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友红 黄丽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江苏 常州213164)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因其操作、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能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且能携管出院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在患者携管过程中,常发生导管相关性压疮,压疮最多见于肝素帽压迫处。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破溃、感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维护时改进固定方法,有效地预防了导管相关性压疮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PICC维护门诊2012年1月~2013年8月550例次PICC维护患者,按就诊日期顺序,单日维护者为对照组,双日维护者为观察组。观察组350例次,对照组200例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及置管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4Fr单腔导管,维护用的透明贴膜选用10cm×12cm施乐辉透明敷贴,肝素帽均采用BD一次性肝素帽,胶带采用3M易撕低敏敷料胶带。指导患者携管期间穿着全棉、衣袖宽松的衣服。
1.2 方法 PICC穿刺处常规每7d维护一次,维护内容包括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和肝素帽、冲洗导管腔、封管。局部消毒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围予无张力覆盖无菌透明敷料(10cm×12cm),体外导管末端更换新肝素帽。对照组用普通固定法,即用第一根胶带双向反折成翼型沿贴膜下缘交叉固定导管,第二根胶带横贴于前一根胶带的“V”型开口处,
第三根胶带横向固定肝素帽于皮肤上;观察组固定方法同前,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根胶带是先将胶带中心部分横贴于肝素帽上,在肝素帽正下方将两侧胶带对向粘合约0.5cm后再向两侧粘贴于皮肤上,使肝素帽高于皮肤约0.5cm。
1.3 压疮分级[1]Ⅰ度:皮肤完整,出现红斑,减压后皮肤颜色不能很快恢复正常,还可出现受压局部皮肤发白、肿、热,出现硬结或硬块;Ⅱ度:表皮、甚至深及真皮的受压部位皮肤破损,溃疡比较浅表,临床表现为皮肤擦破、出现水疱;Ⅲ度:全层皮肤受损,包括皮下组织的损伤或坏死,可能延伸至下方筋膜,但不穿透;Ⅳ度:组织广泛受损,组织坏死或损害侵袭至骨骼、肌肉或肌腱组织,同时伴或不伴全层皮肤丧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校正χ2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表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例(%)
压疮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潮湿等而导致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2],其中,压力是压疮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它指受力面上所承受的垂直作用力。何华英等[3]认为,压疮的形成也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9.3kPa的压力持续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伤。此外,局部皮肤的潮湿也可增加压疮的发生。由于导管维护每周一次,肝素帽受胶带甚至衣袖的作用持续压迫皮肤,且被压迫处皮肤透气差,汗液不能及时干燥,加之肝素帽螺纹口侧缘较硬且轮廓分明,长期、反复的垂直作用于皮肤表面,增加了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另外,固定时胶带粘贴过紧也是形成压疮的原因之一。改良固定法可使肝素帽高于皮肤0.5cm,与普通固定法相比,肝素帽与皮肤之间有了空隙,使肝素帽有一定的活动度,有效避免了局部皮肤的持续受压,增加了肝素帽下方皮肤的透气性,从而减低了压疮发生的风险,对预防导管相关性压疮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观察组仅6例患者发生压疮,均发生在冬季,经分析系患者穿着的内衣和毛衫衣袖过紧,致使被胶布托起的肝素帽重又贴紧皮肤而持续压迫皮肤所致,经护士教育指导改穿袖口宽松的衣物,或为衣袖改装拉链(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开启)后,同一患者未再发生二次压疮。对照组的1例Ⅲ度压疮患者亦为穿着莱卡弹力紧身内衣使肝素帽侧缘嵌入皮肤而致,后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好转。这种固定方法简单易行,不增加护士的工作量,亦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效果显著。
[1]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成磊,胡雁.压疮的处置[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70-572.
[2]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21.
[3]何华英,杜峻,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