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碰撞激情,“多元”成就经典

2014-12-24 13:50王京成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多元交叉

王京成

摘 要:在当今“多元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陶瓷艺术如何植根传统而又不拘泥古法。如何寻着先辈的足迹走出一条时代的新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2013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形式的陶艺作品和不同格调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当代陶艺;交叉;多元

2013年9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主持的“2013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

有人说当下是无极和合的多元时代,叠加、并置、包容、排斥、解构、重组等诸多的元素变换着“身形”派生出莫测的表征,眼看着一种非主流的人文情趣延展出依稀的“主流文化”的影子。然而,在当今“多元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陶瓷艺术如何植根传统而又不拘泥古法。如何寻着先辈的足迹走出一条时代的新路,这是课题、是责任、是使命、是我辈为之奋斗的动力,是我辈追逐探求的本真。

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积淀是营养、是母乳;也是牵绊、是枷锁。唐代文人韩愈曾经提出“不破不立”的主张。倡导人们破除旧制、衍生新规,估计也是基于此点。记得先生讲过,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执着,亦不可太过于执着。”要有执着的心,但不可过分的抱定“一元”。然而,当代陶艺要如何发展,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值此弥留之际,“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化作一场春雨,恰识时节的到来了。她倡导不同学科、理念、材料、工艺的多元交叉,诸多的优秀作品无形中印证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这句老话。

记得2011年的第一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上就看到了诸多的充满“新气息”的作品。“界·尚”的出现,仿佛细雨如织,虽波澜不惊却为当代陶艺的发展争取了一块交流的“天空”,霎时间就凝聚了国内诸多艺术家的目光。是的,无论任何学派、何种思想,只有在“交叉”与“碰撞”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寻求突破,在变革与繁衍中觅得新生。

本次展览邀请了国内外一百余位艺术家,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其专业涵盖之广,材料运用之丰,表现形式之异,题材拟定之博,真可谓蔚为壮观。

笔者作为后学晚辈,不敢擅自评说。在观摩欣赏诸多前辈和艺术同道的作品之余,本着学习与温故的态度,写一点个人的体会与心得。

1 学科交叉、各行其道

“界”字包含着区域或范围的意思。陶艺是庞大的艺术学范畴内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从狭义上讲,她的范围相对狭窄,属于小众的专业方向。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涵盖了国画、油画、雕塑、陶艺、设计及艺术评论等诸多的专业方向,其知识结构与审美取向亦趋多元。但是,从广义上讲,艺术无国界。陶艺、设计、绘画等都同属于艺术范畴之内,他们之间不同的语言形式本就是相通的。

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彰显着不同的气息,不同的气息又幻化出不同的艺术符号与表征。本次展览的作品中不乏学科交叉所产生的艺术精品。例如,山东艺术学院孙迎峰教授的作品《并置》和湖南工业大学的汪田明教授的《之间》等作品。他们运用平面设计的思维,加入空间与形式美的语言,运用陶瓷与木等不同的材料创作出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能够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语言和当代陶艺相结合。那种古拙与沉静的意韵在当代物欲膨胀的今天着实难得。例如,南京工程学院的张成来教授是以书画见长的艺术家,他本次展览的作品是以中国画传统的“十八描法”为题材,运用模印法在陶板上进行创作的。其表现的“虫食木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枣核描”等古典绘画技法,果断地舍弃了传统书画技法原本的书写性表现情趣,而以一种更质朴、古拙的手法表现出一股老辣的金石味道。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更加贴切地表达出古典十八描的形态意趣,从某种程度上讲还原了这一古典技法的本真。

2 天地材工、相得益彰

陶艺作品的材料无疑是作品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流媒介。本次展览的诸多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了传统陶瓷土和新型骨质陶瓷材料以及木材、玻璃、金属等不同的辅助材料。材料使用的日趋多元也充分证明了创作者不断探求新领域,开阔新视野的愿望,也契合了本次展览的初衷。

不以“易”而喜,不见“阻”而悲。本次展览中有几件与众不同的陶艺作品,他们改变了传统陶艺的常态,以一种近乎随意与自然的形态展现着她另类的美和别样的情趣。

像清华大学何洁教授的作品《无题》,他运用骨质瓷材料创作出看似揉皱了的纸,又或是即将怒放的花,在确定与不确定中彰显着独特的个性。再看山东艺术学院远宏教授的作品:以简约、流畅的造型展现“云卷云舒”的意境。二十年前,他以粗犷的手法开创了自己凛冽的陶风。此后数十年潜心传统釉料及纹饰的表现研究,一度走出恬淡、疏朗的婉约风格。近些年,开始运用新型骨质瓷为创作媒介,本次展览作品更是在先前作品的积淀下,融入中国传统书法中优美的“线”文化,使作品多了另一层性格。与其说此作品是在“新材”与“古法”的碰撞中产生的陶瓷与书法的跨界“合卺”,倒不如看成是先生与古贤的一次超时空的和鸣。

3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本次展览的主旨是倡导大家运用当代陶瓷语言进行实验性创作。因此,“探”与“变”的语言形态不可或缺,同時它也是当代陶艺有别于传统陶瓷的特点之一。也是当代陶艺家乐此不疲追逐的“要领”,重视作者内心的冲动,发掘传统文化脉络的新“触角”,展现当代艺术审美趋向的新坐标。近年来,如此等等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号角”此起彼伏、跃然眼前。

在此种大的气候背景下,本次展览的作品除了创作者和材料的多元化之外,题材及表现形式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她涵盖了实用器、摆件、挂件、装置和禅、哲观念等不同的内容。其中,清华大学白明老师的作品《管锥篇——隐语》以一种极具当代感的形式语言,极其简练地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与白明老师不同,却同样在当代观念陶艺的路上孜孜以求的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多年来不断地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一次次在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同时展现着他内心的纯善与悲悯。《大悲咒——V》是他的新作,与先前作品相比,同样以一种静穆、不语的姿态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礼赞与挣扎。他的作品简练中透着淳厚,儒雅中不失铿锵。因此,在欣赏他的作品时需要聆听,可能是他思索中的自语;可能是他回眸中的叹息;也可能是他和风细雨般的叮咛……

4 情之所至、信手哼哈

谈到陶瓷艺术,不可不提及陶瓷的釉色及其釉面装饰。它是不同坯体造型的“外衣”,是艺术家内心盛开的“花”。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广州美术学院左正尧教授的《早读》系列作品采用氧化铁釉料在瓷坯上进行绘画。鲁迅美术学院的刘宏伟教授的作品《雌》通过浅浮雕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不同的女性美。山东艺术学院冯忠民老师的作品《中国画意系列之冰河世纪之一》更注重窑变釉的幻化色彩,清华大学陈燕琳老师的《本土——菠萝蜜系列》作品则偏重于描述自然物象的真实感。再看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正教授创作的《惊蛰系列之一》,作品采用的是釉上彩绘手法,看似寻常的釉料在他的手中轻松愉悦、妙笔生花。以一种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艺术家恬淡、和美的情节。俨然一副“我心无他,天地之间逍遥游”的忘我境界。

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材料与语言展现着别样的情趣与格调。这正是本次展览的宗旨,也正是陶艺的魅力,更是各位艺术家的不同情怀。

猜你喜欢
多元交叉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交叉线掉话率高的小区优化整改
破旧立新,设计小学语文多元化作业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