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调查了解我市名师成长发展的现状和基本情况;探寻名师成长的机制,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名师成长的规律;探索名师又好又快成长的有效途径;提出对名师培养的思考;通过对名师效应的分析和名师成长的研究,尤其是名师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发挥名师的激励、辐射、榜样作用,增强名师自我成长的愿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名师效应的研究。
2.我市名师成长的现状和基本情况的研究。
3.名师成长机制的研究。
4.名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研究。
5.探索行之有效的名师培养策略。
三、研究对象
阜新市中小学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名室工作室成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学习相关的文献,查阅国内名师成长的案例;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获取相关的理论。借鉴已有及新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2.调查研究法:根据《调查方案》对阜新市名师进行调查;用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名师的想法和做法,探寻名师成长的规律和名师成长机制,进行名师培养的有益探索,及时掌握名师现有的专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心态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对他们的促进作用。3.个案研究法:对名师成长历程和专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4.行动研究法:定期组织研讨会、辨论会、教学论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优质课、观摩课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名师效应,实现名师的辐射、引领、榜样、示范作用,为培养更多的名师作贡献。5.网络研究法:通过QQ群发布网络信息,全体成员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历时两年(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主要活动: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研究组,确定主要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和课题论证,准备收集与本课题有关课题研究材料,向有关部门申报立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建立课题研究QQ群,召开开题动员会,组织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主要活动: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实施课题计划、课题中期评估,完善研究思路,适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教研和专题研讨会,召开阶段总结会,对研究的内容、方式和重点进行调整、修正;对照研究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重点的深化研究。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主要活动是:①搜集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对研究所得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②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③向有关部门申请鉴定;完成实验方案。
六、课题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负责人赵哲,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工作,组织开展相关理论学习。马秀红、王红丽、何宏倩、李敬梅负责制定《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王文琴、纪阳负责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工作。张兵、王洪旭、米娜、滕红霞负责教师研究体会、阶段小结、会议记录。朱丽华、费红伟、负责个案案例研究、撰写抽查报告。张会艳、李凤玲、张雨霞负责教学实践研究。
何宏倩、王红丽负责图片、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参加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参加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多项省级、市级课题研究,还有三人参加了国家级课题研究。均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其中一位是特级教师、国家模范教师,一位省级模范教师,四位省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六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0位具有高级专业职务,其余也都是名师工作室成员,全体成员对研究目标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对所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意义有清楚的认识。
成员的来源包括阜新市实验中学、市高中、县高中、县二高、彰武高中等共计十所学校,这些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各所学校都具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们课题组还聘请了阜新市的教育教学专家担任顾问,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十所学校都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承担“十五”“十一五”的省、市级的课题研究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经验,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成效显著。
课题负责人所在的学校阜蒙县第二高中的领导坚持科研兴校,特别舍得在经费、人员、设备和时间上高投入,尤其是历史名师工作室每年有学校及上级拨付的一万元经费。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与展现形式
1.完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并结集汇编。2.完成一定的教育随笔并汇编成册。3.完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总报告及结题报告等系列材料。 4.出版一本关于名师成长的专著。初步定名为《我要做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