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昂
(密歇根大学文理学院,美国密歇根州)
中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后,与世界各国的文物保护交流日益增多,大量国际文物保护文献和资料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有些翻译不尽如人意。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文物方面术语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思维方法、语言模式、古今差异等复杂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术语背后相关概念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对某些专业术语而言,要找到一个贴切的对应词语,并且能够为业界广泛认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setting就是其中之一。
setting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常见的术语,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作为国际文物界的资深专家,有较深体会。他曾说,“英语‘setting’这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单词一直困扰着我。我总想找一个单一的中文词来贴切地、完整地对应它,却一直未找到一个答案”,“还是只好以‘环境’来对应”[1]。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的徐嵩龄先生长期涉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setting有着自己独到的分析和看法。他从setting、environment、surrounding三个同义词入手,依据《凯氏同义词和近义词辞典》从词法上对它们进行区分,并通过分析《威尼斯宪章》等有关文件的文本内容,建议将它们分别译作环景、环境、周边[2]。徐先生的主要观点建立在对同质物与非同质物的讨论基础上,认为surrounding只包含同质物,setting则同时包含同质物和非同质物,也就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同质物与非同质物中的“质”是很难界定的,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定义出不同的“质”;再者,《威尼斯宪章》和《巴拉宪章》所体现的setting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对setting的这种解读仍然不甚明晰,“环景”的提议尚未被业界广泛接受。所以,从英文语境去研究setting,分析其语源语义,与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做出区分,析理发掘其内在底蕴和含义,以解决中文语境下的翻译难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从setting的概念形成过程来探索,继而全面掌握其内涵的核心实质,为找出贴切相应的中文对照术语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文物保护文件中出现的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对其含义有一定认识的术语。environment,环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科技术语,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发展多年。事实上,文物保护界引入environment这一术语,应当源于实际操作中文物保护与环境科学间的学科交叉。surrounding是动词surround的动名词变形,surround则有多种词源,包括盎格鲁法语 surounder,中古法语soronder,以及后期拉丁语superundare,三者皆出于15世纪左右,且都含有淹没、泛滥之义。surround最早表示出封闭式环绕的语义是在17世纪初,加之其读音和round(圆)相近(这也影响了该词的拼法),这一语义也就延续至今。surrounding首先是该语义的形容词形式,后被简化为直接指代围绕物而出现名词用法。而其复数名词形式surroundings被用作环境之义,则是在1857年[3]。在文物保护相关国际文件中频繁出现的surroundings即取自此义项。由此可见,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s都是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而构成环境的语义。
setting与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s有较大不同,它的起源不是包围和环绕之义。从词源上来讲,早在14世纪,setting即作为set的动名词出现,表示安放、固定;在中古英语时期,setting含有地点、位置之义,也被用作“创造性的行为或事物”;1815年,setting指用于镶嵌珠宝或其他饰品或器物的底座;其后于1841年被证实用作“背景,历史,环境”。这里背景特指舞台戏剧所用到的布景。从其词义发展来看,set及setting通常多与人类的主观活动相关,且实质上均为对某物的地点、位置的确定,安放、镶嵌体现某物的实际位置,而布景可以理解为戏剧所发生的抽象时空位置。所以setting的环境之义应当是这些义项的发散和引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义项构建成了一个富于观赏性或实用价值的整体,这也就昭示了setting一词本身所暗含的目的性。也就是说,setting作为一个名词,它不单单表达其字面上静态的“环境”之义,更重要的是该“环境”与其上发生的或所承载的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即setting的存在是为其所负载的主体的完整性而服务,脱离了“主体”(珠宝,戏剧等),setting也就不再具有意义或价值。《牛津英语大辞典》对setting的解释为“the place or type of surroundings where something is positioned or where an event takes place”[4]。其中,“某物被定位于其上(something is positioned)”即中文语境中的“镶嵌”,而“事件发生(an event takes place)”同样强调了事件与环境的联系。那么,setting的延伸义“环境”,应当也包含“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含义。由此可以推论,作“环境”之义的setting,也是有所承载的,这和现代英语对setting的释义是相符合的。
西方文物保护学术界对于surroundings和setting的使用,似乎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1931年《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以下简称《雅典宪章》)的第三条①提到了 surroundings,这里是指临近古迹的周边环境。此处特别强调surroundings的重要性,是因为人们往往因surroundings不是古迹的一部分而任意处理,忽略视觉上surroundings和古迹的不可分割性,结果破坏了古迹的整体美观[5]。这就形成了两者间的间接连带关系,由此surroundings一词就不仅仅指代文物古迹周边的事物,已经开始考虑它对文物古迹的影响。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公约》)的第四条②,对文化财产的尊重,亦提到了surroundings。明确要求各缔约国不得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利用任何property(文化财产)周边的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紧邻环境)而使文化财产处于危险境地[6]。可见,早期《雅典宪章》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都是因为毗邻文物主体本身,所以不论从美观角度考虑,还是从规避武装冲突风险的角度考虑,surroundings都是不得不顾及的问题,这是由surroundings的空间位置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价值。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则给出了新的定义,该定义指出,无论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构建,具有文化或美学价值或构成了典型自然环境的景观,都应得到保护。这里的surroundings单纯指自然环境,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典型意义显然反映了人类的特殊认知,且由此赋予了该自然环境额外的价值[7]。
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以下简称《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在对“周边环境”的看法上与此前任何宪章或公约有着巨大的转变。《威尼斯宪章》第六条“The conservation of a monument implies preserving a setting which is not out of scale.Wherever the traditional setting exists,it must be kept.No new construction,demolition or modification which would alter the relations of mass and colour must be allowed.”[8]直接规定了古迹保护应包含其“周边背景环境”(setting)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雅典宪章》第七条“A monu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y to which it bears witness and from the setting in which it occurs.”强调古迹不能被分离出其产生环境。从实物角度来看,《威尼斯宪章》中所开始使用的setting,与《雅典宪章》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大体上应当同样是指向古迹周边的围绕物的。然而《威尼斯宪章》第七条强调了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了在一定情况下,围绕物本身具有一定价值或围绕物与主体相结合才能体现古迹的完整性。因此,《威尼斯宪章》用setting为这些围绕物及环境重新命名,提升了古迹周边背景环境的价值,加大了对其重视程度,而setting一定程度上覆盖并超越了《威尼斯宪章》以前的surroundings的概念。自《威尼斯宪章》始,setting这一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并频现于行业内各文献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对setting一词的使用。该宪章中“原则与目标”第二条第五项的英文原文表述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both natural and man-made”[9]。这 里 surrounding被用作形容词形式以修饰setting,指代城镇或城区周边背景环境,而未直接写作surroundings,可见setting比surroundings从词义上讲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关注价值。
尽管setting一词由于蕴含人类活动或人类认知方面的内涵,以及其与文物古迹主体有机契合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其学术内涵,但人们在使用上并不完全统一。《华盛顿宪章》所指出的“setting”包含“both natural and man-made”,即“自然或人工环境”,可以说是与《欧洲宪章》③一脉相承的。然而《华盛顿宪章》所特指的城镇与环境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是把城区(urban)与环境(setting)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比联系研究的,而城镇与城区(town or urban area)的周边背景环境(surrounding setting),通常为乡村地区(rural area)或自然景观(natural setting),这一观点似乎又与此前诸多文献中的陈述有所不同。尤其《威尼斯宪章》在定义第一条中出现过短语“the urban or rural setting”,暗含setting同时包括城区和乡村的意思,明显和《华盛顿宪章》的范围划定不同。诚然,这之间的区别可能与《华盛顿宪章》主要针对历史城镇和历史城区的保护有关。但以术语的角度而论,setting尚无一个明晰、准确、统一的定义,不同文献依据各自的需要在使用setting一词之时,setting实际指代的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别。唯一将setting列作单独词条赋予其定义的《巴拉宪章》中的解释为“setting means the area around a place,which may include the visual catchment”[10],中文译本为“环境是指‘某遗产地周围的区域,可包括视力所及的范围’”。然而,所谓visual catchment(视力所及),客观来讲,远至天际线,近至较近视野范围内任一可聚焦之物,都可称是视力所及范围,实在难以界定。而原文中的may(可能,可以)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定的表述。因此,《巴拉宪章》对setting的定义,是试图在空间上对setting划出范围,但仍然有些模糊。不过,setting所涵盖的富有文化内涵价值的环境之义,在行业内已不存分歧。
可以看出,在国际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英语语境下的setting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达成共识的是,setting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意味着文物古迹的周边背景环境对人类的意识活动或思想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客观上,文物古迹与周边背景环境总是发生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契合的整体。若在现有汉语词汇中找出某一词语作为setting的译词,是很难在语义上实现一一对应的。以“环景”而言,在现代汉语中“景”常作“景色、景致”或“情况、现象”讲④。因此“景”字本身更多强调观赏性和事态发展性,“环景”具有主体的意味,背景的含义是被弱化的。
笔者认为,汉语中常用的“背景”可以较大程度地反映setting的内涵。“背景”,通常涵盖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某一事物的存在所依存环境的全部信息。在分析研究某一事件时,通常以背景、经过、影响的逻辑顺序加以分析,而这三者显然又构成一有机的整体,那么作为前提基础的背景,显然包含了与setting类似的镶嵌底座的义项,与事件对象形成“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词语内涵。再者,对比setting和environment两者,它们实际上体现了英语语言逻辑中不同于汉语的词汇的人格与物格的区分。再次审视现代汉语语境中背景一词,其常被用于分析与人相关的事物,使得背景也具有了强烈的围绕着人的相关性,乃至人文色彩。那么用背景来反映setting的文化内涵价值,可谓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笔者倾向于暂以“背景环境”这一复合名词作为setting在文物领域内的中文译词,其中“背景”体现setting的内涵,“环境”反映setting所代表的客观实物。可以说,“背景环境”既能契合诸多宪章中对setting的表述,同时也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注释
①原文为“The Conference recommends that,in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the character and external aspect of the cities in which they are to be erected should be respected,especially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ancient monuments,where the surroundings should be given special consideration.”
②原文为“The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undertake to respect culture property situated within their own territory as well a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other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by refraining from any use of the property and 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 or of the appliances in use for its protection for purposes which are likely to expose it to destruction or damage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③原文为“The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ists not only of our most important monuments:it also includes the groups of lesser buildings in our old towns and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 their natural or manmade settings.”
④《辞海》1979年版,景:(1)日光;(2)景色,景致;(3)古代称罩衣;(4)情况,现象。
[1]郭旃.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环境因素及评判尺度[C]//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
[2]徐嵩龄.论文化遗产科学的“环景”(setting)概念——基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C]//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4-45
[3]Douglas Harper.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B/OL].[2014 -09 -08].http://www.etymonline.com.
[4]Oxford Dictionary ofEnglish[M].UK:OUP Oxford,2010.
[5]ICOMOS.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EB/OL].[2014 -09 -09].http://www.icomos.org.
[6]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with Regulations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vention[EB/OL].(1954-5-14)[2014 -09 -08].http://portal.unesco.org.
[7]UNESC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afeguarding of Beauty and Character of Landscapes and Sites[EB/OL].(1962-12-11)[2014-08-09].http://portal.unesco.org.
[8]ICOMOS.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The Venice Charter 1964)[EB/OL].[2014-09-15].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9]ICOMOS.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Urban Areas(Washington Charter 1987)[EB/OL].[2014 -09 -19]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10]The Australia ICOMOS.The Burra Charter[[EB/OL].[2014-09-09].http://australia.icomo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