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原则,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提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举措,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一、引言
对我国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殊的社会服务性能或是社会中介职能的一种会计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公共服务,并不是盈利性的机构组织,但现在有些事业单位已经达到自收自支的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是财务管理所实施的关键方式之一,它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意义相类似,也就是通过提出一些具体的控制方案与解决方法,并制定出一定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单位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提升单位的实效性,使得单位井然有序、持久健康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本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单位性质与不以盈利为主的双重特征,所以其内部会计控制任务与企业存在不相同之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确保单位资金安全性,二是提高资金的实效性,三是杜绝资金无故浪费,四是增强财务信誉度。与之相对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准则主要有:
1.成本效益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并不单单是以提高单位经济收益为主,它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服务的性能。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应该严格遵守成本效益这一基本准则,也就是在尽可能减少工作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具体性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应秉着具体性的基本准则,即就是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所举办的各个活动中,内部会计控制应该具体全面的了解与熟悉,对这些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在掌握具体控制原则的基础上,要分清主次,对单位中的关键事项、核心阶段等进行重点的管理与控制。
3.互相限制性准则
互相限制性原则指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岗位进行明确的区分,并给以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保证各个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此外,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活动,设置两个以上的互相制约与相互控制的岗位是必不可少的。互相限制性原则分为两种:横向限制与纵向限制。横向限制讲的是业务应该最少由两个或更多的不同部门进行办理,使得部门或岗位之间进行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纵向限制则是指对于同一业务事项,应该最少经过两个阶段,而且这些阶段互不包含,实现上级受下级的限制,下级受上级的管理与监督的目的。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况剖析
1.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未有效融入会计内部控制
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保持完整与健全的必须组成部分,但是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往往都不能很好的开展。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总是走过场,从预算制定就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一方面在预算编制上方法过于简便,另一方面在对于预算的基础工作像业务预测与分析、预算指标的确立等层面上,都与实际要求所不符,从而造成预算指标与所涉及的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风险控制层面,当前,事业单位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外业务活动与业务情况也在不断壮大,与之相应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也将会愈加突出,导致风险的因素也变得更加庞杂。特别是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业务过程直接连接的活动,能更早的觉察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就有必要在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加大风险控制的筹码, 以便及时发现并遏制风险,保持财务环境的稳定。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
当前,还存在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比较欠缺,机制不够健全,单位业务流程设置不科学,使得内部会计控制成效不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表现:一是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有些单位授权审批没有确切的授权主体,审批流程也不合理,对授权审批的金额权限也没有明确的划定清晰,导致内部财务监督职能仅仅只是走形式;二是部分单位没有真正做到不相容职位分离,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对于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与财产管理等岗位,一定要由两个或以上的岗位以及人员进行相互监督与制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有的单位人手比较紧缺或是因为编制限制等因素,不相容职务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离,产生事实上的兼岗;三是有的单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与关于重大决策集体审议制度,对于那些巨大工程项目的探讨、收拨款项上以及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没有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为参考,这样极易影响决策的判断,阻碍单位的正常业务的顺利开展与单位的持久发展。
3.监督机制不完善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组织,担任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代理,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不到位,即便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但是因为缺乏一个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监督作用也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尽管成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然而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比较浅显,重视程度并不高,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真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监督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对于财政、审计等机构的外部监督上,大多都是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能,并没有真正做到综合监督管理的合作层面上;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方向一般是偏向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的合理与合法上,而对审计单位其内部控制力度却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监督力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全面预算控制措施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分。这就要求单位的所有业务活动都要根据一定的预算继而进行管理,这是高效率的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手段与方式。
(1)改变现有的预算形式,制定新型的编制方法。在先前规定的关于部门预算与零基预算的制度基础上,将绩效预算引入其中。而且部门预算的各种各样的收支都要根据所制定的要求进行编制,并将其细化,比如分成类、款、项等内容,在预算中根据每种收支的特征,进行单独编制并细致的说明预算的额度与支出标准。此外,对于经费性支出,要实行定员定额的相关规定。尤其是一些专项经费,一定要按照单位之所需以及自身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分配。
(2)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切勿主观臆断。预算单位时刻要严于律己、强化法律观念,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当年度预算制定下来后,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相关规定,初步确立一定的计划,继而制定出更为详实的进度计划安排,并责任到具体的某一个人,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所规定的任务,相关负责人与部门要负相关的责任。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部门预算如果征得财政部门的许可后,即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权限。预算单位要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的编制、资金的发放方面以及资金的使用的整个阶段进行实时的把控与监管。
2.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的是按照对预算的收开支情况、人员的增删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逐个进行仔细的分析之后,找出一种最优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从以下四点加以注重: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事后监督为辅,尽量减少违法事件的发生;二是注重程序制约原则,尤其是一些薄弱环节更要加强控制管理力度;三是重视岗位职责牵制,在具体的分工上,要责任到具体的某个人;四是确立实物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等阶段要严格把关,尽量不疏漏任何环节,从而形成一套完善与独立的管理机制。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1)加强内部监督。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改造。内部审计不应只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2)强化外部监督。对于国家来说,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从而促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五、结束语
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被越来越多单位认同,内部控制对行政单位的有力影响日趋明显,但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到本单位生产、管理、经营的各部门,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变化,而是所有部门的一系列变革,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作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林盛浪.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47
[2]刘承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