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兴
(东北财经大学a.研究生院;b.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创业导向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众多学者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核心。特别是随着政府扶持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创业导向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丰富。无论是新建企业,还是已有企业的二次创业,企业领导者的创业导向在组织创业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对其测量的维度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当前关于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完善,这些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最终为我们发展和完善这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国内外对于创业导向的研究,最先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战略决策模式,[1]这一阶段被称为创业战略姿态阶段。[2]然而,该阶段主要反映的是企业或者企业领导者进行创业的意愿和强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创业导向这一构念的正式提出,学者们对创业导向的研究也逐渐成熟起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Miller、Covin、Slevin、Lumpkin和Dess等人。创业导向以战略管理为理论基础,实质是进行的一种战略选择的过程。因此,Covin和Slevin二人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承担风险性和超前行动性的战略决策观念与模式;[3]Miller认为,创业型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和市场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承担适度风险、超前感知、积极行动的特征,并且它们敢于向竞争对手挑战,然而非创业型企业的表现并非如此。[4]在此基础上,Miller和Friesen进一步提出创业导向的概念,他们认为创业导向主要涵盖三方面的维度,即创新、风险承担、超前行动性维度;[5]同样,国内学者杜运周、任兵[6]等人对上述看法也给予了赞同和支持。与此不同的是,Lumpkin和Dess从自主性、风险承担性、创新性、先行性以及竞争积极性5个方面对创业导向进行了度量。他们认为,创业导向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它被分散在企业组织的成员中,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环节。[7]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创业导向是企业或者企业领导者在其进行管理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主动地创新、竞争、承担风险以及抢先行动的一种无形力量,对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要对创业导向做出正确的测度,我们就必须将创业导向包含的各个维度准确地考虑在内。不过,自创业导向这一构念正式提出以来,其维度的划分就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
通过创业导向的定义可以发现,Covin和Slevin[3]、Miller等人[4]认为创业导向的测量维度主要有3个维度,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行性(超前行动性)。此后,众多学者均参照这3个维度的划分对创业导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这3个维度在所有的情境下对企业或者企业领导者的创业导向的贡献是同等的,因此,这3个维度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合力一致的集合。然而,Lumpkin、Dess与Miller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在对创业导向进行度量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5维度模型,并且认为这5个维度在特定的背景下相互独立、不同变化。[8]
综合不同学者提出的测量维度,并结合创业导向的构念以及各维度的内容(见表1)可以发现,Lumpkin和Dess提出的5维度模型对于衡量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创业导向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而且二人提出的5维度模型为以后创业导向的测量与应用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参考。
表1 创业导向的5维度模型内容
国内外学者大都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机制和原理。结合其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这一机制和原理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阶段:
尽管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人们对于创业导向向企业绩效转化过程的“灰色地带”(如图1)仍然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因此,创业导向在向企业绩效转化的过程中是直接转化还是存在某种中间路径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1]
图1 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过程的灰色地带
通过研究,很多学者发现创业导向在向企业绩效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是存在中介变量的。例如,Barrett和Weinstein认为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市场导向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充当中介变量;[9]Matsuno等则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中介变量的存在;[10]另外,Stam和Elfring还证实了网络战略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充当着中介的作用。[11]除上述研究结论外,国内学者对于这一中介变量的探讨更加丰富全面。
(1)以胜任力为中介路径
贾建峰等将胜任力看作是创业导向向企业绩效转化的中介路径。基于组织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团队胜任力作用的结果是高管团队,创业导向型企业的高管胜任特征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性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先行性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12]不仅如此,胜任力还应当将资源整合能力和领导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而且这两者也在转化路径中起着中介变量的作用。[13-14]
(2)以企业联盟能力为中介路径
彭伟和符正平[15]以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的19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业导向越强的企业就越能扩大其对于联盟对象进行搜索的半径,最终提高其联盟能力,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如企业在构建创业网络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网络中心位置和网络能力,则会对其自身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3)以新企业能力为中介路径
新企业从创业导向到组织绩效中间需要一定的转化路径与能力支持,可见能力要素在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针对这一观点,胡望斌和张玉利等人基于能力视角,构建了一个整合性分析概念——新企业能力构念,并检验了其在新企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2]
总结以上学者对创业导向中介路径的各种结论,给出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变量模型(见图2)。
图2 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变量模型
Covin和Slevin研究发现,[16]外部因素(产业环境、行业特征)和内部因素(组织规模、结构、战略,管理团队,企业资源和文化,组织创业气氛)是对企业创业活动与企业绩效间关系产生影响的调节变量。针对这些调节变量,Lumpkin和Dess[7]以环境敌对性为例,并通过研究发现该变量对创业导向的先行性维度和企业绩效起着正向影响。
在不同调节变量的作用下,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Lumpkin和Dess[7]还将环境变量中的动态性和敌对性作为调节变量,他们认为当组织处于动态性的环境时,先行性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而当组织处于敌对性的环境时,先行性和竞争积极性与企业绩效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Wiklund和Shepherd研究了财务资源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二人得出结论:创业导向、财务资源和环境动态性三者的有机匹配和相互作用对企业绩效造成影响。[17]Chow证实了人力资源在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造成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18]焦豪和张映红等人则验证了环境动荡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19-20]因此,在研究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时,尽管多数研究者主要以组织所处环境和组织内部资源状况为立足点来探讨这一调节效应的具体情况(模型如图3所示),然而多数学者却忽略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对于其创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上述对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的机制和原理的论述,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的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以及采取不同的研究边界条件,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可能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研究结果。
图3 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调节变量模型
Miller和 Friesen[5]、Chow[17]、Zahra 和 Covin[21]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陈劲和张健等人[22-23]对此观点予以赞同和支持。但是,部分学者对此存在异议,他们认为二者之间的直接关系并非显著,甚至呈负相关关系。例如,Morris、Sexton等人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率呈正向关系,与利润增长率不存在相关关系;[24]Lee等人认为创业导向与新建企业绩效表现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25]而Sapienza和Grimm研究证实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关联。[26]除上述研究之外,Begley和Boyd通过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中的风险承担性维度与企业绩效呈曲线关系;[27]Deshpande等与Shane则发现创新性维度与企业绩效之间是一种正向线性关系。[28-2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与他们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处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第二,在研究二者发生关系的机制和原理时,采取的调节和控制变量不同。当然,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还可以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纳入同一模型同时考虑。
对于创业导向进行测量的量表,国内外学者沿用了Covin和Slevin开发的创业导向量表,并结合了Miller、Lumpkin和Dess等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自主性、创新性、先行性、风险承担性和竞争积极性五个方面进行测量;而对于企业绩效,很多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维度进行度量,主要包括生存性和成长性两个维度。[30]因此,我们对不同学者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做出了总结,见表2。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不同学者在研究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时,采取的研究对象和选择的研究情境各不相同,而且对于中介和调节变量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这恰恰可能就是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表2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关于创业导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探索了创业导向的界定和测量维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后为了更加准确、严谨地论述不同情景下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学者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引入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中介变量的引入打开了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的“黑箱”,而调节变量的引入则对于界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起到了很大帮助,最终使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状况,使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31]
当然,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总结,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例如,对于影响创业导向的因素研究多集中于个体水平层面,很少考虑政府政策对于创业导向的影响;测量量表设计较少结合中国的特殊情景;忽略了非正式性创业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因此,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创业导向对其绩效的影响,政策扶持力度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来探讨其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作用强度。研究方法则可以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即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企业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构建出适合中国情境的创业导向理论;还可以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比如社会网络中的强弱关系理论、认知理论等。
[1] 苏晓华,王平.创业导向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151-155.
[2] 胡望斌,张玉利.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的新企业能力: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1):83-95.
[3] Covin J,Slevin D.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75-87.
[4] 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70-791.
[5] Miller D,Friesen P.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1-25.
[6]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等.先动性、合法性与中小企业成长[J].管理世界,2008(12):126-138.
[7] Lumpkin G T,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35-172.
[8] Lumpkin G T,Dess G G.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429-451.
[9] Barrett H,Weinstein A.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8,23(2):57-58.
[10]Matsuno K,Mentzer J T,Zsomer A.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3):18-32.
[11]Stam W,Elfring 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Effect of Network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6(1):1-6.
[12]贾建锋,赵希男,于秀凤,等.创业导向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吗——基于创业导向型企业高管胜任特征的中介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47-56.
[13]易朝辉.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757-762.
[14]严中华,赵莉,鄢平,等.SEO领导风格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创业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25-29.
[15]彭伟,符正平.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导向、联盟能力与联盟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12):78-85.
[16]Covin J G,Slevin D P.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1):7-25.
[17]Wiklund J,Shepherd D.Entrepreneurial Oir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Jounr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2):71-91.
[18]Chow H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J].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6,71(3):11-20.
[19]焦豪,周江华,谢振东.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1):70-76.
[20]张映红.动态环境对公司创业战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05-113.
[21] Zahra S,Covin J.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43-58.
[22]陈劲,朱朝晖,王安全.公司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系统理论假设模型及验证[J].南开管理评论,2003(5):36-41.
[23]张健,姜彦福.公司创业战略的概念发展研究[C]//创新与创业管理: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164.
[24]Morris M H,Sexton D L.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 Implications for Compan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l996,36(1):5-13.
[25] Lee C,Lee K,Pennings J M.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615-640.
[26]Sapienza H J,Grimm C M.Founder Characteristics,Sartup Process,and Strategy/Structure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Shortline Railroad Pefr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7,23(1):5-24.
[27]Begley T M,Boyd D P.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7,2(2):79-93.
[28] Deshpande R,Farley J U,Webster F E.Corporate Culture,Customer Orientation,and Innovativeness in Japanese Firms:A Quadrad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23-37.
[29] Shane S.Cultural Influences on National Rate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3,8(1):59-73.
[30]Chrisman J J.Facul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4):267-281.
[31]郑馨.权变视角下的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9):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