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该产业发展对印度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然后,对中、印两国离岸外包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利弊因素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了印度有关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由于服务业务离岸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对服务业务离岸目的地和离岸模式选择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关于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及其FDI的研究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虽然服务离岸与制造业离岸不尽相同,但从图1可见服务业务和制造业务的离岸区位和经营模式选择都很相似,其离岸动因也相似,因此可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演进模型对影响服务离岸转移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近年来,Dunning等学者尝试补充和完善OLI模型,用以更好地分析跨国公司在当前更复杂的新情况下进行对外投资或离岸外包时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其中Guisinger[6]提出的“演变的折衷范式—OLMA模型”较有说服力。首先,他在Dunning OLI模型的基础上,保留了所有权优势O和区位优势L,但用M(Mode of Entry)取代了OLI模型中的内部化优势I,M表示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的选择,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方面的因素A(Adaptation),即跨国公司要努力使其生产经营适应不同的商业和制度环境。North[7-8]将商业环境分为组织性和制度性两类影响因素,前者又被其称之为“interactors”,后者又被其称为“geovalent component”,前者主要包括跨国公司与其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者是与投资地点相关的投资环境因素,它们会影响所有到当地投资经营的公司。按照Guisinger[6]对近20篇相关文献的整理,上述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地理、文化、法律、收入情况、政治风险、税收体系、汇率和政府限制等八个方面情况。
在OLI和OLMA两个模型基础上结合服务业务离岸发展实际情况,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模型,用以分析影响一国吸引离岸服务业务能力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和离岸企业及其业务情况对其离岸目的地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吸引和承接离岸服务业务,对跨国公司更好地进行服务业务离岸决策也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首先,可将Dunning提出的影响投资地点决策的基础设施、国家风险和政府政策三类因素纳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结合OLMA模型中的A(Adaptation)有关因素,尤其是其中的制度性影响因素,将跨国公司在离岸经营中要努力适应的地理、文化、法律和收入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也纳入分析。其次,考虑到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务离岸转移主要就是为了寻求获得劳动力套利和知识套利,因此有必要增加对人力资源方面因素的分析。以上各类因素的影响作用如图2所示,该图左侧的七类因素会影响一国对离岸服务业务的吸引和承接能力,对跨国公司选择具体离岸模式也有影响;该图右下方列出的离岸企业及其业务方面的特定因素,对跨国公司决定有关业务是否离岸、选择离岸目的国和经营模式也有影响。还需注意的是图中各类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均需从整体的、互动的角度去考虑。图2中H表示假设,每条假设最后的(+)或(-)表示相应影响因素与该国吸引离岸服务业务量通常成正向或负向关系,而(±)表示其影响不好确定。图2中所列的部分假设命题曾被有关文献实证检验成立,但仍有部分假定还没被实证检验,目前实证分析的主要难点:首先,服务业务离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涉及面很广,所以至今也没能形成国际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少国家缺乏相关统计数据;其次,部分影响因素难以被量化分析,致使本文未能对图2中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众多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中,2013年印度承接了全球近55%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①这主要得益于印度具有发展该产业的多种有利条件,印度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也充分利用并在发展中强化其有利发展条件。
首先,印度政府较早就开始重视软件出口发展,大幅度削减了IT产品关税,鼓励软件出口,从1991年开始加快经济改革,放松管制,扩大开放,随后印度电信业开放使其信息通讯服务价格迅速降低,改善了相关基础设施,陆续建立了多个独立性软件技术园,并制定实施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印度外包服务业的发展。其次,20世纪90年代印度帮助很多国家解决了当时计算机程序遭遇的“2000年问题”,其离岸外包服务业从那时开始加速发展。再次,印度曾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其语言和法律等与英美国家相近,英语是其重要官方语言,其所处时区也有利于与发达国家衔接工作,加之美国硅谷等地的大量印裔人才有部分回国投资创业或介绍业务回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外包服务业的发展。
图2 服务业务离岸目的国和经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作用的理论分析模型
成立于1988年的NASSCOM目前有1 700多家会员单位,其会员公司总收入占印度外包服务业总收入的95%,它是与印度外包服务业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一起发展起来的,并在印度外包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引领、支持和推动作用。①除向会员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期组织会员交流和加强行业自律之外,NASSCOM长期积极游说印度有关政府部门和官员制定实施了多项有利政策措施,为印度外包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发展条件。NASSCOM积极促进了外包服务业与印度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有关方面的合作,并代表行业与有关国家政府、行业协会和国际机构等加强联系与合作,加强行业国际宣传,为印度外包服务业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有关各方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另外,NASSCOM一直致力于提高印度IT及相关人才储备质量和数量,并支持会员申报通过CMM/CMMI等国际认证体系。最后,NASSCOM还积极推动了印度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强化了相关执法环节,并通过建立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库严格维护印度软件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信息安全。
印度在其外包服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了适当的服务交付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改进和发展其交付模式,这也是其外包服务业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信息通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还较落后,印度外包服务企业主要通过派遣技术人员到美、英等国客户企业现场提供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印度主要通过在印度本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向发包方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近几年来,印度外包服务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或设立海外服务交付中心,通过建立和发展全球服务交付模式来进一步巩固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其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印度外包服务业综合利用多种服务交付模式,并不断努力使其更好地满足服务离岸外包企业的需求。
与图2理论模型对照,可以发现印度各方面的宏观因素条件大多有利于其吸引和承接更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其不足主要是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差,相关人才开始出现短缺和存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离岸外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印度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已对其技术、经贸、就业、投资和有关企业的实力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发展优势。
印度在承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量编程、呼叫中心和数据录入等劳动密集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之后,近几年来,业务流程管理、研发和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离岸外包转移到了印度。2013年,NASSCOM将印度外包服务业由IT-BPO改称为IT-BPM(IT-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这实际表明印度外包服务业已不满足于被动承接客户定制的服务外包合同,已开始主动为客户业务流程优化提供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积极向国际价值链高端业务环节转型,体现了其产业性质和地位的提升。
印度离岸外包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经济增长,其产值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998财年的1.2%逐步上升到2013—2014财年的6.3%。据NASSCOM报告,印度IT-BPM产业2013—2014财年实现总收入1 180亿美元,其中出口收入86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出口增长100亿美元,年增长率13%,印度离岸服务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4%增长到如今的近25%,IT-BPM产业国内收入320亿美元,与上一财年基本持平。IT-BPM产业已发展成为印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3年底该产业已为印度创造了313.2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并因此带来了约1 000万个间接工作岗位。①
据NASSCOM统计,班加罗尔、国家首都区(NCR)、海德拉巴、金奈、孟买和浦那集中了印度外包服务业总产值的84%,其中仅班加罗尔就占印度全国离岸外包服务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①这种集聚对有关企业,对人才、资金等要素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这主要得益于大量相关企业和专业人才的集聚所带来的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便于获得市场信息、找到合格人才和适宜合作企业等方面的好处。印度外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其经济发展的信心,并提高了其对外资和人才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资金和人才的外流。印度政府投资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并引导有关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等增加对其外包服务企业的投资,鼓励科技人才回国创业,这也非常有利于其外包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印度领先外包服务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2013—2014财年,印度IT服务行业排名前5位企业的经营规模可见表1。
表1 印度IT服务行业排名前5位公司经营规模
上述5家印度IT服务企业除在印度设有多个分支机构之外,均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个海外服务交付中心,它们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开始同IBM、惠普和埃森哲(Accenture)等知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相比之下,中国最大的IT外包服务企业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到2013年底只有24 000名员工,年营业收入约6亿美元,与上述印度领先企业经营规模的差距非常大,从经营规模上比印度落后10年以上。据NASSCOM统计,印度前10大外包服务商占其全国外包服务业总收入的45%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数据只有10%左右;印度现有外包服务商16 000多家,而中国外包服务企业却已近27 000家,由此可见,中国外包服务业相对印度而言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也过低。①②
离岸外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除给印度带来以上有利影响之外,也给其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印度外包服务业近80%的收入来源于国外需求,而其国内需求市场相对狭小,使其外包服务业发展过于依赖美、英等国的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缺少国内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另外,印度大量承接发达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对其基础软件等的研究没有多大帮助,大量科技人才都集中于为服务发包国提供离岸外包服务,相对不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2中列了中印两国外包服务业的主要数据,比较可见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印度,2013年中国外包服务业总收入仅占GDP的0.69%,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1%;而印度这两项占比分别为5.6%和近25%。中国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它们加起来占比超过60%,而印度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62%来自美国,这与美国离岸服务外包占全球市场比重基本相符。到2014年6月底,中国共有外包服务企业26 277家,就业人数568.6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378.7万人,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66.6%,外包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上半年该行业新增就业数相对有所下降。2014年上半年中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签订离岸服务外包合同319.4亿美元,执行金额229.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91.4%和90.7%,而印度6个城市就占其全国外包服务业总收入的84%。①②目前,中国商务流程外包服务占比低于印度,主要因为中国人英语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服务经验水平较低,不利于呼叫中心等业务发展,但中国IT服务和研发服务能力相对较强。
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别,中印两国主要经济数据可见表3,中国经济总量和制造业规模远大于印度,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印度制造业占比很低,但其服务业占比较高,印度服务出口额占GDP比重达7.8%,而中国服务出口额仅占其GDP的2.3%。因为经济落后,印度国内服务外包市场较小,因此不得不主要靠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求得发展。而中国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较高,其国内服务外包需求较大,所以中国外包服务业对离岸业务的依赖程度比印度低。因此中国应首先立足于更好地培育、开发和满足国内服务外包需求,当然可以有一部分企业重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但中国大部分外包服务企业的重心应放在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上。中国国内服务需求潜力大,这是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根基,也将因此吸引很多相关外资流入,这是相对印度而言最大的优势所在。
表2 中国2013年和印度2013—2014财年外包服务业主要数据
表3 中国2013年和印度2013—2014财年经济数据
根据中印两国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结合两国国内有关影响因素并参照图2可以发现印度在吸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上相对中国的优势主要在文化差异、知识产权和数据保护及离岸外包服务经验和英语技能方面,中国在基础设施、国民收入和国家风险方面略占优势,两国政府鼓励政策相似,另外,比较表3中相关数据可知中国物价水平比印度高近一倍。
中国外包服务业目前主要受商务部服贸司管理,商务部主管的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也是重要相关部门,商务部主办的中国服务外包网是中国该领域最重要的官方网站。中国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工信部下属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和工信部主管的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是中国软件及相关服务业的主管部门。多个政府部门、机构和行业协会同时管理会造成重复建设和管理工作缺乏部门间协同等问题,加之相关人员基本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大多缺乏业内实际工作经验,因此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有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也缺少切身体会,其所做的主要是对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工作,缺乏对企业的主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也不足。NASSCOM是对印度外包服务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印度政府一般不直接对该行业进行管理,而中国至今仍未建立起一个由外包服务企业自发组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近年来,中国不少省市的相关企业自发组建了一些区域性服务外包协会或产业联盟,但其作用有限。中国在相关行业协会建设方面应向印度学习,协会应公司化独立运营并建立与NASSCOM类似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协会网站也应借鉴NASSCOM网站加强外文版建设,增强其服务功能。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应将行业及企业需要及时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将政府有关政策精神及时传达给会员。协会应团结整个行业,在国内外市场发出行业共同声音,推广中国服务公共品牌,做好对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用户的游说工作。另外,协会也要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制定并及时更新行业经营及职业技能标准,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维护行业数据安全,研究行业发展前沿问题并引领和支持行业不断发展升级。
中国大型外包服务商经营规模比印度小得多,行业集中度也比印度低,这使中国有关企业难以同欧美和印度的一流外包服务商直接展开竞争,能接到的大多是小额服务外包合同,甚至是经层层转包的低端业务,加之中国各地外包服务商同质化明显,相互间竞争激烈,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为扭转这一局面,使行业尽快成熟并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需要政府、银行和证券等机构积极支持大中型外包服务企业通过增加国内外并购、投资和上市,尽快实现经营规模扩张,使其管理更加规范,业务体系趋于完整,并使其市场占有率得以尽快提升。最近几年受美国经济不景气及其国内反外包、促业务回流的形势所迫,印度增加了对美投资和对其有关企业的并购,从而巩固了其来自美国市场的需求。21世纪初,印度迟迟打不开欧洲大陆市场,最后通过聘用当地技术、营销人才和在当地投资设立海外交付中心才真正打开局面。目前,印度外包服务业已在全球78个国家并购或新设立了600多个海外服务交付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其服务的全球竞争和交付能力。中国应借鉴印度上述经验,政府应简化相关并购和投资审批手续,为有关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政策性信贷支持,支持服务外包承接企业在海内外上市,促使有关企业加快并购和投资步伐,尽快实现经营规模和服务交付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有助于解决中国外包服务业国际化人才、国际营销渠道及相关国际经验匮乏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特别支持离岸外包服务业发展,为了吸引更多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相关投资以增加当地产值,不惜同其他省市展开激烈竞争,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各地政府应更多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支持相关企业更好地挖掘和满足国内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和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持,不然中国外包服务业可能会像其制造业一样严重依赖外需,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IT服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和人力资源服务等11个领域,并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在岸与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政策。实际上,大部分生产性服务都可以外包给专业服务商来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服务外包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给专业服务商,有助于中国各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助于中国外包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能力的提高,这一良性发展局面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支持,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应带头将电子政务等工作外包给国内外包服务商,这将对其他性质单位的服务外包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政策方面,应结合国内有关服务发包方和承接方实际情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且不应小于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今后也应给国内小型和新建的服务外包承接企业更多关注和扶持,应针对该类企业的特点制定优惠财税政策,并应借鉴印度政府和NASSCOM经验增加对新创小型外包服务企业的支持,从中央财政预算中增拨经费,用于引导地方、有关机构和个人通过增加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共用工作空间、创业导师和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支持小微外包服务企业创立和发展,继续免征小微企业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商业银行增发专项金融债以融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合同和企业良好的纳税证明材料等作为对有关企业融资的条件。
中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存量和每年增量均很大,但很多外包服务企业却抱怨招不到足够的符合其需要的人才,这主要是相关人才供需出现了脱节。高校课程体系中有很多通识性及基础性课程,专业课也偏理论教学,这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脱节,而中国多数外包服务商经营规模实力较小,不愿或无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加之中国目前承接的大多是低端服务外包业务,利润率较低,因而对优秀大学生也缺乏吸引力,最终导致相关人才供需脱节的局面。2014年5月,教育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的发展变化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要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外包服务商开展合作,组织开展订单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授课,引导相关学生创业,推动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同成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组和专家组,协调相关政策,组织研究人才标准,宏观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对录用毕业生从事服务外包工作的企业提供培训资金支持,对培训机构也有支持。在上述政策支持下,有关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应积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合作。在印度,上述很多工作都是由NASSCOM负责的,而在中国行业协会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就承担了更多相关工作,今后应建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人才外语能力和国际经验的相对不足将在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商业和隐私数据保护方面的相关立法和执法工作有所加强,但与印度相比仍有差距,盗版和数据泄露等仍很常见,这不利于中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也不利于国内服务外包发展。中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加强相关执法力度。另外,应借鉴印度做法,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技能注册,按自愿原则将相关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录入行业数据库,具体包括每个经注册验证人员的照片、指纹、教育和从业背景、参加过的项目和雇主评价等个体特征信息,每位雇员拥有其个人的注册和验证信息,并可授权雇主查看和验证其个人信息,避免重复性的个人背景调查,用人单位可利用该数据库审查其现有或拟新雇用员工,避免欺诈的发生,客户也能放心地将其隐私数据交由通过验证的员工进行操作处理。在借鉴印度上述做法基础上,建议也对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的纳税和诚信等情况进行注册、验证并纳入专门数据库,经注册验证的企业可授权有关方面查看其相关信息,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关企业对知识产权和商业数据侵权行为的发生。
本文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和由其演进得出的OLMA模型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有关实际情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一国对离岸服务业务吸引力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上述理论模型和假设命题进行实证检验是今后需重点努力完善的地方。本文总结了印度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优势及该产业发展对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后结合上述理论模型对比了中印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及两国的利弊因素,最后结合印度有关经验对中国外包服务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对中国而言,吸引更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固然重要,但需要注意服务外包只是服务离岸转移方式之一,我们也应积极吸引跨国公司通过合资、BOT和新建(或并购)方式将其服务业务离岸转移至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对发达国家离岸服务业务富有吸引力,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外语能力及其国际经验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对吸引离岸服务业务不利。中国外包服务业的强大最终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和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来共同努力实现。
注 释:
① 印度外包服务业的有关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 Companies,简称NASSCOM)的官方网站http://www.nasscom.in及其有关研究报告。
② 中国外包服务业的有关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n.cn/。
[1] 王唯薇.IT服务离岸选址决策及对承包方的启示[J].外经贸实务,2010(3):80-82.
[2]陈军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的承接能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58-64.
[3] 胡昭玲,王洋.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8-72.
[4] 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6):62-66.
[5] 罗娟,汪泓,李正龙.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6):34-37.
[6] Guisinger S.From OLI to OLMA:Incorporating Higher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to the Eclectic Paradig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001(8):257-272.
[7] 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 North D 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