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东方来

2014-12-24 22:44李萌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风现代传统

摘 要: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加之科技发展、材料变革的日新月异,中国的本土设计也渐入了一个更加繁荣同时也较为混乱的阶段,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转化亦成为讨论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风”设计从历史渊源上的分析以及对当下的一些“中国风”设计的解读来探求现当代中国设计的走向问题。

关键词:中国风;设计;传统;现代

0 引言

关于“中国风”的话题近些年被讨论得十分频繁,无论是对于音乐、文学还是设计。所谓“中国风”设计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但细细想来,这一命题中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考量的。

首先,从当下出发,中国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材料的变革让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发展本土设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不再模仿与抄袭国外设计,寻求中华民族的自我风格。其次,从一些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中国风”设计的误读导致了大量拼贴、挪用、堆砌中国元素符号的设计滥觞。而这种误读的根源之一就是我们对设计的现代品质的理解失误而导致设计中物感与符号意义的混淆。再次,“中国风”设计的讨论引出了设计语言中传统与现代衔接与转化的问题,而这对于我们在设计中解决千城一面、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1 历史上的“中国风”设计

“中国风”设计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风格,而是一种在设计上形成影响力的潮流。近现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风”设计主要有两次。最早的是17、18世紀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其中,巴洛克的家具设计和陶瓷设计中分别受到中国传统漆绘家具、雕饰屏风和青花瓷的影响,无论从器型、色彩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如荷兰的德尔夫特窑在1675年烧制的花鸟纹青花陶盘,均选用青花色彩,在装饰手法上亦借用了中国的八瓣装饰带划分加中心适合纹样装饰的手法。洛可可的伸展的枝蔓纹样以及家具中奇彭代尔式的家具均受到中国风格影响,如齐彭代尔式的中国椅以及漆绘家具等。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的陶瓷设计、珠宝设计、室内设计等都受到了“中国风”的影响,如当时的珠宝品牌梵克雅宝、卡地亚、蒂凡尼等也都推出了大量的中国风格的设计。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如埃米尔·加莱的玻璃作品就受到了中国雕漆技术与清宫套料玻璃技法的影响。

以上均是“中国风”设计在国外的影响,对国内来看,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文化教育界兴起了一股追求中国固有之风格的传统文化保护潮流,希望通过西方现代设计的语言实现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的转译,如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设计的北京火车站、北京友谊宾馆等建筑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综上,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对中国风格的借用是手工艺时代对中西结合设计的一种探索。但面对大工业生产的今天,这样的探索只能算是装饰上的借鉴,于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而言并非良方。而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风”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次试错,是手工业对峙大机器生产的又一次失败。对于国内的传统中国风格复兴来看,梁启超与营造学社的贡献对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忽视了现代设计在身份上的无意义与中国传统建筑在礼制纲常制约下的意义与身份的矛盾。总的来说,这些“中国风”设计风潮中,使中国元素以及中国风格正式以设计品的身份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中,同时也为中国人开启了现代本土设计的探索之路。

2 当下设计的“中国风”

当下的“中国风”设计存在两个问题需要探讨:其一是何谓我们需要的“中国风”。其二是“中国风”到底要吹向何处。

中国设计的启蒙可追溯至洋务运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始于改革开放的。随着经济的变革与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国设计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自觉,由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过渡与探寻的阶段,但模仿与抄袭一直是制约中国设计发展的症结所在。模仿与抄袭是设计的初始阶段,德国与日本都经历过,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条路已走了太久。同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口宏利的渐逝都使得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变迫在眉睫。所以,当下我们需要的“中国风”设计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能体现我们民族身份、国家尊严的设计,是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符合百姓生活方式的好设计。

这里需要阐明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的“中国风”设计绝不等同于对传统文化肤浅理解的随意拼贴、挪用、堆砌中国元素和符号的设计。当下的“中国风”设计中不乏这样的作品,如2001年落成的位于河北省燕郊的“福禄寿”天子大酒店,是以福星、财神、寿星三位民间传统道教形象为元素的设计。这座建筑自落成后就门可罗雀,共十层,因外层镂空字体与图案的遮挡,房间的采光效果并不好。虽然福禄寿的元素来自传统的中国文化,但牵强的借用、媚俗的心态以及对设计的不负责任仍是我们在这类“中国风”设计中要反思的问题。与之类似的还有沈阳的方圆大厦、北京的盘古大观等设计。让我们不禁思考——曾几何时一谈到中国风格的设计大家就只会挪古而非创今?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元青花、中国画、中国结等大家公认的中国元素常常被原封不动的印制在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引以为豪的,但同时我们的思想与设计不能裹足不前,仅靠对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做一些表面化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风”究竟该吹向何处?首先要认清两个问题:其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这直接导致了设计中对中国元素的认识层面。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风东渐,一些传统文化的流逝与社会发展的不断西化不无关联。从而也导致了今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这也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不仅是表面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学习。其二是创新的问题。这其中也涉及两方面,即“中国风”的古、今两方面的创新。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创新使用,今人做过很多尝试,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例如,澳珀家具设计师朱小杰所设计的系列家具,对乌金木材质的发掘以及对中文人气质的把握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与之类似的还有在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上展出的石大宇设计的君椅、椅琴剑等。当下的中国设计更应根植于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西方的人机和谐走向更适合中国社会的人际和谐,这才是“中国风”设计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从历史上“中国风”设计到当下流行的“中国风”设计,其意义是不同的。时隔千年,我们的“中国风”设计不应止步于对传统图案、纹样、中国画、书法字体等一知半解的拼贴挪用上,更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和传统设计语言向现代设计语言的转化上。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3]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4] 杭间.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J].装饰,2007(6).

[5] 汪瑞.中国元素未必等于中国设计[J].装饰,2010(1).

作者简介:李萌(1988—),女,山西霍州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中国风现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