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与他的弦乐四重奏“皇帝”

2014-12-24 13:50迟霞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提琴海顿四重奏

迟霞

1 海顿简介

费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他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也是公认的弦乐四重奏之父,绰号为“海顿老爹”。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4部清唱剧以“创世纪”和“四季”最为突出,同时也写作了68首的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20部歌剧(5部散失)、轻歌剧、13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2 弦乐四重奏

(1)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r),顾名思义就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弦乐四重奏组合成音乐中最根本的四个声部,也组成了室内乐曲目的中流砥柱,他们就像四个好朋友一样,需要高度的默契,才能搭配出完美的演出。

(2)特点:弦乐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结构上的严谨,对弦乐演奏家来说都是非常严苛的考验,而透过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完美的合奏默契更能表现出音乐本身丰富的内涵,这种形式早在阿莱格里时期就有了。

3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在海顿的艺术中占有中心位置。比较其他音乐体裁,海顿在弦乐四重奏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倾注了最为深层的思想和感情。海顿从18岁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直到晚年一直未曾间断,作品往往是以曲集的方式出版,通常习惯以六首作品为一个整体,辑成一套。早期的作品作曲家自己称之为“多声部嬉游曲”或者“四声部嬉游曲”,在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海顿逐渐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形式。他的中期和晚期弦乐四重奏在音响及形式方面有许多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反映出古曲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并非都是因循守旧的保守派。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逐渐成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衡的四部和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最自然地反映了他天性的各个侧面——诗人般的,农夫般的,忠厚踏实的,机智幽默的,每一首四重奏都成为独具个性的作品。

4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4.1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1772年左右的问世No.31-36《四重奏嬉游曲》是海顿在弦乐四重奏领域成功的开始,这六部作品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巅峰之作”。此后作曲家又写下了No·37-No·42《俄罗斯四重奏》,这套作品是真正以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现代弦乐四重奏鼻祖。而此后,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显得越发成熟、优秀,陆续写下了No.57-68《第一,第二托斯特四重奏》、No.69-No.74《亚波尼四重奏》以及No.75-No.80《艾尔道迪四重奏》等。

海顿除交响乐外,有十九部歌剧和八十三部弦乐四重奏。其中有一部四重奏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的,这就是作品第七十六号之三的弦乐四重奏(作于1797年),人们称它为“皇帝四重奏”。在海顿创作这首“皇帝四重奏”作品两年后公开发表,并且成了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在此之前,公众室内乐音乐会已经开始出现,而海顿也许是意识到了室内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现象,所以在他的创作里,海顿开始注意采用一种更为“公众化”的音乐语言。因此,这部本来是献给少数贵族阶层的作品,同样也受到了平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4.2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作品76号《厄多迪伯爵四重奏》中的第三首乐曲。

(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在这个乐章里(以及整部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海顿比较注重主题的连贯性,他通常只使用一个主题或乐念,并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这个快板乐章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呈示部刚开始就将要使用的所有素材贯穿了整部作品。到乐章中段,音乐开始转调,同时出现一段类似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旋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带有乡野味道的低沉伴奏音型下,两把小提琴唱起了一首近似民间旋律的主题变奏。随后,这段旋律迅速消失,直到樂章结束,它再也没有出现。

(2)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这个简单而优美的乐章是所有弦乐四重奏里最受欢迎的乐章之一,而“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组成的,但是海顿并没有一味的简单重复,而它的主题又是如此的优美,现在的德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在主题呈示过后,第一小提琴转而奏出天真纯朴的伴奏音型,主题则由第二小提琴呈现,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在一旁休息。因此,第一段变奏实际上变成了一段小提琴二重奏。在第二段变奏里,中提琴和大提琴再次加入。这次主题由大提琴呈现,而其他乐器也开始合奏,音乐变得更加饱满起来。当中提琴拾起主题的时候,第三段变奏开始了,经过所有乐器的轮番呈现,这时我们应该对主题旋律已经相当熟悉。在第四段变奏里,主题回到了第一小提琴上。音乐开始萦绕起一种感伤和怀旧的情绪,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段优美的旋律了,而别具匠心的尾声处理更是平添了一种告别的意味。耐人寻味的是,海顿对主题和变奏的处理方式颇具象征意义。四段变奏的旋律与主题都基本相同,而每段变奏的伴奏却是变化多端。这其中的深厚意味在于——海顿的理想是为他的祖国及皇帝创作一首希望之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祖国都将永恒不变。

(3)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这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小步舞曲和间奏。在伤感的气氛过后,这个小步舞曲乐章就像一阵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它是那么的欢快和愉悦,让人顿觉得身心舒畅。其实,这个乐章与其他三个乐章依然有着紧密联系。它的旋律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很相似,并且一样使用了带有附点的节拍,只不过音符的长短恰好相反。海顿的音乐总是充满着大艺术家的睿智,它先让听众去预料某些流于习惯的形式,接着骤然一转,就出现了完全意料不到的新颖音乐。在小步舞曲中,海顿甚至有意用五小节、七小节的乐句造成不对称。

(4)第四乐章:终曲,急板。这最后一个乐章相对于海顿的其他作品来说稍显严肃。整个乐章几乎全部使用了小调,直到尾声才转为大调。从三个强有力的不和谐和弦开始,整个乐章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激动的情绪。这种激情的能量有时潜藏在音乐的表面之下,有时又突然释放而激情迸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结尾处的手法:在稍慢的速度上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当人们期待着更多的新东西出现时,海顿几乎马上就以原来的速度回到主题上,挥师回朝了。这种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处理,使作品显得不凡,在听众的心目中增添了对作品的赞赏,使人联想到它那独特的别号——皇帝。

5 总结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音乐的美,他同时代人曾谐谑地把他早年的弦乐四重奏比作四个人的谈话:第一小提琴是一位健谈的中年人,他总找话题来维持着谈话;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他竭力强调第一小提琴言谈的机敏,很少表白自己,交谈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而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提琴是一位庄重的人,有学问而好讲道理,他用虽简单然而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至于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她丝毫讲不出重要的意见,但是却经常插嘴。这段以人物性格来比拟乐器演奏的描述,贴切地体现了海顿弦乐四重奏的特点。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作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现实发动猛攻!海顿就是海顿,他虽有时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猜你喜欢
中提琴海顿四重奏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室内乐小品两首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老余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