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风源流与家教实践

2014-12-23 02:16韩洪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曾氏全集家书

韩洪泉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和家教,历来重到后人重视。曾氏深受传统思想濡染,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终其一生,家风的传承,家族的事务,家人的生活,家书的撰写,占用了他的大量精力,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他,从来是乐此不疲的。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对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作出分析,相信对今人不无启示意义。

一 尊爱先辈,着意总结,奠立家风基石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1]1

这副由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撰写的对联,既是曾麟书的夫子自道之辞,也是曾氏家风传承的真实情形。

曾姓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又兴旺的姓氏,曾氏后裔皆以曾参为始祖。清顺治元年(1644 年),曾孟学携家族迁至湖南衡山白果,客居30 余年,再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都,最后定居于沙溪石牌熊家湾,是为大界曾氏之始。嘉庆十三年(1808 年),曾竞希率全家迁至湖南湘乡县城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这里就成为曾国藩的老家和出生地。曾竞希生子曾玉屏(族中称为“星冈公”),曾玉屏生子曾麟书(族中称为“竹亭公”),曾麟书生子曾国藩。曾孟学的曾孙曾应贞(族中称为“元吉公”)是曾国藩一族的近祖,他勤于耕作,家境日渐丰裕,开启了大界曾氏繁荣昌盛之象,也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基础。

作为儿孙,曾国藩继承了中国社会“孝”的传统,对父祖毕恭毕敬,对家事尽心尽力,在总结和传承耕读家风上用力尤多。他虽然在家事上有不论巨细、过于琐碎的毛病,甚至因此受到过父亲的批评,但其用心与初衷是无可厚非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曾国藩是先辈的好后代、祖父的好孙子、父母的好儿子,他还是叔叔的好侄子、舅舅的好外甥、岳父的好女婿。毫无疑问,他那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曾国藩的一生,受祖父辈的影响很大。祖父曾玉屏的言行举止和治家之道,他着意模仿、努力发扬。父亲曾麟书、叔父曾骥云对祖父的敬重和孝顺,他们刻苦治学、热心公益的品德,以及母亲坚强乐观的性格,都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他为祖父撰《大界墓表》,其中写道:“国藩窃观王考府君(作者按:指曾玉屏)威仪言论,实有雄伟非常之概,而终老山林,曾无奇遇重事,一发其意。”又说:“吾兄弟威重智略,不逮府君远甚也,其风采亦可想已。”[2]他对祖父的那份崇拜与敬重溢于言表。他又为父亲撰《台洲墓表》,把曾麟书对曾玉屏的孝敬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对叔父曾骥云“推甘让善,老而弥恭”的品格大加赞扬[3]。

父祖之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也是他最为敬重的,恐怕还要数祖父“星冈公”曾玉屏。

曾国藩自幼在祖父身边长大,思想与言行深受其影响,他对祖父的敬佩甚至达到了崇拜的程度。曾国藩说过:“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4]祖父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他也着意模仿:“吾近有二事效法祖父,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5]“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亦学行七年矣。”[6]在写给诸弟和子侄的信中,他常常引用星冈公的一些格言,如1866 年曾国荃弹劾湖广总督官文,曾国藩在信中劝他“缓图”:“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虑打扫脚棍,蹈陆、叶、何、黄之覆辙。自金陵克后,常思退休藏拙”,“望弟平平和和做一两年,送阿兄上岸后,再行轰轰烈烈做去”[7]。

对于祖父摸索和总结的以“耕读”为本的家风,曾国藩更是深以为然,大力发扬。他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6]他把祖父的家风总结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8 个字,称“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并打算用八字诀作一寿屏送给曾国潢夫妇,“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8]。

曾玉屏那种老成稳重、坚忍刚强的性格,在曾国藩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曾玉屏多次教导后辈要以“懦弱无刚”4 字为耻,曾国藩则以“打脱牙齿和血吞”的“挺”字经为第一要诀,无疑是其具体的发展。1839 年,曾国藩金榜题名并进入翰林之列后,曾玉屏冷静地告诫曾麟书说:“宽一(作者按:曾国藩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6]晚年仍坚持下地种菜、拾粪,不弃勤俭家风。曾国藩进京前,毕恭毕敬地向祖父说道:“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玉屏语重心长地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便好全了。”[9]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老人,曾玉屏身上具备的这种甘守寒素、深明大义的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故乡情结和家庭责任感。他长年在外,南北辗转,最爱喝的却是家乡的“永丰细茶”,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家人给他寄付“茶叶一篓”、“永丰细茶十余斤”等;不论是在总督衙署还是在军营中,他都像祖父那样要求家人、部属垦地种菜,并让儿子曾纪泽等专门从家乡寄来蔬菜种子;他选择湘军将领“思用湘乡人”,以至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在北京任职期间,他主持重修扩建湖广会馆,使之成为清末民政重要的政治、社会活动场所……对于家人,他更是书信常通、家事常问,大到子侄婚姻、兄弟出处,小到女眷功课、买猪种菜,事无巨细都要说上一说、管上一管,以致父亲曾麟书特意叮嘱他:“嗣后写信,只教诸弟读书而已,不必别有议论也。”[1]23几位弟弟在学业上都曾得到他的指点,有的则带到北京在身边悉心调教。对于祖父、父亲传下来的耕读家风,他更是有继承、有发扬,从而奠定了曾氏家族100多年兴盛不衰的基础。

二 怜爱子女,灵活施教,注重家教实效

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共育有3 子6 女,长成者共7 人,分别是:次子纪泽、长女纪静、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三子纪鸿、满女纪芬。因长子曾纪第早夭,曾纪泽在事实上成为曾家的长子。

在子女身上,曾国藩倾注了一位父亲全部的爱。他既是一位严父,更是一位慈父;既继承了祖父辈的教育思想,又体现了可贵的开明作风。在常人看来,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是成功的,后人纷纷总结他的教子教女之道,翻阅他的家书家规之文,试图破解其成功的密码。

曾国藩教子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书信是其主要载体

由于曾国藩大部分时间南北宦游、戎马倥偬,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的。在《曾国藩全集·家书》卷中,留下了大量这方面的文字。纵观曾国藩写给子女(主要是两个儿子)的家书,亲切随意,娓娓道来,纯是一副慈父形象,而绝无板着面孔空洞说教的八股习气。

(二)琐碎是其突出特征

曾国藩对家事的关注向来是事无巨细、不厌其详,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从读书、作文、家事、军务到饮食、穿着、用度、娱乐等,无不仔细过问、耐心教诲。他要求长子曾纪泽每次写信都要事事汇报:“详陈一切,不可草率。祖父大人之起居,阖家之琐事,学堂之工课,均须详载。”[10]每当看到儿子在信中请教学问,曾国藩就满心欢喜,耐心地予以解答,并要求儿子在复信中汇报理解和落实情况。如在1858 年写给曾纪泽的信中说:“余前有信教尔学作赋,尔复禀并未提及。又有信言涵养二字,尔复禀亦未之及。嗣后我信中所论之事,尔宜一一禀复。”[11]其琐碎认真之状,跃然于纸上。

(三)读书是其基本要求

与曾玉屏、曾麟书一样,曾国藩要求两个儿子一心向学,做“读书明理君子”,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他希望儿子专心读书,不希望他们从军、经商或做官,更不希望他们沾染骄奢淫逸的习气。因此一再叮嘱他们:“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12]“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13]每当儿子有了进步,他就毫不吝惜地鼓励他们,家书中经常可以见到“慰甚”、“可慰可喜”、“勉之”之类字句。

(四)开明是其可贵精神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不像祖父和父亲那样汲汲于科举考试,相反,表现出了相当开明的姿态。他认为:“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14]曾纪泽兄弟身体单弱,曾国藩就要求他们看一些养生、交游之类有用之书。曾国藩有此开明心态,一方面是出于对儿子健康的关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作为一个科举制度的幸运儿和受惠者,曾国藩能有如此见识,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曾纪泽兄弟能够顺遂心意而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万国身经奇世界,半生目击小沧桑。”长子“少侯”曾纪泽是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外交家,特别是1881 年主持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虎口索食”,通过外交手段收回新疆伊犁,不愧为曾氏家庭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世无宣圣知颜子,好学谁传死后名。”次子曾纪鸿虽然英年早逝,但在数学、炮学、电学等领域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对5 个女儿,曾国藩关爱却从不娇惯溺爱。由于女儿众多,他“深以妇女之奢逸为虑”,曾指出富贵家庭不勤不俭者,看他们内眷的表现就可知道。因此,女儿们虽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宽裕,衣食无忧,但曾国藩在“勤”、“俭”二字上对她们要求极严。1868 年,曾国藩专门给儿媳和未嫁的幼女纪芬写信,亲自制定了家中妇女每日“功课”,把女眷所做事务分为“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的“食事”,“绣花或绩麻”之类的“衣事”,“做针线刺绣”之类的“细工”,“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之类的“粗工”,等等,并定期检查验收。如此办法,称得上是曾国藩的一大创举。这类事情虽显琐碎,但古往今来败覆其家者,许多都是家眷骄奢、后院起火,这样的教训可谓不胜枚举。在曾国藩的时代,妇女的活动仍然局限于他所列举的那些日常家务,曾国藩不辞辛苦亲自验收她们的功课,使她们保持勤劳俭朴的家风,避免骄奢闲逸的习气,无疑体现了他的治家智慧和远见。

曾国藩曾专门定下家规:女儿出嫁的嫁妆不能超过200 两银子。对于曾氏这样的家庭来说,200 两实在有些寒酸。四女儿曾纪纯出嫁时,曾国荃对此不太相信,开箱验看才发现果然如此,大为感叹之下,以叔父名义加送400 两。在曾国藩的严格要求下,5 个女儿都知书懂礼,温婉贤淑,绝无半点富家女的娇骄之气。

关于儿女的婚事,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不倾向于同做官的人家联姻,认为“近世人家,一入宦途即习于骄奢”,建议选择“俭朴耕读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门也”。应该说,在为儿女选择配偶时,他不存功利和势利之心,不看重门第富贵与否而看重家风人品,无疑是一种务实的、对儿女负责的态度。他为儿女们择定的配偶,都出自士大夫家庭,大都是有着很深交情的同乡、同年、同僚的子女(见表1)。

表1 曾国藩子女婚嫁情况表

虽然曾国藩用心良苦,但女儿的婚姻并不如意想中的那样幸福。特别是几个女婿,有的彬彬弱质、英年早逝,有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更有婆母刁蛮、无端欺凌的现象。几个女儿或百般忍耐,或芳华早谢,或郁郁而终,只有满女纪芬婚姻比较幸福。

从曾国藩的角度来说,他对女儿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力,对女儿的婚事不可谓不尽心,然而女儿的婚姻却有太多不如意之处,有的是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结束,有的则从一开始就是悲剧。他认真地教育自己的儿子,人品学识均有所成,然而好友的儿子却不一定如此。他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女儿,要她们谨守“三纲之道”,“孝顺翁姑,敬事丈夫”,“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并让曾纪泽“谆劝诸妹,以耐劳忍气为要”[15],又多次告诫女儿千万不要“重母家而轻夫家”[16]。然而当女婿为非作歹、女儿在婆家遭受欺凌时,他又无力施以援手。虽然他贵为封疆大吏、一等侯爷,但在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之下,他也爱莫能助、无可奈何。曾国藩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矛盾、痛苦和困惑。当然不能说他毫无责任,但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我们又能苛责他什么呢?除了感慨造化弄人,只能浩叹一声“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 友爱兄弟,大力提携,助推家道兴旺

曾麟书和江氏有子女9 人,除幼女早夭外,长成的有8 人,依次为:长女国兰,长子国藩,次女国蕙,三女国芝,次子国潢,三子国华,四子国荃,五子国葆。其中曾国华被过继给叔父曾骥云。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对几位弟弟教诲提携,不遗余力。弟兄5 人中,有4 人死后被清廷授予谥号:曾国藩谥文正,曾国华谥愍烈,曾国荃谥忠襄,曾国葆谥靖毅。再加上曾纪泽谥惠敏,一家数人得谥,这在有清一代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按清代制度,授谥极为严格。曾门有此无尚光荣,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他为几个弟弟的成长和成功,花费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

考察曾国藩一生中对其弟弟们的言行,可以发现他具有很强烈的“老大哥情结”。究其原因,一方面祖父和父亲多次明确要求他,要对弟弟们不辞辛苦认真教诲,“以孝友承其家”,尽到长兄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长子的曾国藩在兄弟中间年龄明显偏大,年长国潢9 岁、国华11 岁、国荃13岁、国葆17 岁,又在科举道路上比较顺遂,从秀才而举人而进士,而后仕途顺利、名满天下,多少年来一直是弟弟们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老大哥情结”,早就内化为他的一种责任意识和心理需求。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一再向他们表白:“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17]表示自己“生平于伦常之中,推兄弟一伦抱愧尤深”[18],愿与弟弟们一起努力,“兄弟怡怡”,光耀门楣。

曾国藩说到做到。对几位弟弟,他在成长上关心之、学业上教诲之、生活上扶助之、仕途上提携之、为官上点拨之,终其一生,毫不懈怠。在《曾国藩全集·家书》中,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多。因为曾国潢字澄侯、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荃字沅甫、曾国葆字季洪,曾国藩在家书中分别称他们为“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有时又称为“四弟”、“六弟”、“九弟”、“季弟”,这是根据族中的大排行而称呼的。

在生活和学业上,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关心照顾从来都是不厌其烦、不厌其细。他中翰林任京官期间,4 个弟弟都曾先后到北京求学,当面聆听“大兄”的教诲。曾国荃在祭曾国藩文中提到:“忆我髫龄,相从京国。”[19]弟弟得了病,曾国藩陪在床前,侍汤喂药,不肯稍离,等到病好,他又高兴得不知所以。弟弟回家后,他不时想念,写下《寄弟》、《忆弟二首》、《寄弟三首》等诗词表达别离之痛:“曰归曰归岁月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20]在“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日子里,曾国藩就通过写信的方式继续履行对弟弟们的教导之责,从交友、读书、习字等方面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验,希望弟弟们能像他一样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写给弟弟们的信往往都很长,而弟弟一旦有长信回复,曾国藩更是大为高兴:“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21]并鼓励弟弟们向他详细汇报学习情况。对诸弟的缺点,他批评起来毫不客气。如果弟弟向他虚心求教,他就会满心欢喜。对于弟弟们在书信中的规劝甚至批评,曾国藩也能摆出虚心的架式,但言词间往往流露出不以为然之意,并长篇大论地为自己作辩解,大有“诚恳接受,坚决不改”的作派,归根结底,还是“死要面子”的“老大哥情结”在作怪。

可惜,几个弟弟在学业上进步不明显,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似乎曾家的“祖泽”已经被他一人占尽,后来者难分一杯羹了。待到曾国藩墨绖出山、统率湘军之后,几个弟弟先后追随他带兵打仗,曾国藩又耳提面命地向他们传授带兵经验和为官之道。为了指导曾国荃写出第一流的奏折,曾国藩专门写了一本《鸣原堂论文》,选择历代有代表性的奏章详加批点,供曾国荃学习借鉴。对于主持家务的曾国潢,曾国藩反复写信告诫他要谦虚谨慎、勤俭持家,特别是不要仗势欺人、为害乡里,更不要干预地方政务。

我们可以说,咸丰、同治年间曾氏家族的荣耀和曾氏兄弟的成功,完全是曾国藩一手造就的结果。作为长兄,他虽然有琐碎、苛责的缺点,但对弟弟们来说,得兄如此,实在是他们人生之大幸。

对于几位姐妹,曾国藩虽不像对弟弟们那样时时关心、处处点拨,却同样关注着她们的生活。可惜的是,一姐三妹命运不济、生活多蹇,时常让曾国藩为之担心忧愁,却又爱莫能助。其中,排行最小的满妹生于1830 年,于1839 年患痘病夭折,曾国藩的长子曾纪第也因同样病症于其满姑去世的第2 天夭折。曾国藩在两天之内连丧两位亲人,满怀悲痛写下《哭亡妹亡儿》。数年后,曾国芝又英年早逝,曾国藩有感于新悲旧痛,又撰写了一篇《满妹碑志》,情深意切,令人神伤。

四 敬爱妻妾,严格要求,守住家规底线

人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曾国藩一生中有两个女人,一位是欧阳夫人,一位是小妾陈氏。陈氏进门较晚,又因病早逝,陪伴曾国藩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与曾国藩相伴一生的欧阳夫人,具有传统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典型品质,她恪守勤俭家风,又配合曾国藩教育子女,使他绝无后顾之忧,从而成为他的贤内助。

作为一个丈夫,曾国藩的表现同样颇有可圈可点、可亲可爱之处,由于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还留下了一些扑朔迷离的难解之谜,让后人费尽思量。

欧阳夫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贞节之门”[23],淑静端庄,勤劳俭朴,是曾国藩理想的伴侣。过门后,她作为长子长媳,上敬老人,下和弟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受到长辈的喜爱和家人的敬重。在她嫁到曾家不久,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就身患重病长年卧床不起。这数年间,欧阳夫人与婆母江氏一起精心照料老人,还要忙里忙外、养猪种菜、缝衣做饭,其劳碌可想而知。据曾纪泽回忆,在曾玉屏卧床的3 年里母亲“未尝得一安枕”,是乡亲们公认的贤妻良母和“本地无双的好孙媳”[23]。

婚后几十年里,欧阳夫人与曾国藩时聚时散,很长时间里独自在家支撑。她先后生育9 胎、长成7 人,都是亲自接生、断脐,一手抚育成人。她早年在湖南湘乡家中,直到1840 年才带曾纪泽进京与曾国藩团聚。在北京的12 年中,先后生下5个女儿——纪静、纪耀、纪琛、纪纯、纪芬,以及第3个儿子纪鸿。1852 年曾国藩离京,欧阳夫人带领子女回到老家,在乡下持家教子10 余年,直到1863 年才随居曾国藩官邸。

欧阳夫人长期主持家务,督课子女,是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支持者、襄助者和力行者。总结其持家风格,不外乎“勤俭”二字。虽然丈夫是封疆大吏、权倾一方,她自己也先后被清廷封为一品夫人、一品侯夫人、一品侯太夫人,但她的俭朴却令常人难以相信。曾纪芬回忆说:父亲在军中时,她们随母亲在老家居住,由于曾国藩“以廉率属,以俭治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手中竟没有零钱可供支配。拮据到这种地步,外人都不会相信,认为督抚大帅之家不应窘乏至此。“其时,乡间有言:‘修善堂杀一猪之油,仅供三日之食;黄金堂杀一鸡之油,亦须食三日。’”[24]修善堂是曾国潢家居住,黄金堂是欧阳夫人和孩子们居住。当时曾国潢主持本地团练,又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交往应酬较多,开支较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欧阳夫人持家的节俭程度。

说到勤劳,欧阳夫人更是为家人和儿女做出了榜样。无论是在湘乡老家,还是随丈夫南北辗转,她都坚持带领弟媳及女儿、媳妇一起纺纱、绩线、织布、做鞋。曾国藩曾高兴地写信给弟弟说:“家中妇女大小皆纺织,闻已织成六七机,可为欣慰。”[25]在安庆、南京的两江总督官署中,欧阳夫人也坚持不懈,婆媳、母女、姑嫂一同纺织,不觉劳苦,其乐融融。

在《曾国藩全集》的《诗文》卷中,有这样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

挽伎春燕

未免有情,对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

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在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根据《挽伎春燕》塑造了一个“陈春燕”的形象,原型就是曾国藩的小妾陈氏。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传承之家,从高曾祖辈至其父辈,均未见有人纳妾的记载。他持身严谨,不恋女色,但到了晚年却因为疾病困扰而添置一妾。1861 年,曾国藩在致曾国潢的信中说到这样一件事:由于癣疾困扰,常常彻夜难眠,许多人劝他买一小妾“代为爬搔”。营官韩正国帮他物色到了一位湖北的陈姓女子,订纳为妾并接入公馆。曾国藩也在日记中记载了这件事:“申刻接入,貌尚庄重,习字一纸。中饭后,陈妾入室行礼。”[26]陈氏被曾国藩纳为妾后,耐心服侍,善解人意,使他减轻了病痛困扰,此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二更后安然入睡的记载。然而这种办法对曾国藩的癣疾之痒并非根本治疗之方,而且陈氏患有肺病,入府第2 年初便开始吐血,1 年半后就去世了,年仅24 岁。20 天后,陈氏被安葬于安庆城外15 里茅岭冲山中。

出于地位、性格等方面的因素,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没有留下关于陈氏的更多记载。从现存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对陈氏“谨守规矩”的性格还是比较满意的。纳妾20 天后他写信告诉弟弟:“陈妾入室已二十日,尚属安静大方。”[27]后来陈氏病重,其父母都前去照顾,曾国藩发现陈母“贪而且狠”,对此很不满意。陈氏去世后,他对曾国潢诉说了自己的看法:“此女性情尚属平和,惟其母贪而且狠。因女病常住此间,若渐染母教太久,亦必变成狠性,殆非吾家之福。今女既物故,母之技亦无所施矣。”[28]以常理来推断,陈母的“贪狠”,可能是希望作了大官小妾的女儿能给娘家以经济上的帮助,但曾国藩为官清廉,显然难以满足她的这种愿望,二人的矛盾大概因此而来。我们还可以看到,曾国藩没有参加陈氏的大敛、出殡、下葬,日记和家书中对陈氏的记述都十分冷淡和简略。而陈氏也没有迁葬湘乡祖坟,是出于礼制的顾虑、道学的虚伪,还是由于陈氏过门时间短暂而又长期染病,两人之间并无深厚感情可言?这同样是一个令人费解之谜。

值得提及的是,曾国藩对岳父欧阳凝祉(也是他的老师)非常敬重,认为他和汪觉庵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欧阳凝祉因“夙债甚多”,家境并不宽裕,因此曾国藩任京官时就在经济上大力帮助岳父一家,“赠之独丰”。1853 年曾氏在衡州练兵时,经常就近到岳父家中休憩、读书、谈经论道。如今衡阳市湘江东路的“欧阳故居”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1869 年欧阳凝祉病逝后,曾国藩亲撰《欧阳府君墓志铭》,并题写挽联,表达了对这位恩师和岳父的沉痛思念。

五 关爱后代,强调传承,确保家运绵长

孟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对此,曾国藩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深切的忧虑。在他看来,官宦之家只能延绵一两代,商贾之家而勤俭者能延绵三四代,耕读之家而谨朴者能延绵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风耳。”[29]在写给次子曾纪鸿的信中,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忧,此君子也。”[14]

在对后代的期望方面,曾国藩希望他们读书明理,而不苛求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不希望他们带兵或做官;希望他们靠勤劳俭朴而持盈保泰,而不希望他们安享富贵而骄奢淫逸。他谆谆告诫儿子:“吾不望代代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礼仪之旗帜也。”他多次对弟弟们表示了对子侄辈的担心:“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30]

在曾国藩看来,“骄奢逸”3 字是败家之道,“勤俭”功夫则是传家之本。他敏锐地认识到,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已经与他们兄弟当年大不相同。曾国藩与曾国潢小时候还有“蒋市街卖菜篮”、“竹山坳拖碑车”的经历,但到了曾纪泽兄弟以下,生长于官宦之家,不知晓生活艰辛,很容易沾染上骄奢习气。高官厚禄是一时的,勤俭家风则是长久的,家族的兴旺或者衰落主要在于后世子弟的贤与不肖,“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而“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据此曾国藩得出结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6]

曾国藩所主张的家风,其要旨无外乎上面提到的“勤俭”、“耕读”、“谨朴”、“忠恕”、“孝友”等基本内涵,并有许多具体的阐述和规定,最主要的是曾玉屏一手创立、曾国藩为之总结的“八宝”(考、宝、早、扫、书、蔬、鱼、猪)。此外还有“五箴”:“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主静,四曰谨言,五曰有恒。”还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1870 年他奉命前往处理天津教案,行前抱定必死之心,在写给儿子的遗嘱中要求他们要“克勤克俭,不忮不求”,认为修身持家之道“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其后又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总结自己的修身持家之道,归纳为“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4 条,作为教育子侄的重要家训。

“八本”是曾国藩总结的最重要的家风之一,曾富厚堂正厅即名为“八本堂”,匾额由曾纪泽手书: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9]

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曾氏半耕半读、克勤克俭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延续。100多年来,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中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

曾国藩的4 个弟弟一共有6 个儿子、14 个孙子、41 个曾孙。曾氏5 兄弟的后裔中成名成功者颇多,除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外还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曾广銮,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著名女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教授曾昭枚,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湖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曾昭棉,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权,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3 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榛,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等[31]34。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也是曾氏后裔中第1 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曾氏后裔大多秉承了曾国藩的教诲和家风,为人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曾宪琪如此理解曾家祖训:“不求为官,远离争斗,但求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做一个于社会有用之人。”[32]“我们家族的孩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你可以调皮捣蛋,你可以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唯独不可以不读书,或读不好书。”[33]曾家第2 代、第4 代中,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学术的很多,做官经商的很少。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5 代、第6 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他的大女儿曾梦佳也认为:“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31]

对于先祖曾国藩,后辈既满怀敬仰,又能客观看待。曾宪琪说:“这一百多年里,对文正公的评价反反复复变了好几次,我认为现在的比较接近历史真相。作为曾国藩的后代,我觉得欣慰。”[31]“我不愿意时刻笼罩在祖先的光环之下,我愿意,我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那来自久远的,历史的光源,不过是淡淡的一抹衬托。”[34]作为名人之后,他们感觉有一分愧,也有一分累:“在愧与累的交替过程中,我们逐步得到了提升。可以告慰祖先的是,如您所愿,您的后代中,没有一个不肖子孙。他们或是国家的栋梁,或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都是社会有用之人材。”[32]

有家风传承如此,有后辈贤孝如此,曾国藩当可含笑于九泉了。

[1]湘乡曾氏文献补[M].台北:学生书局,1975.

[2]曾国藩.大界墓表[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2011.

[3]曾国藩.台洲墓表[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2011.

[4]曾国藩.谕纪泽: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5]曾国藩.致澄弟沅弟: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6]曾国藩.致澄弟: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7]曾国藩.致沅弟: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8]曾国藩.致澄弟: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9]曾国藩.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0]曾国藩.谕纪泽: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1]曾国藩.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三十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2]曾国藩.谕纪泽纪鸿: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3]曾国藩.谕纪泽纪鸿: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4]曾国藩.谕纪鸿: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5]曾国藩.谕纪泽: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6]曾国藩.谕纪泽: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7]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8]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19]曾国荃.祭曾国藩文[M]//黎庶昌.曾国藩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

[20]曾国藩.早发武连驿忆弟[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2011.

[21]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22]曾国藩.欧阳府君墓志铭[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2011.

[23]田树德.曾国藩家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2.

[24]曾纪芬.廉俭救国说[M]//曾宝荪,等.曾宝荪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1986:60.

[25]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长沙:岳麓书社,2011.

[26]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日记[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11.

[27]曾国藩.致澄弟沅弟: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长沙:岳麓书社,2011.

[28]曾国藩.致澄弟:同治二年五月初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29]曾国藩.致澄弟沅弟:同治十年三月初三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30]曾国藩.致澄弟: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M]//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

[31]李宗陶.曾国藩:守旧的国家栋梁[J].南方人物周刊,2009(14):24-30.

[32]曾宪琪.名人之后的愧与累[J].曾国藩研究导报,2007(17):35.

[33]曾宪琪.继承先辈业绩 再领时代风骚:在曾国藩、曾宝荪、曾约农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J].曾国藩研究导报,2007(17):39.

[34]曾宪琪.我的血统观[J].曾国藩研究导报,2009(21):45.

猜你喜欢
曾氏全集家书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
《陈望道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