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功能研究

2014-12-24 22:24吴一波陈俊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功能

吴一波 陈俊

摘 要:本文在梳理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有三位一体的美育功能:纵深纬度上,美育内涵建设功能纬度,即审美态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时间纬度上,美育传承功能纬度上,即明确发展目标、集中美育资源,针对高校学子、着眼长远发展,落实美育成果、实现文化传承,促进校际交流、扩大社会效应;空间纬度上,美育传播纬度,即校内、校际、社会、海外传播。

关键词: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功能

0 引言

美育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艺术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書法等古今中外艺术形式的展示,让学生受众感受这些艺术所体现出的美感,同时并激发创作艺术的兴趣,是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使命与责任。可以说,美育和基地的关系就好比灵与肉之关系:有灵无肉,便显得虚无缥缈;而有肉无灵,便显得乏善可陈;唯有灵肉共有,形象才能真实饱满。通过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审美教育,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结果,或许这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因此,本研究将系统地梳理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的功能体系,从而为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功能的深化与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的历史使命

中西方思想家们在公元前数百年已经确立的“美育”的理念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对重要意义,而这样的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得到了认同与延续。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便以善论美;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十分强调音乐的陶冶、净化功能。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一书中,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提出美育为“情感教育”,他在追溯古代希腊时期的社会精神、反观近代欧洲社会的基础上,强调了美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而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就提出了“礼教”和“乐教”的概念,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起源上略早于西方。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王国维(1906)提出了“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提出美育者是“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以及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同时,在中国20世纪末,随着美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与不断实践,艺术实践对于美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与探索,明确了艺术实践中承载着的历史使命。任鸿翔(1994)提出了艺术实践本身自然包含着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史尤其是近代史的教育,艺术实践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就更加重要了;邓伟民(1995)提出了凡艺术离不开实践,注重实践就是强调锻炼;王永刚(1996)提出了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李新生(1997)进而提出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是为人的实践和人在这个实践中而生而成的;王永刚(1997)提出了新疆艺术学院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规律,勇于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张锦华(1998)提出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王元骧(1998)提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文艺理论,这样一方面抓住文艺活动与人的自身需要、价值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把文艺活动中人的位置给突出起来了。

1.2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的时代责任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媒体技术的起航腾飞,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各个艺术实践基地肩负起了美育的时代责任。田萍萍(2008)提出了少年儿童艺术教学基地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它是融思想和教育、文化娱乐、科技普及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教育;张文潮(2010)提出了构建灵活、高效、协调的校内运行机制对于改进和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校内运行机制具有重。陆乐(2011)提出了实践教育基地是沟通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场景性关键平台。因此,构建境遇性实践平台、培养创意发散性人才,是当下艺术教育的发展特性及研究方向;张津波(2012)提出了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艺术实践模式的改革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创新。向华(2012)提出了艺术实践是实现音乐专业学科教育与专业学习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帮助学生日后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明确了不同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针对高校,规划提出“通过艺术类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关于“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了高校文化教育阵地的重要意义。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责任,在新时代中任重而道远。

2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内涵功能研究

在纵深层面,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具有美育内涵建设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层面:培养审美态度,培养审美趣味。从态度到能力,再到独自的趣味见解,美育可以使每一个人陶冶性情并追求属于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1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审美态度提升功能

首先,是培养审美态度的功能。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基础前提。美学家叶朗(1999)先生认为:“审美态度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的态度、实用伦理的态度。”《美育辞典》上说:“审美态度,或称‘静观的态度,进行审美活动所必需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要求欣赏者以纯粹欣赏的眼光看待审美对象,排除一切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用的、功利的欲望和要求。”李泽厚先生认为审美态度是审美经验的准备阶段,是获得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使自己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一种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功利无关的态度,即审美态度。”审美态度表达着审美主体在情感上的倾向性,是其是非观、美丑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可以说,审美态度的重要性体现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内容前,审美主体能够有主观的审美“防线”,一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正能量”地艺术作品,能够与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有更为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能够在面对“负能量”的艺术内容、文化作品时,可以不受其在态度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而各类高校艺术实践基地,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让高校生耳濡目染、深深熏陶,使其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具有正确的审美态度从而形成高尚的文化自觉与审美情操。

2.2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审美能力提升功能

其次,是审美能力提升的功能。如果说审美态度是思想上的偏好,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实践层面上的。审美能力是指“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备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是“审美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审美活动的效率,保证顺利实现审美目标,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而各类高校艺术实践基地,通过教学课程、课余活动,让高校生近距离地亲密接触、甚至学习“正能量”的艺术,提高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

3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传承功能研究

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胡锦涛(2011)首次提出,文化传承是大学应该具有的功能,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在人类物质生活趋于富足,国家间竞争逐渐脱离物质层面的今天,文化传承越发凸显出其重要性:国家软实力、民族认同感,都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同时,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也是对美育,甚至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发展目标,集中美育资源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遵循了欲速不达,贪多不烂的自然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为不同的学校制定了不同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例如,上海的交响乐艺术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合唱艺术实践基地复旦大学,管乐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服饰艺术实践基地东华大学等等。明确的倾向性使得从师资生源到设施经费的美育资源得以集中,效率也随之而提升。重点培养的发展模式保证了高校艺术实践的质量,使高校的美育实践不至于流于表面,而高校学子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也更能得其精华,从而更有底气。

3.2 针对高校学子,着眼长远发展

上文已经提到,美育针对高校学子的关注与着力,是高效且具有战略意义的。首先,大学生属于年轻人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范围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既有心,又有力,是文化传承毋庸置疑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群体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导向,其在年轻时受到的审美教育将会在日后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文化传承未来的施予者。例如,国家现在正在大力推进的戏曲艺术进校园等政策,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的这一社会价值,在高校中建立戏曲艺术实践基地,更是水到渠成。相信通过高校戏曲艺术实践基地的努力,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将代代相传,迎来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3.3 落实美育成果,实现文化传承

针对审美所做的所有理论教育,终究将落实到实践中,回归到作品中。无论是审美主体的鉴赏水平,还是审美客体的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实践。高雅音乐的普及离不开名家名曲熏陶,话剧的普及离不开经典剧目的感召,民族艺术的普及离不开民风民俗的浸润……对经典艺术的切身感知,是现代人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遥相呼应,产生心灵共鸣的最重要途径。而经典艺术作品,正是这一途径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载体。在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实践性欣赏过程中,文化传承便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高校艺术实践基地,正是为当代大学生们提供的与经典艺术作品进行互动的绝佳平台。在日常的专业化教育之余,高校学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艺术实践,遥感古人之感,遥思古人之思,是为文化之传承。例如,2012年广东省的嘉应学院联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向省教育厅申报在该学院建立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得到批准。自基地建立以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交流文艺演出、艺术体验、课题科研等,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还邀请广东汉剧、汉乐名家到校授课。学习了理论知识,大学生们还“上场练兵”,学上妆、戴头套、挂胡须、着戏服,学身段、走台步、练唱腔,参与该研究院《蝴蝶梦》等经典剧目的排练。不仅学演学唱,他们还学器乐演奏。广东汉剧和汉乐独特的音律韵味深深吸引了嘉应学院的大学生,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也表示,让大学生走近汉剧、喜欢汉剧,对传播和传承发展广东汉剧意义重大。可见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促进校际交流,扩大社会效应

承接上文,美育资源的集中不代表闭门造车、各自为营。高校虽然互有发展重点,但促进校际交流也是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艺术门类繁多,但互有联通,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高校艺术实践基地也是同样。高校艺术实践基地之间的交流,既可以互相促进激励,也起到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社会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高校美育,及艺术实践的成果。教育部指派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整合利用了各个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资源,组织校际的艺术交流,为高校美育实践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扩大了其受益面,弥补了美育资源集中的发展模式可能带来的弊端。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从2007年以来,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和先进的艺术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认真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把音乐剧《同一个月亮》、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现代大型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红色话剧《永不凋谢的姊妹花》等高雅艺术送进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各大高校,共演出45场,观摩人数达10万余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湖南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知名艺术教育品牌。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也为文化传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一后续目标打下了基础。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在美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继承,是联结古今中外的精神纽带。而众多的高校艺术实践教育基地,则是组成这条精神纽带的丝丝线线,要使这条纽带绵延且牢固,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作用。

4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传播功能研究

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虽卓有成效,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但仍留有一些问题,不少学生眼高手低,有好的创意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我们知道,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必不可少。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艺术观摩活动和艺术采风活动,从而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媒介。艺术实践是美育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推进艺术实践的进步与发展,才能够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全面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4.1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校内传播功能

校内传播方面,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涉及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在2002年出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要求学校开足艺术课程;同时,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并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4.2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校际传播功能

校际传播方面,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政府的倡导下,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从2005年开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最好的典范。它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在上海,为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政府倡导艺术院团有计划地安排节目内容,并与普通学校“结对子”,从而拓展高校音乐课堂,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4.3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社会传播功能

社会传播方面,高校的艺术教育已经不局限于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他们还经常与社会群体、企业合作,推动学校的美育工作。不少高校将艺术教育深入群众基层,以其相当大的辐射力,影响到千家万户,推进了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促使艺术人才在艺术殿堂更上一层楼。例如,上海音乐学院与长宁区、徐汇区、普陀区合作开展“星期音乐会”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成果,虽处起步阶段,但因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参与社区活动可起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同时,学校和政府企业合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实践项目,开阔眼界,将艺术和创作不仅局限于书本理论上。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与福建省永定县政府合作建立永定“艺术实践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与永定县政府合作创建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写生基地也正式签约。再如云南,虽艺术教育薄弱,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西双版纳建立的“民族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可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促进云南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4.4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美育国际传播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育工作还涉足国际。有些高校会定期举办国际性艺术活动,邀请国外艺术大师来校交流表演,带来国外先进前沿的艺术文化。不仅要引进来,高校还会创造机会走出去。高校的艺术团或社团有时出访欧美,到艺术的发源地去探索寻找美,让学生们真切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时,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艺术团体联合办学,效果斐然。例如,上海乐队学院就是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创办,聘请的老师也都是国内外资深演奏员和教授。

5 总结与展望

高校艺术实践基地承载着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具有三位一体的美育功能:纵深纬度上,美育内涵建设功能纬度,即审美态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时间纬度上,美育传承功能纬度上,即明确发展目标、集中美育资源,针对高校学子、着眼长远发展,落实美育成果、实现文化传承,促进校际交流、扩大社会效应;空间纬度上,美育传播纬度,即校内、校际、社会、海外传播。基于此,高校艺术实践基地的美育工作应在获得政策持续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细化与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译林出版社,2009.

[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3]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4] 任鸿翔.艺术实践在艺术院校中的作用与地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

[5] 邓伟民.谈高师音乐专业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J].人民音乐,1995.

[3] 王永刚.新疆艺术学院建设实习基地之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1996.

[7] 李新生.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8] 王永刚.新疆艺术学院艺术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J].新疆艺术,1997.

[9] 张锦华.论高师声乐“艺术实践”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10] 王元骧.艺术实践本性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1998.

[11] 田萍萍.浅谈少儿艺术基地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

湘潮(下半月),2008.

[12] 张文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校内运行机制难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0.

[13] 陆乐.艺术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1.

[14] 张津波.民族器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艺术实践模式改革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

[15] 向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下艺术实践指导教师观念的更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6]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Z].

[17] 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讲话[DB/OL]. http://news.cntv.cn/20120106/104568.shtml.

[18]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5.

[19] 曾宪文.美育辞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15.

[20] 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18.

[21] 李鑫,沈畅.简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审美观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6).

[22] 祖力菲亚·斯拉依.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问题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2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DB/OL].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424/102530.

shtml.

[24] 嘉应学院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携手建立“省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DB/OL]. http://www.gdwh.com.cn/whwnews/2013/1221/article_18900.html.

[25] 湖南首家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在长沙成立[DB/OL].http://hn.rednet.cn/c/2013/12/28/3237739.htm.

[26] 廖佩君.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音乐部分”调研与思考[D].上海音乐学院,2013.

[27] 包华颖.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設研究——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8] 李娟,吴健芳.福建永定“艺术实践基地”、“客家土楼写生基地”成立[J].中国旅游报,2011.

[29] 邱剑,黄玲.西双版纳“民族民间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吴一波(1976—),男,上海人,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硕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交大学生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陈俊(1981—),女,上海人,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师,从事营销战略、媒体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美育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