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凤
(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中心卫生院 贵州 遵义 563135)
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像,情绪、对疾病不了解等都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外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提高护理的质量,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1.1 一般资料: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136例患者为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1岁到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24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1岁。
1.2方法:对照组68例患者主要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法,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进行护理,定时为患者清扫病房,病房中应时常通风,病房要保持安静。需要输液的患者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输液护理等等。对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2.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之后,根据患者实际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科学的计划,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监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在患者出院之后进行有效的指导等等。通过对患者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的计划,进而实现科学的护理[1]。
1.2.2 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满足: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提出了某些方面的需求,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护理人员应该做到尽量的满足患者,进而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有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2]。
1.2.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由于患者疾病的不同,很多患者容易发生不同的突发情况。因此,为了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患者发生了突发的危险,进而通过及时的解决,有助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护理中安全隐患的发生。
1.2.4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即将要出院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患者平时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在出院后应该定期到医院复诊,按时服药等等,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继续保持康复的状态,使患者的疾病彻底康复[3]。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进行临床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在外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认清形势,了解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外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的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护理,所谓的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就是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并且在护理工作中不断的完善护理计划,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4]。在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于不同患者所患的疾病不同,患者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疾病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而护理人员只有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才能够在护理中规避一些护理风险,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二,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在日常的治疗中和日常的生活中,具有非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且对于自身的疾病了解的非常少,进而导致自身的一些行为加重的病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更大的难题。针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护理人员不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使患者通过了解自身的疾病,进而规避一些风险,有助于提高外科护理的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5]。
表1 2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比分析表
总之,由于外科是大科室,涉及到的疾病较为复杂,患者较多,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现,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疾病方面的护理,还通过关注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等方面加强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的质量,确保患者在护理中的安全。
[1] 郭玲妹.临床路径法在普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1,12(03):211-212
[2] 黄碧秋,周艳琼.临床护理路径在外科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12,14(06):253-254
[3] 勇前,陈俊峰.临床路径在病种质量管理应用中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13(05):151-152
[4] 张彬,蒋璐杏.临床护理路径在普外科实施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13(02):262-263
[5] 金菊芬,严仁辉,杨巧萍,余德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2(22):1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