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2014-12-24 22:44邓艳平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移情审美

摘 要: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关键词:投射;审美;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移情。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试想黑黑的蝙蝠外表没有可审美的价值,但因为指代了“福气”,便成了有审美价值的符号。

2.3 特性相似

与简单的形象和发音相似不同,還有一种是特性有相似性,如看到水想到智者,水的某些特性和智者相似,文人士大夫对美好的理解是“寓情于山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们更喜欢的是体现仁智的山水画卷,这些象征物变成了有所指的符号,由具体的事物指向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体现人的精神价值。

3 移情对审美的支持作用

3.1 审美轨迹理解的移情

好的艺术作品会构建一个让我们的思维能顺畅流动的线索,我们称之为“势”,都说绘画艺术是静止的艺术,实际上,画面也会有流动的线索,我们在构建画面的时候,构建出的视觉走向,或者说是时间结构,将画面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节奏韵律变化的画面整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眼睛不是停留在画面某个部分不动的,首先是看画面整体结构,看整体布局,然后看画面最精彩的地方,伦勃朗的作品从这方面看很明显,画面总是有一个特别亮的地方,其他都在昏暗之处,让我们的视觉不自觉就被吸引过去。在他的作品中通常是人物的脸,如同打了一盏聚光灯一般。视线在画的结构线指引下,从画的中心引向副中心,再引向其他的地方,最后回到中心,形成循环,让欣赏者观之不尽。这种跌宕起伏的体验,实际所指是对我们审美轨迹理解的移情。

3.2 审美取向由移情支持

喜好决定审美取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喜好是由环境影响的,在同一环境中,对事物的理解会达到同一性。对外部事物的理解不同,导致审美取向也会不一样。从服饰中我们看得很清楚:20世纪60年代,我们喜好的军装,80年代变成了西装,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也让我们的审美也改变了。审美取向由移情支持,这种符号所指,实际就是投射,赫伯特·里德曾经谈到时所说的那样,“这些史前洞穴壁画揭示了一种价值尺度,这种价值不是写实价值,而是生气、生动和情感力量方面的价值,而生气、生动和感情力量正是美学品质的重要元素”。把情感和愿望通过具象和人格化的方式投射到宇宙中去的思维方式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作者简介:邓艳平,女,湖南人,硕士,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国贸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贸易。

猜你喜欢
移情审美
基于移情设计法的睡眠空间产品设计研究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