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惠兰
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目标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与课程标准的脱离、错位,与命题考试脱节,与新教材的使用相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体制障碍导致学科教学目标的变异,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直接促成教学目标的异化,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直接催生和加速学科教学目标的异化。
一、学科教学目标的异化
(一)学科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脱离与错位
1.对新课程概念理解的错位。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因为没有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标准,要求也没有细化,虽说为一线教师留下太大的创造性空间,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和个人发挥,但使得教师在确定学科教学目标时不知所措,易造成学科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脱离。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具体到由学科教学目的、手段、方式、课时等共同实现的总目标,所以“当前新课改标准的突出问题是课程标准笼统,课堂标准缺位”[1]。
2.“穿新鞋,走老路”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手里拿着新课改的新教材进行教学,由于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没有认真研读,没有真正领悟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仍然以本次课改以前的“教学大纲”为标准教新教材。“而当前课堂所使用的多是传统课堂标准,很多情况下,用传统课堂标准衡量新课改目标,造成标准与目标的脱离与错位”[2]。这里的“传统课堂标准”即指“教学大纲”,由于原有的“教学大纲”不仅对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做出了具体要求,更规定了其深度与难度指标。原有“教学大纲”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再加上使用了几十年,惯性使然,教学实践中容易造成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脱离与错位,学科教学目标在对课程标准理解的错位中异化了。
(二)学科教学目标与命题考试相脱节
考试及其评价作为实施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检测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我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悠久历史。由于考试被人视为左右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使得考试的功能彻底异化。近年来,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虽然正在竭力体现和践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但命题考试却出现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脱节的严重现象,导致教与考、学与考的分离。
1.教与考分离:教得浅显、面窄、量少、偏易;考得偏深、面广、量大、偏难。
2.学与考的分离:即学生表面上学得轻松,作业量少,实则对某些重点、难点等知识点似懂非懂、浅尝辄止,而考试命题却仍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考查上,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查,这从小学英语试卷不难看出。小学英语考试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会说”,即能用常用的简单的英语进行会话,但考试却仍重在考查英语词汇、句子等的用法,突出考查语法知识,考试内容仍凸显“难”、“深”、“窄”的应试教育命题特点,导致学生面对如此细致而繁复的考试常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目前传统而陈旧的考试。
(三)学科教学目标与新教材使用的脱节
对新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困惑是:教材内容繁杂与学生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学生基础弱,教材内容讲不完。教师在取舍、调整教学内容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由于学生普遍对教材难度难以适应,因此教师便随意降低教学难度,导致学生学而获少甚至学而无获。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求不匹配。所以,对新教材的使用仍然没有体现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导致学科教学目标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异化。
二、学科教学目标异化的原因
(一)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体制障碍导致学科教学目标的变异
当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现行体制,诸如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等体制障碍,对新课改的推进具有强大的制约力量。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者的一线教师正在经历“戴着枷锁跳舞”的无奈与尴尬。考试最终变成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目的却不明就里。“考试这根‘指挥棒不仅左右着学生,还控制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在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工作的各种考核评比中尤为凸显”[3]。
(二)学校现有的管理模式直接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异化
“很多中小学的管理机制以控制为特色,评价体制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又是分数至上,致使很多新理念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4]。而本轮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难以落实,难怪像教师们所说的那样: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越来越不会教了,学生也越来越不会学了”。
(三)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是造成教学目标异化的根本所在
目前,教学的三大要素都发生应有的变化。教材变了——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新教材出现了,教材编写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富人性化特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接受、吸纳一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教师更注重学生动手参与、积极探究等,教学形式更注重分组讨论、交流与探究等。当教材、教师、学生都发生改变后,目前的考试评价仍以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模式进行评估,这种不配套、不切实际的大相径庭的评价能准确有效地评估今天的教学效果吗?所以,迫切需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评价理念、方式、手段,制定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考试评价机制,是义务教育阶段师生和家长的热切呼唤。
参考文献:
[1][2][3]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4]余小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新课改中的“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