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波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知识,不断积累创新灵感,进而做出自觉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育,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学生产生创新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封顶,尽可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有怎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注重使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这样的目标确立,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
“学会知识”和“会学知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各自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目的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则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学”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做便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领悟,创造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环境;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各个角度思考探究,发掘知识的真相。
教师在设计好“引”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要让学生带着教师引问题自学,其目的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理解和领悟,以求会为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二是带着“为什么”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同。三是要经常带着“还有没有别的思路?”的疑问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求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旧有观念和模式对思维的束缚,才能打破牢笼,获得创造性的灵感。
三、在设计教学练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觉悟是在“会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创新观念的巩固和提高则需要在练习中得以保障。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做到这点。一是习题层次分明,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性练习,又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题;二是习题的形式要新颖有趣,它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便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探得答案。四是要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何朝兵.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刘合林.论在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