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更亮 邵丽霞
德清县武康镇城山村面积2.2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约1.54万亩,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林业相关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林业产业大村。近年来,在林业科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该村创新早园竹覆盖技术,林业产业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村共有早园竹5000亩,其中覆盖栽培达1000余亩,早园笋年产量达3530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超过了78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早园笋特色村。如今,早园笋产业已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在当地更是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支竹笋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村百姓。”
德清县推广早园竹覆盖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早园笋价格连年攀升,早园笋市场前景广阔,林农着实尝到了种植早园竹的甜头,广大林农种植早园竹的热情高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早园竹覆盖成本大幅度增加,每亩综合覆盖成本已达8000元左右。一些村民种植早园竹的热情有所降低,放弃种植早园竹的苗头日趋明显。
为破解这一难题,城山村“80后”村民周洪力经反复探索,根据该村特殊的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创新早园竹覆盖技术,摸索出了包括分层覆盖、覆盖物厚度适中、控制好竹园地表温湿度等的一整套科学覆盖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依托科技、精心管理、喜获丰收的道路。
周洪力通过走访原料市场,详细比对早园竹种植的每一项成本的价格,发现生产成本日渐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早园竹林地覆盖物价格的上涨,仅这一项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然而,早园竹林地覆盖是出笋的关键程序,去掉覆盖物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覆盖材料上,利用自家的几亩早园竹林地,尝试做起了覆盖栽培试验。
传统的早园竹覆盖技术是在早园竹林地表层施用农家肥加盖砻糠,给土壤增温保温,从而使早园竹提早出笋。周洪力根据从林业技术人员那里学来的知识,利用本村丰富的毛竹竹叶资源,改进了早园竹覆盖方法,创造出了下层竹叶加上层砻糠分层覆盖的方法。“刚研究出这种新的覆盖方法时,我先在自家早园竹林地里试验了一下。结果,那一年我家的早园笋大丰收,不仅产量提高了,还提早出笋。我自己粗略地算了下,用这种方法覆盖早园竹2亩,纯收入达到了2.3万元,每亩的覆盖成本却较以前降低了1500元。”周洪力看到自己的试验有了效果,心里格外高兴。附近的村民看到他这种覆盖方式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早园笋产量、提早出笋,也纷纷向他“取经”,开始收集自家毛竹林里废弃的竹叶,对自己的早园竹林地采用“竹叶+砻糠”分层覆盖的方法。
经县林业局专家的研究,发现这种早园竹覆盖方法如此有效与村里的土壤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城山村竹林地土层较薄,这种覆盖方式通过农家肥和竹叶发酵增温、砻糠保温的双重作用,把砻糠覆盖厚度从30厘米降低到15—20厘米,一方面充分利用本村资源降低了覆盖物和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竹叶发酵提升增温效果,使早园竹能够比采用传统的覆盖方法提早出笋。如此一来,早园竹覆盖由原来的“棉花被”换上了“蚕丝被”,大大提高了早园笋的经济效益。据了解,通过改进早园竹覆盖方法,城山村早园笋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1.2万元,每亩的覆盖成本由原来约8000元降低至现在约6000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城山村村民周洪力创新早园竹覆盖技术,推动了该村早园笋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办法就在群众中,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下一步,德清县林业部门将结合各村、镇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该项覆盖技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切实提高早园笋产区林农的收入,增加早园笋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