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明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北京100070)
我国要想更好的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就有必要了解通识教育的前身——自由教育, 在自由教育演变到通识教育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对象、课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把通识教育更好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人们将自由教育分为古典自由教育和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诠释,古有亚里士多德,现有施特劳斯。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就是不“鄙贱”不“鄙陋”,所谓的“鄙陋”就是指对于影响一个人身心自由的任何职业或工技,并使之降格而无法成为有善德人的行为。①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有一个经典概述,他说:“自由教育不是人作为匠人、技术人士或者专家的知识教育,而是与人的灵魂相关的教育,是人作为人的教养教育或者说德性教育。自由教育也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②现代自由教育论述的集大成者是纽曼,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堪称论述现代自由教育的经典之作。 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这一原则又是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纽曼看来“自由教育是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或具体地说是理论性知识,它在于进行“理智的培育”所谓理智的培育即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演绎等过程,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思想体系”。③同时对现代自由教育进行又一经典诠释的是《1828 年耶鲁报告》该报告中明确提出自由教育是为了传递智慧,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智方面的培训。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对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论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也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或者说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也意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人类活动的宽泛目标,即追求的是普遍的思想以及各学问领域的相互联系”。④因此在哈佛委员会看来通识教育是一种给予我们维持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广泛的思想基础、能培育民主社会最深厚的根基,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的情感联系并且帮助人类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以及培育公民。
通过对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从自由教育的本质含义即目的在于造就自由人这一层次上来讲,两者的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相同的,同时自由教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精英型人才。但比较而言,自由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在于对“个人”的培养,通识教育的侧重点则是更多、更全面、更融会贯通的“识”,前者更多地从人生观的角度培养人,后者更多地从知识论的角度培养人。
在古希腊等阶级社会中自由教育是专门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的,因此古典自由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古典自由教育针对的是“自由人”的教育,这里所谓的自由人主要是指有自己的行为自由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富因此此类人无需为生存去工作,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去思考和考虑何为美好的人生。 施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讲现代民主社会的自由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但由于每个公民在自然天赋的巨大差异,因此只有少数的一些人可以接受与他们天性相宜的自由教育。 施特劳斯说:“我们一定不能期望自由教育会成为普遍教育,它将总是一小部分人的义务和特权”。⑤布鲁姆也认为自由教育针对的是有很好天赋的少数学生,他说:“自由教育主要是面向最好的学院和大学里的优秀学生,他们是以最可能的优秀素质为前提的教育对象,他们是民主中的贵族。 ”施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大众文化与大众教育只能培育出丧失精神活力、 没有独特见解的平庸心灵,因此自由教育主义观点认为自由教育或者说美德教育只适合少数人,是针对禀赋异常的高贵的人的培养。对这一精英思想进行经典诠释和身体力行的莫过于具有独特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的耶鲁大学,其培养目标就是领导者和有思想的公民。从办学伊始,耶鲁就在探索培养那些具有领导者潜力,在各行各业可以作为领军人物的人。 其教育业绩也非常显赫例如美国有5 位总统毕业于耶鲁;耶鲁的校友层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因此有人将“美国学院之母”的桂冠赠送于耶鲁大学。同时担任美国企业领导的耶鲁人,数量也超过其他大学许多,例如可口可乐创始人,TIME 创始人、联邦快递创始人。
哈佛委员会认为共同的信念、文化传统、共同的教育、共同的目标是我们这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公民间基本一致的见解与公民个体的自由创造一样重要,共同的文化理念与多样化的专业知识一样重要。 因此,哈佛委员会广泛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每个人智力的一部分是由后期教育所决定的,因此,作为一个民主社会应该本着大众教育的原则对社会中的所有人而非少数特权阶层进行适当的通识教育。
通过以上对培养对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自由教育是针对于对贵族阶级的精英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是倾向于对普遍大众的全体教育,虽然两者都是对完整人的一种教育,但通识教育已明显的由“人”转向了“社会”
古希腊初期,自由教育的主要科目是音乐和体操,另外还有算术、几何、天文等。 他们学习音乐和体操的目的不是期望在这些学问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以促进这些知识的发展,而是把音乐和体操作为提高个人修养的工具。到了希腊后期,则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这时的教育偏重于知识的陶冶,因此在体操和音乐之外添加了许多关于知识的科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针对“自由人”的教育,因此自由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文学、哲学、修辞、数学、文法、音乐等。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也是偏重于对人理智的培育。 19 世纪70 年代,在哈佛大力推进选修课提倡通识教育进而对自由教育产生威胁时,耶鲁校长波特指出,学院的职责是培养最高的智力和成就, 许多学生还不成熟不能在学习上做出适合自己正确的选择,因而不应提倡学生自由选课,因此坚持把学习古典课程作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教育课程内容侧重于对古典知识的掌握与了解, 他们认为年轻人未来生活最好的奠基石就是旧时代的课程及知识。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和数学。 哈佛委员会在提出哈佛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时, 建议每个学生毕业时所修的16 门学年课程中有6 门属于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至少各修一门,并且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应当各有一种课程为所有学生所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⑥
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一惯的教育宗旨和思想。哈佛核心课程主要包括6 个领域内的若干课程。 这六个领域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⑦
(1)外国文化: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为其提供一种看待本土的文化。 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文学艺术及其它文化成就也在考虑之列。
(2)历史研究:该领域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研究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能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 其课程分为A、B 两类,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A 类:重点介绍现代世界中全球性或者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发展状况及其渊源。B 类:侧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细节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类事务复杂性的理解。
(3)文学艺术:该领域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习惯的理解能力。 分为A(文学)B(音乐和美术)C(文化背景)三类,所有学生必须在每类中各选修一类。
(4)科学:此类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和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看待人类自身和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领域的课程也分为A、B 两类。A 类:主要是通过定量方法处理和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B 类:这类课程涉及那些难于作定量处理的自然现象, 因此需要对其提供描述性的定性说明。
(5)道德:这类课程讨论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有关选择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重要问题,其目的在于寻找出作出道德和政治的理性选择的方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些课程努力拓宽学生关于高尚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义、义务、公民、和个人责任等观念。
(6)社会分析: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理解。
哈佛教授认为不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他们从大学教育中应得到的首先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指导专业知识如何去运用的知识,即能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的一般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以上对两种教育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别,自由教育侧重于对古典课程的传承与掌握,而通识教育则是“囊括百家”意在把每一种有用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使其达到博览群书。
通过对自由教育和哈佛通识教育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同与不同。两种教育思想都是落脚于对一个“公民”一个完整人的教育,都是对其思维理智的培养,但究其不同来看,首先,通识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更是对世界性学生的一种培养,以教育所有有求学知识的人为己任,它的目标是要为文明社会奠定更为广泛的思想基础。 其次与自由教育相比它更是一种由浅入深、纵横联系的学习,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所有学科之间形成一种串联的关系,例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个基本学科之中,所有的领域都是相互重叠和渗透的。 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见表1)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目的实施不同的教育,同时也根据两者相同之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表1 哈佛与耶鲁的对比
[1]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6-43.
[2]徐艳国.试论古典自由教育的含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15-19.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J].现代教育论坛,2008(2):56-62.
[4]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评书[J].比较教育研究,1998(2).
[6]王革.哈佛通识教育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11,6:1-6.
[7]周雁玲.隐匿的对话: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论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80-94.
[8][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M].肖涧,译.
[9]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15,24.
[10]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29,339,324,336.
[11]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广东: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12]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1.
[13]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9.
[14]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9-20.
[15]张旺.自由教育理念成就世界一流大学:浅析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6(5):47-51.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08.
②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
③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广东: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④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⑤[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A].肖润,译.
⑥⑦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评书[J].比较教育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