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如何让评价的激励作用凸出来,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让评价更具长效性
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大多是用口头语言表达的。“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施以欣赏性、赞美性或激励性的口头评价,会使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愉悦情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但是口头评价也有一个缺点——语言一说即过,持续效果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爱心激励卡”,对表扬、激励、赞赏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以即时性的口头评价以外,课后我会把评语写在“爱心激励卡”上,送给学生。如,当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一节课回答了两次问题,我就在“爱心激励卡”上写道: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是一种勇气,老师为你加油!当一个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成功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在“爱心激励卡”上写道:老师喜欢你眉头紧缩的思考状态,会想问题能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
“爱心激励卡”,将口头评价变成书面评价,使教师的评价语言化为文字被长期记载下来,因此就能发挥长远的激励作用。以下是两位家长对“爱心激励卡”反馈的信息:
家长甲:“孩子一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拿出卡‘爱心激励卡让我们读。”
家长乙:“一天,我儿子早上刚起床就东翻西找。我问他找什么,他也不说话,只顾低头找,不久他惊喜地跳了起来,喊着‘终于找到了!我一看,是‘爱心激励卡。”
从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孩子们特别喜欢、珍视“爱心激励卡”,他们希望从文字中经常性地回味教师的欣赏与鼓励,保持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持续动力。
二、让评价更具人情味
当前,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普遍采用等级制。等级制的评价方式由于模糊了学生学业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降低了学生由分数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学业评价的反馈与形成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使用等级制时感觉它缺少一点“人情味”。如何让等级评价更好地激励层次不同的学生呢?我根据学生喜欢用表情图来表达自己心情的特点,以表情图辅助等级评价。例如,一次考试后,我悄悄地将班里唯一的一个“D”换成了悲伤、遗憾的表情图。如我所料,那个经常不及格的小男孩不再如往常,扫一眼那个可恶的“D”就将试卷塞进书包,而是先愣了一下,然后看向我,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好像明白了我的用意,回了我一个开心的微笑,然后低头主动改起了错误。而有个进步很大的小女孩,我在她的等级“B”旁边加了个开心的小笑脸,等试卷讲评完收回来时,我发现我的小笑脸旁边又多了个小笑脸,还有一行娟秀的小字,“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
利用表情图辅助等级评价,既契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传递了教师的心情和期望,使评价更具人情味,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与他们是同乐同忧,这样的评价方式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后来,我又用上了学生喜欢的小印章、小贴画……,使评价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效果。
三、让评价更具个性化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的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句“你很勇敢”用于性格怯懦的学生与用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只有用个性化的评价,才能更好地适合、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教学“9+3”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算法。此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当面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时,如何评价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生1:9+3=12,幼儿园的老师早就教过了。
师:嗯,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今天再次学了以后,你一定会算得更快更正确。
生2: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9根,再摆3根,数一数一共有12根。
师:你能借用小棒来计算,也很了不起。但是以后我们学的数字大了,这种方法很费时,今天老师想教你一种很简单的计算方法,你想学吗?(学生使劲点头)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断中,我针对两个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的较大差异,实施了个性化的评价。对于生1,首先肯定了他的基础“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然后激励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算得更快更正确”。对于生2这样一个还只能用最基本的方法计算的学生,我仍然先肯定了他的做法“你能借用小棒来计算,也很了不起”,而后希望他学会“一种很简单的计算方法”。这样评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同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对课堂上天真活泼的孩子,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赏识每一位孩子的可爱之处吧,让评价激活孩子的心灵,激励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