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二一”齐头并进
——衢江区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撰文/江永华
衢江区是浙西重要的生态屏障。自2001年撤县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就牢固确立“生态建区”战略,不断加大林业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投身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实现了“青山绿水两相依,生态经济共和谐”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2.9%,并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是衢江区最大的优势和财富,通过推行四项举措,广泛凝聚社会合力是衢江区建立和执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坚实基础。
健全组织强领导。衢江区先后建立和调整充实了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区绿化委员会、区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区森林消防指挥部、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区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等,及时研究、协调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浓厚氛围。
严格考评强责任。将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采伐限额、林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等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年度综合争先考核,分别签订责任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委托区林业局进行专项考核,考核后的优秀单位由区政府通报表彰。
完善政策强保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衢江”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推进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积极创造林业发展条件,规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整合资金强投入。通过“用好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打捆部门资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方式,建立起多元化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投入保障机制。2013年,区财政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5241万元用于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观念,衢江区全面构筑林木防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的“三防”体系,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不断夯实生态建设基础。
深化创建平安林区,林木防盗严守到底。将全区山区和半山区乡镇全部纳入“平安林区”创建范围,充分借助区、乡、村三级综治维稳工作平台“三民工程”网络,积极探索“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工作联勤、平安联创”的资源保护工作机制,把群防群治网络和情报信息网络渗透到林区和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强大的林区治安维稳网络体系。
不断拓宽消防渠道,森林防火常抓不懈。积极探索建立村级森林消防指挥室,将森林消防指挥机构、工作重心向行政村一级拓展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祀,远离火灾”倡议活动,由区纪委、监察局专门发文,严禁党员、干部明火祭祖,对违反规定的严加追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定期组织森林消防培训,开展扑火实战演练,切实提高扑火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2013年全区森林消防形势总体平稳,火灾发生率3.3次/10万公顷,受害率0.25‰,控制率7公顷/次,“三率”均在控制目标内。
全面推行工程治理,病虫防控紧抓不放。以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重点,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竹林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等项目。积极推进针对松木及其制品的“绿盾护林”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为100%,测报准确率为97.91%,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松材线虫病继续保持“零疫情”。
围绕“森林衢江”建设部署,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载体,衢江区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资源。
扎实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全面开展“五边三化”行动,精心组织义务植树和造林更新,推进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及河道绿化的完善提高和拓展延伸,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全区共完成造林更新5683亩,新建森林通道30公里、森林水岸2公里,建成“森林村庄”15个。改造提升林分质量,启动“珍贵树种进万村”行动,实施森林抚育提质工程,加快林相改造,进一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全区共栽植浙江楠、紫楠、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苗木8.2万株,完成林相改造5623亩、森林抚育近4.25万亩,建成重点公益林优质林分71.25万亩,占总面积的95.2%。大力推行公益林网格化管理,坚持区、乡、村、护林员四级联动管护机制,将全区公益林按照3000—5000亩的管护标准划分基本管护网格,区、乡配备公益林监管员,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护林员,区、乡、村、护林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全区共建立公益林管护网格187个,配备专职护林员187名、公益林监管员45名,实现公益林管护网格全覆盖、无缝隙。分别建成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护林员GPS数字化考勤系统,对公益林资源全面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
有序开展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湿地重点保护工程,黄坛口水库库尾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蕉坑伯乐树极小种群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保护小区262公顷。组织编制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详细规划,区财政投入500多万元资金,在湖南镇白坞口村征收集体土地105亩,并将原湖南镇政府办公场所土地等资产通过行政划拨给湿地公园管理处使用。同时,组织实施园区道路建设,准备建立湿地植物园、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建设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湿地保护培训中心。健全完善湿地保护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明确九龙湖湖面保洁主体,制定湖面保洁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湖面巡护管理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污染或危害湿地水源的行为,建立九龙湖长效保洁机制,确保市区饮用水源安全。
衢江区依托区内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抓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机遇,全面部署开展“林业富民”行动,一方面通过建设高效示范基地和应用科学适用的技术来巩固提升林业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扶持新兴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富民路径。
巩固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应用”一竹三笋”和配方施肥、挖沟引鞭、蓄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竹区道路建设,改善竹区运输条件,新建“一竹三笋”高效示范基地26个,面积3.2万亩,建成林区道路62公里。大力开展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共培育竹笋覆盖“百亩百万”行动示范户124户,覆盖竹林面积420亩。仅竹笋一项,竹农实现增收327万元。组织实施油茶产业提升项目、高效油茶示范园区特别扶持项目,完成2012年中央立项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油茶良种推广2800亩、技术推广600亩,特别扶持高效油茶示范园区1331亩,全区油茶面积达到7.2万亩。同时,加快推进林产品加工转型升级,通过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林业产业高级顾问,积极为企业与高层次人才牵线搭桥,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研发等前沿服务。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浙江笋竹产品齐鲁行”、第六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现场成交额10余万元,签订销售意向1000余万元。
培育扶持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香榧示范基地540亩、食用型玫瑰种植基地700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1万亩,全区共建立花卉苗木、珍贵树种、林下经济示范点20个。深入开发森林旅游业,把现代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开发“林业观光型”、“科普教育型”、“农事体验型”和“农家度假型”休闲观光林业。先后开发了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村、板固兰花村、仙人谷(茶坪)农家乐、湘思亲水园、杜家田农家乐和东坪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村。同时大力挖掘竹炭文化、玫瑰文化、湿地文化,进一步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和精品。2012年,衢江区被评为“浙江省森林旅游先进单位”。
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功在当代、泽被子孙,衢江区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的力度建设生态林业,以更实的举措发展民生林业,加快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林业强”的目标,再创衢江绿色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