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俊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第2期有一篇《cyber系列词中文名征集》,提出了cyber一词的中文术语问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科技发展很快,新名词不断涌现,译名就更为重要。译名失当,一旦确定下来,先入为主,给后面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cyber一词由当年控制论(cybernetics)引入。现在,cybernetics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已有习惯、稳定的含义和用法。当时维纳创建了这个新词,也是为了改变当年所有术语都各有偏重、不利于领域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发展用“控制”来对应cyber一词显然已不恰当。特别是cyber作为一个跨界术语,其系列词已在各领域出现,既有物理域的概念,也有精神域的描述,既有欧氏几何表达,也有拓扑学的解释。因此,用现有的术语“信息”“网络”“电磁”等这些已有确切含义的词汇已不能涵盖cyber的当下含义。况且cyber一词本身也处在发展当中,尚无稳定的解释。因此,我认为cyber一词以音译“赛博”为好,其相关术语cyberspace用“赛博空间”表达。这样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以及各业务领域的“各自解释”。用音译的方法引进新词已是一种惯例,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我国这样概念和科技事业较为后进的国家,音译有其特殊的优点。
“以史为鉴,可明兴替”,基于上图的历程,可以对未来做出预判:
1.从狭义的信息(物理层和传输层)向广义的信息(认知层和决策层)拓展;
2.从狭义的网络(互联网)向广义的网络(数据链网、传感器网、物联网、人际网等)拓展;
3.从人在回路中(反馈和控制)向回路在人中(以人为主对异构网络和异构信息的汇聚和融合)拓展。
是否可以对信息安全和可信的态势感知做这样的归纳:
1.对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病毒攻防,研发了对网络的物理层和传输层行为的态势感知,其态势感知图是对网络这两层的“快照”;
2.对于基于多种网络和手段的网络空间安全监控,需要增加对网络认知层和决策层的行为的态势感知,其态势感知图应是网络四层的综合“写照”;
3.对于广义信息、广义网络、虚拟空间、社会活动的安全监控,需要增强对以人为主的因果剖析,其态势感知图应是对cyberspace的“行为预测和对策建议”。
如果以上分析基本正确的话,则:
1.建议不把cyberspace译成网络空间,因为它的外延和内涵已超出了“网络空间”,如由于已经约定俗成、不宜改动,则在学术研究时,必须强调是加强了广义信息、广义网络和以人为主属性的“网络空间”;
2.建议在对外交流(尤其是军事活动,如军控谈判)中,不能把“网络空间”与“cyberspace”做等同对译,否则会“宽严皆误,遗留后患”;
3.cyber的要义是“控制”,维纳的《控制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都源于cyber一词。因此,把cyberspace译成“控域”是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的;如一时不易推广和认同,也可沿用20世纪把“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音译为“雷达”的方法,把“cyber”音译为“赛波”(隐喻其功能“赛”过电、磁、光“波”的物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