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俊
第二章风景这边独好
南山北山
乐都,这块天造地就的热土,从地理地形上看可以分成三大板块,从东到西,从老鸦峡到大峡的湟水两岸,是一条川区,也就是川水地区。在湟水流域的这块川水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古淳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辉,阡陌交通与现代路网自成一体,这便是乐都地理地形的第一板块。两边的广袤地区是山区,南边的人们习惯地叫南山,广义地称为南山地区,这是第二板块;北边的自然是叫北山,也就是北山地区,这是第三板块。
南山、北山就是第二、第三板块的简称及核心。
乐都因有第一板块的川水地区而富饶美丽,也因有第二、第三板块的南山、北山而出名。过去,南山、北山因偏远而落后,因平瘠而困苦,然而偏远贫瘠的南山、北山衬托着那条肥美丰腴的川水大地,补充着川水人家的殷实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还有更为不可或缺的,就是乐都更因有南山、北山而自然独特、风景奇异、文化多元、历史久远、资源丰富,五谷充足。
南山,古称雪山,当地叫照碑山,是乐都县辖境内最高山脉,自西向东,横跨南境,其第一高峰为花抱山,海拔4484米。《西宁府新志》卷5的“碾伯”条下有这样的记载:“南山在县城南六十里与宁邑相连,延长数百里,各番族耕牧其间,冬夏积雪不消,耸出万仞之上,俨若银屏,又谓之雪山,俗称‘南山积雪,为乐都十二景之一也。”
雪山风景独一无二,南山积雪巧夺天工。每当夏天前往南山欣赏“南山积雪”,真是风景独异,一脉高山,截成两节,分属两个世界:雪线下一碧万里,草木葱葱,牛羊遍地;雪线上银装素裹,千里冰雪,万山耸出。当登临绝顶,宛如身在天宫,头顶青云飘渺,脚下冰层晶莹,侧目远眺,群山翠峰,沟壑纵横,三川烟云,乐都大地尽收眼底。
站在远方的北山观看南山积雪,更富有一番情趣,碧蓝的天空与郁郁葱葱的南山相连,茫茫苍苍,一条洁白的飘带挥舞在南山之巅,从西向东,像一片祥云飞向蓝天。
清朝乾隆年间,著称“甘肃三吴”之一的青海乐都诗人吴栻曾写诗描绘“南山积雪”:
皎洁凌空似玉山,
深秋常见羽人还。
高低合处凰千叠,
远近看来月一湾。
影射长天速素鹤,
光浮远水失群鹇。
堪将此地千雪峰,
置向巴陵伯仲间。
登临南山绝顶,使人感受到万山林立、百花斗艳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更令人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与高大,同样会产生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满足与激动。原来宽广博大的第二板块有着如此的风景,放眼南山脚下,这里的药草林区满山松柏,碧翠如滴;这里的杨宗山间翠绿一片,花满大地;这里的漫山遍地农田相间,麦浪滚滚。自然风景与人造景观融入一体,相互映衬,合二为一。中坝水库似一面镜子,映照着红山绿水的南山大地,异彩纷呈;大石滩水库像茫茫湖海,使南山板块山水相间,天海合一;盛家峡水库似远方天上的星星,点缀着南山这片古老而又有朝气的沃土大地。与此,不同层次的山间居住着点点人家,人居小巷与这里的一切互为交融,袅袅炊烟与蓝天白云连为一体,更使南山大地富有生命气息,自然景致与人文现象交相辉映,惟妙惟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这简直是一幅绝美的南山画图,这些景观为南山地区增添秀景美色的同时,那涓涓溪流,汇聚成涛涛河水,流向南山之外,进入河湟大地,滋润着乐都沃土,养育着河湟人民。
南山不仅有美景奇观,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育养着山里山外的人们。这里的雪山与泉水是大地母亲的血液,也是南山人生存的第一营养要素;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冬虫夏草、雪莲花、党参、羌活、贝母等名贵中药材;南山还盛产黄金,祖祖辈辈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以挖金度日;这里有养育人们的五谷杂粮,夏天油菜花飘香,麦浪滚滚,南山人因此而满足,乐都人因此而富有。
南山美景还像一道屏风,隔断从东南而来的寒风冷霜,保护着河湟谷地的生态气温,使河湟大地春色满园,乐都人民脸白肤亮。
南山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南山人尽善尽美的家园,是乐都人吸取营养的土壤。
北山,这个第三板块又是乐都大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与之南山,它不高耸,但它平缓;它不久远,但却流长;它不大美,但却实在,它平缓的山间土壤是人们生活的福地。
进入南山,是从一条条沟而入;走向北山,是从一条条岭翻越。
一旦实现这种翻越,北山是那么广阔、那么坦荡、那么壮美。
从乐都第二板块的南山之巅遥望第三板块的北山,一座座崎岖不平的山峰之后是一块块平缓之地,这就是北山地区。远远望去,只是一条平线,然而这条山后平线下的大地广阔无垠,大地肥美,层层梯田铺展在平线上下,户户人家居住在弯弯山道,互相依托,平缓中有陡峭,幽静中有喧腾,草木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生长,公鸡在这里肆无忌惮地叫嚣,一切生命在这里互相包容地存在着、奋斗者、并成功着。
北山地区从西向东,延绵几十公里,田间遍地,土质肥厚,这里虽不像南山一样永恒地生长出源源不断的虫草、产出遍地开花的黄金,但这里每一个年头人们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务劳着这些肥实的大地;每一年末,这里的土地上又生产出丰厚的粮食、洋芋,同样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源源不断,源远流长。而且这里的洋芋、青油看似普通,但与南山的虫草、黄金对人们来说同等重要,毫不逊色。
北山的历史流长久远,文化多元,历史上曾辉煌与声名远扬过,著名的冰沟城遗址就在下北山芦花乡的城背后村。据《乐都县志》记载,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冰沟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辅道所经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设驿站、筑土城,明清两代都曾驻兵防守,设驿运所。明兵备副使范瑟,世宗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在城东南7公里处修建定西关,是内地进入青海的门户。冰沟城在民国十二年前是繁华的小镇,有商业店铺、旅店、社学、寺庙。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以后,因甘青官道改行老鸦峡而废。
这里还有众多的寺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寺庙文化,北山地区有鹿角哇寺、芦花寺、红卡寺、马营寺、羊官寺、昆仑寺、九寺掌、老爷山等寺院和道观,流长历史与多元文化使北山地区存在着另一种风景。
裸露的北山地区始终存在着一种原始的朴质与豪放,给人们以坦荡与无私,它的风景在心内,在于实在,它平缓的山道、丰腴的土地,以及由此生产出的洋芋、油菜源源不断地送向山外,流入城镇,养育山外的人们,成为人们生命的来源,这种风景更为诱人。
北山是一首歌、是一本书,是北山人的需要、是河湟人的寄托。
湟水河之南称为南山,湟水河之北谓之北山,川水地区之南是南山地区,川水地区之北是北山地区。这三大板块构成乐都自然简单风貌。
南山高耸挺拔,北山平缓舒展;南山有一种高大的霸气与野性,北山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与脊梁;南山河中有金,北山土里藏银;南山人文荟萃,北山文化多元;南山的黄金虫草,富甲着一方土地,北山的洋芋油菜,抚养着百姓人家;南山像中国的长城,护守着河湟谷地,北山似一位母亲,养育着她的儿女。
这种风景鬼斧神工,这种默契完美无缺。
湟水河印象
站在乐都自然地理第二板块或第三板块的高处,瞭望湟水谷地的第一板块,湟水河弯弯曲曲,九曲回肠,穿过峡谷丛崖,从夕阳落下的西部奔腾而来,滚滚河水,一泻东下,千里欢歌,汇入黄河,直入大海。
湟水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位于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仓呼图山,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在甘肃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千米。两岸山峦重叠,峡谷与盆地相同分布。巴燕峡、湟源峡、小峡、大峡、老鸦峡和湟源、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与龙羊峡以下的黄河谷地合称为河湟谷地,这里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是青海开发较早的地区。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河湟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河湟地区的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西汉赵充国屯田以来,引湟灌溉,直到宋代何灌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时,汉唐故渠仍然可考。湟水滋润着河谷大地,孕育和发展湟水流域的农业文明。清代初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描绘湟水流域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优美的环境使他发出了“何妨湟水作桐乡”的感慨,产生了生于斯、老于斯的愿望。
在湟水河的哺育下,河谷地带至少在明以前是到处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简以松篁(指灌木地),宛如荆楚(江南地区)。羌人筑屋而居,激流而碨(水磨)”。在那茂密的丛林中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连麋鹿等大型草食动物也优游于其间。
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获得延续和繁衍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这条河流又似一条银白的哈达飘洒在千里湟水谷地。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诗《湟流春涨》赞道:
湟流一带绕长川,
河上垂杨拂翠烟。
把钓人来春涨满,
溶溶分润几多田?
漫步湟水两岸,纵目四望,只见长虹卧波,岸柳倒影,公路如砥,高楼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纵横,夜间千里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
湟水河横贯乐都全境,从高店湾子到老鸦峡,浩浩荡荡,弯弯曲曲,漂流而过,奔腾不息。有时激流而下,有时开阔浩荡,有时穿村镇而过,有时迎麦田而舞,远看是一条明净的玉带,近看如巨龙奔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与乐都湟水谷地融为一体,把两山地区、川水地区这种乐都自然的三大板块构造得山水相连,动静相结,天连地合,尽善尽美。一条河活起了一方土地,一条河舞起了一种生命。
湟水河是一条风景。春日里,大地复苏,万物萌发,湟水河带着母亲般的胸怀迎春而来,水面清澈、恬静,晶莹碧透,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岸边是花木、杨柳,在她的轻抚中,揉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岸边的田野禾苗,在它的轻灌下,破土而生,焕发出生命的力量。这是湟水河的奉献之美。夏天里,湟水河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同时它以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于是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在河湟大地,在南山与北山的臂弯里舞龙舞狮,展现着一种动感,体现着一种壮美。秋天里,河水渐降,碧水蓝天,微波荡漾,奔流不息,两岸色彩斑斓,瓜果飘香,湟水河呈现着一种成熟的大美。冬天,大地变冷,三九寒天,天冷地冻,茫茫湟水河河面结冰,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明亮的光芒,产生着无数光影,而冰面下,河流依然在流淌,潺潺河水,连绵不断,这时的湟水河又体现着生命永恒的流动风景。
湟水河是一种见证。悠悠几千年的湟水流域发生过无数的刀光剑影、社会变革,失去的是时光河,而湟水河滔滔不竭,天长地久,每一次的征战搏斗、每一次的风云变数,湟水河都历历在目、一清二楚,然而它均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以包容的胸怀去接纳,以向上的姿态去见证。历史终究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从落后到发展的进步,从柳湾先人的刀耕火种到乐都后人的机械耕作,从瞿昙寺悠扬钟声到碾伯街车水马龙,千古流长的湟水河就眼明心亮地见证着这一切,“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种见证就是乐都人生活的见证,是河湟历史的见证,同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局部见证。
湟水河是一种记忆。涛涛不绝的湟水河上写满了乐都故事。旧时,湟水谷地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桀骜不驯的湟水河无情地隔断了湟水两岸的人们,他们就在这种隔绝与封闭中无奈地生存。历史在一天一天地推进,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在一天一天地增强。有一天,湟水人驾驭着羊皮筏,行进在奔腾不息的湟水河上。终于,横冲直撞、无法无天的湟水被乐都人所制服、为乐都人所利用,开始为乐都人造福。乐都的皮毛、烟叶、土产等在羊皮筏上随着涛涛湟水一泻千里运到东南沿海,然后再换来布匹、火柴及其他日用品,提供了无比的便利与生活的改变。同时,河南、河北的人们乘坐皮筏,你来我往,联姻结亲,相互融入。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围绕湟水河的改变日益加快,县城地段的湟水大桥飞架南北,这更加速了南北交融。随后,县城不断拓大,特别是到今天城西大桥、城东大桥、水磨营大桥、河湾大桥,以及上下的鲁班亭大桥、高庙679大桥、大峡桥、河滩寨大桥密布在湟水河之上,揭开了湟水谷地的新篇章,乐都地区走进了新的时代。“漠漠皆良田”的湟水流域景象早已远去,并被“处处显高楼”的现代景观取而代之。湟水人一代一代在逝去,唯有湟水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在激流勇进的欢歌中记下了这一切,让逝去者欣慰,让后来者感慨!
湟水河是母亲河。它以无私的胸怀养育着湟水人民,养育着飞鸟游鱼;它以博大的胸襟包容着天地万物,接纳着四面八方。飞鸟在上面荡游,树木在旁边欢笑。它从远方的雪山圣地带来纯洁无瑕的金波玉液,滋润着湟水两岸,造福着乐都百姓;它同时也吸收着乐都南北沟岔流出的涓涓泉水,涌入自己的怀抱,奔流到黄河,滋养天南地北。
湟水河在四季的欢歌里挥洒着雪白的浪花,不因骤涨而无拘无束,也不因寒冷而凋零,为湟水河岸的人民展现着风景,也为湟水河岸的人们富饶着生活。这里从老鸦峡到大峡,蔬菜种植的白色长廊与湟水河流相映相随,辣椒、大蒜、洋芋等已成为湟水品牌,也成为乐都的代名词。
湟水河经过老鸦峡时,激流中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礁石,石上有一小亭,名曰鲁班亭,千百年来被称为中流砥柱,是乐都的八景之一,湟水河在这里完美地为乐都结尾,尔后在老鸦峡谷奔腾而下,流向黄河,迈入大海。
印象湟水河,就是印象乐都史。
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
药草天境
乐都第二板块风景名胜“南山积雪”的脚下,瞿昙古刹的上游,有一块风景迷人的地方———药草台。这里,高山深涧,溪流潺潺,茫茫森林与大野田园相间,古朴寺院与农家院落相映,山上灌木丛生,山中油菜花飘香,蓝天、白云、小桥、流水、花香、鸟鸣,真是人间仙境。
药草天境因山而美。药草台在南大山西边的怀抱里,这里三面环山,远处是横贯南境的南山积雪。药草台地区有一山,就是马阴山。马阴山巍峨峻拔,奇峰突起,它既是孤峰兀立,静静地护卫着药草天境,又是千山一碧,与南山的其他山峰联为一体,互为映衬,浑然一体。巍峨的山峰上,峭壁生辉,云雾缭绕,巨崖直立,怪石嶙峋。白天,山峰周围灌木从生,杂草繁茂,百花争艳,万鸟齐鸣,真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土;夜间,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凝眸不语。这里由于海拔较高,天气变化多端,有时好端端的艳阳天,转眼间深灰色的云团包裹住山头,顿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风生水起,大雨茫茫,水急浪高。一阵工夫,又烟消云散,山林披上了滴翠的彩衣,太阳回射,一派雨过天晴、艳阳高照的风光。这时的马阴山又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地守望着这块秀美的天地,保护着药草仙境。
马阴山脚下是茫茫林海,药草台也因这林海而大美。这里的药草台林场,有东沟、西沟之分,几面大山大坡松涛阵阵,绿波翻涌,深山密林,层林尽染,在南山积雪的反衬下熠熠生辉,婀娜多姿,放眼远眺,绿海天边,每一棵树就是一朵绿色的浪花,无数的浪花组合成无边无际的林海。由于有几道山、几道弯,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背阳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森林像一团团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俨然守护着一方土地。森林之间是漫山遍野花香草绿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苍白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夜晚的林区更为诱人,月亮从东边的山头上缓缓而升,放射出灿烂银光,照得林区与田野分外明显,白和黑愈加鲜明,远处的皑皑积雪与近处的墨枝绿叶相视无语,只有某处农户人家偶尔发出的狗的叫声,打破这种静谧与沉寂,体现着药草台独有的生命和安然的生活。这些便协调一致地构成一幅夜的山野图画,白与黑、动与静那么协调,而又那么自然,使药草台更增添了几分幽境与神秘。
与这里群山起伏、林海茫茫同生共荣大放光彩的是水。药草泉水是这里一切生命的本源,也是药草天境的依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山、一林、一水构成了药草天境的完美结合。在那重山叠嶂、嶙峋起伏、漫山松柏、碧翠如滴的地方,一股清清的溪水,从东山沟深处的垭巴沟岔里,弹着叮咚叮咚的琵琶向西奔来,溪流潺潺,无惊无恐,顺其自然地渗透着药草台的每一片土地,有滋有味地滋润着马阴山的每一个生灵。药草泉水冬夏不枯,涓涓细流,日夜潺潺,一年四季唱着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而切切地奔走,留下了欢歌笑语,育养了花草树木,使这块土地草长莺飞、百鸟争鸣,使药草天境产生了几许动感、几分妩媚、几分成熟之美。
药草台还有一寺、一家,这是药草天境的生命守望,也是药草风景的人文交汇。一寺,就是药草台寺。《西宁府志》曰:“药台在城南五十里,瞿昙寺下院也,依山临流,多产药草,因为寺名云。”寺院建有经堂、弥勒殿、三世殿、山门、菩提佛塔等,蔚为壮观,古朴典雅。坐落在西边的山坡里,引领着这里的风景。寺周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寺后四季雪色,俨若银屏。南山积雪、药草清泉,与之相伴,清泉溪水,田园牧场,古刹村落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僧众修身养性、信徒朝拜的圣地,亦是民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一家,就是农户人家。伴随着山峰、林区、寺院、溪水,牧户农家傍水而居,依水而生,隐隐约约,或隐或现,恰到好处地坐落在药草天境的空间里。袅袅炊烟,声声鸡叫,幽静中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这里许多古老的房屋,泥砌的土墙,木做的梁,红色的瓦,还有那大门上的春联手迹,体现出一种千百年形成的人文环境。近处的人家,背靠田野,门前小溪静静而过,真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那些在半山腰的人家,星星点点,又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写照。药草人家与山相伴,与水相随,与寺相邻,与树相连,那么纯朴、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迷人、那么令人神往。
配衬这些山、水、林、寺、家美景的是药草油菜花海。夏天的药草台,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在南山积雪和药草泉水的衬托下,油菜花沿东山、西山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五彩缤纷,令人感叹,像一幅巨型画卷。遍地的油菜花海里点缀着少许的麦田、洋芋地,层次斑斓,恰到好处地相互交融。那一株株花,充满了万种风情,嫩绿的枝干,金黄的四朵花瓣,娇艳欲滴地站在南山板块的绿洲深处,傲视天下名草名花,独领了一种药草天境的夏季时尚,令蝴蝶们身不由己地翩翩起舞,令蜜蜂们身临其境地低吟浅唱。你不需要灵敏的嗅觉,就能在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嗅到油菜花清醇的芳香,都说桂花十里香,这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所蕴藏的香气何止十里,她整整延伸着环南山脚下,香气熏透了湟水谷地。
药草天境里,山、林、水、寺、家,是最好的组合。
南山积雪下,十里油菜花香是最佳的味道和最美的色彩。
这一山、一林、一水、一寺、一家、一花,成就了药草天境的大美。
冰沟奇峰
在祁连山地达坂山脉的下游,在乐都自然地理第三板块的东麓,在乐都的下北山,在甘青两省交界,五县六乡交汇,连接两省五县六乡十村的奇峰山,与“南山积雪”遥相对应的有一大风景名胜景观———“冰沟奇峰”。它是乐都境内除了苍家峡、药草台之外的又一处饱览原始森林胜景,同时具有奇险特色的绝佳去处!当地人又称这一带为九寺掌。
冰沟奇峰俗称九寺掌,坐落在县城东北角芦花乡境内,是青海省历史上有名的自然景观,也是青海历史上“冰沟古道”的著名景观,名列青海十二景之一。在青海的古籍中,曾有“鸟道一试,山险有泉,冬夏不涸,常凝为冰”的记载。《西宁府新志》又载:“奇峰山,在县东北冰沟驿。北脉与凉州棋、桌二山相连。上有林泉怪石,最为碾邑胜地,即冰沟奇峰,俗称十二景之一也。”
冰沟奇峰离县城50多公里,海拔近3000米,奇峰坐北朝南,奇峰异叠,雄浑险峻。这里群山环抱,群峰叠嶂,山势险陡,怪石嶙峋。周围松柏苍翠,桦柳葱郁。灌木茂密,花草丛生,泉水汩汩,溪流潺潺,处处是一派“清清明明秀秀”之景象,是乐都一处山清水秀、消夏避暑之宝地。前清号称“甘肃三吴”之一的著名碾伯诗人吴栻等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吴栻写下了千古绝唱:
东来遥望接千峰,
翠嶂青峦历几重。
峭势凌霄飞似鹤,
岩光耸目宛如龙。
峡中何处题图画,
天半谁人插剑峰。
若许丹梯展紫气,
定西门外敢辞从。
从远在几十里外的马厂乡朝北远远看去,整个奇峰山群峰相连,茫茫苍苍。奇峰山中心地带的最高处似横躺着一尊枕东朝西,仰望苍天,上接浩淼天宇,下连广袤大地,栉风沐雨,迎晨送晚,酣卧在天地间的巨大睡佛。这增添了冰沟奇峰的几分神秘,提升了寺掌风景的无限精彩。对于风景,远有远的理解,近有近的奇险,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冰沟奇峰,不论从什么角度,只有风景。
登临峰顶,映人眼帘的是一块几十亩大的平地,宛如一个巨大的手掌,五指分明,中间微凹,上面布满了茂密的灌木,兔儿条、猫儿刺、红柳、冬青、香柴,应有尽有;刺梅花、马莲花、山丹花、马兰花,千姿百态。点缀着山顶如人间仙境。山泉汩汩,北流南下。极目四望,奇峰高峻,势如凌云,众多小峰陪伴左右,一峰是一个景观,一山是一种姿态,山山峰峰布点在浩大的奇峰山间,体现着无数的景观,表达着无尽的姿态。茫茫林海一望无际,甘青两省尽收眼底。此时此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站在山的身边,永远也看不到山”的大彻大悟。站在高峰,远方的“南山积雪”或隐或现,遥相对应,飘逸在天边;近处的大通河汹涌澎湃,浊浪滚滚,像一条摇滚飞腾的金龙,飞舞在冰沟奇峰的身边;奇峰古树身后,是万丈峭壁,悬崖凌空,下面万里松涛,苍苍茫茫,一股股浓云迷雾从林海中、在山坳里奔涌出来,汇聚起来,然后上升,上升,人仿佛站在了云端里,那云海将你抬起来,让人飘飘欲坠。
冰沟奇峰,因峰奇山险而著称,因挺拔凌空而奇伟,更因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依托,奇峰山西边是乐都下北山林场,绿荫重重,树木参天;北边是层层山峦,似万马奔腾,蹄下生风,扬起了一阵阵的尘烟;东边是甘肃连城大通河谷地,山川相连,郁郁青青,河水涛涛,一泻千里;南边甘青农户人家,家家相近,户户相连,周围是油菜花海,遍山黄花,万里飘香,成为寺掌风景的幕后英雄。
奇峰景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其中以秋色最美。每当秋日,花草灌林,桦木白树,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有红、黄、白、绿相间,真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万紫千红,姹紫嫣红,“黄金铺满山林,翡翠悬挂空崖,遍山红火霜叶,照耀冰沟奇峰。”这里的秋天,肃穆静寂,简洁透明,厚实宽容,漫山红叶,恰似一处绚丽多彩的天然大花园。
冰沟奇峰在北山松涛的依托下昂首挺立,在群山连亘的背景下直冲云霄,在大通河水的映衬下峭壁生辉,在树木花草的包围下风情万状。冰沟奇峰不光山奇峰险,景色迷人,而且有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个汉族砍柴小伙与藏族牧羊姑娘相爱,两人情投意合,定下终身,后小伙多次求婚,但因家境贫寒遭到姑娘父母的拒绝。姑娘的两个姐姐不忍心拆散这对恋人,帮助他俩逃离家乡。当姐姐送他俩到一块平地,依依惜别之时,父母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一看小伙把姑娘领走了,盛怒的父亲朝小伙子猛击一拳。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顷刻间,在场的六人无影无踪,一座山峰徐徐升起。第二天,人们发现声响的平地拔起一座山峰,细细端详,便是六人的化身。北峰是牧羊姑娘,东峰是砍柴小伙,西峰是母亲,南峰是父亲,两座姐妹峰是大姑娘和二姑娘,头发已成为花草树木,泪水也汇流成泉。远远看去,就像是牧羊姑娘左手紧拉砍柴小伙诉说衷肠,右手搀扶母亲请求宽恕。两位姐姐也依偎在母亲身边求赐饶恕,只有狠心的父亲在群峰间垂首孤立,像是忏悔自己。后来,人们觉得蹊跷,便在峰巅修建寺院,以避灾祈福,以示怀念。
这些传说使冰沟奇峰有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赋予奇峰美景更多的人文色彩。
自古中国哪里有名山大川,哪里就有佛道文化与之相连,奇峰山同样如此。在峰顶平地的中心,建有一道观大殿,飞檐流角,雕梁画栋,平地而起。烟火袅袅,钟声悠悠,香客们游走在奇峰山上、佛殿身旁,虔诚地表达着人间的真善美,悠扬地感受着风景的奇险峻,峰寺相连,人景相随。
久远的冰沟古道,险峻的奇峰山峦!
悠扬的田园牧歌,美妙的山间景致!
苍峡风情
在乐都自然地理第三板块北山的中部地区,有一块奇异的地方,这里群山莽莽,巅连起伏,一条山间公路蜿蜒而进,清澈宽广的引胜河水,像是镶嵌在峡谷中的玉带,从高山深涧潺潺流出,奔向河湟谷地。
这是第三板块的又一风景!
这是乐都风景的又一高点,苍家峡!
苍家峡美在山。这里层峦叠嶂,树木森森,山明水秀,千姿百态。登临某一座山峰,举目四望,周边的山峰变化成各种有趣的姿态,有的像飘逸的仙女,有的像持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猿猴,有的像脱缰的野马,形态各异,险峻陡立,远处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群山像是一对对情侣,脉脉含情,凝眸注目;那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分外壮丽,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一处山峰、每一片高地,绿树成荫,花儿映衬,万顷碧波,分外妖娆。有时云雾缭绕,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
苍家峡奇在树。这里是树的海洋,山顶上那参天的柏树,像是守卫边疆的士兵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山坡上四季常青的油松,铺天盖地,万木争春,万古长青的松柏伸展着苍劲的枝干;山脚下的落叶松撑起绿荫大伞,上面有千百只鸟雀飞跃、歌唱。遍布东沟、西沟的树林,枝叶茂盛,绿树成荫,大风吹过,万木倾伏,刹时波涌浪翻,轰响不绝。这里是生命的源泉,树木的家园。那些高大挺拔的落叶松、油松、云杉、一坡挨一坡,似万顷碧波,一望无垠,天地相连;那一洼洼、一岭岭的白桦、山杨枝叶繁茂,片片成林,连为一体,魅力无限。
苍家峡的景在绿。博大的苍家峡地带,山绿、坡绿、地绿、松林绿、灌丛绿、杂草绿,真是绿色苍峡,美景乐都。每一棵树,每一枝叶,每一小草,翠绿如春,每一块地,草长莺飞,青翠如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绿景处处皆是。这里的绿,被点点红花、片片黄叶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衬托着,一树绿荫,几颗红果;一簇花草,几瓣花叶;一方绿地,几朵小花。真是绿中透红,多彩多姿,因绿而生,因绿而美。
苍家峡的情在博大。这里地域广阔,风情无边。一座座山峰千姿百态,昂首而立;一片片草地郁郁葱葱,舒展亮丽。万木争春,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万物欢腾。在这样博大的天地里,风景中有风景。
鹿角哇寺就是苍家峡里的又一道风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鹿角哇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重修,以后经过多次修建,规模逐渐扩大。其信仰群众多为苍家峡诸村,属佑宁寺章嘉昂管辖。在美山、奇树、绿景怀抱中的寺院,红墙黄瓦,白塔金顶,格外醒目耀眼,悠悠钟声,叮当风铃,体现着苍家峡既是风景苍家峡,也是人文苍家峡。景因人而生,情因景而发。一座寺院撑起了一方风景,一方风景激活了一种文化。
苍家峡风景地带还有这样一处奇妙景地,即黑龙三池,历史上是鹿角哇寺的管辖地。相传这是黑龙爷行云布雨的地方,因而每当春夏天旱时,人们常去龙池请雨,祈请龙王普降甘露,所以把这里称为“龙池甘露”,为古乐都十二景之一。
号称“龙池甘露”的黑龙池,坐落在三山环抱处,北面的叫郎什当岭,有郎什当牙壑,西边的是措卡牙壑,西南是蛇雾山,东北是加郎牙壑,由大小三个水池组成,池水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个季节的龙池甘露有着与众不同的气候和风景。每到仲夏季节,池内碧波荡漾,四周群山逶迤,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登高远眺,群山起伏,绿浪翻滚,白云飘浮,犹如轻纱。池外百鸟鸣叫,池内蛙声如潮,组合成旋律悠扬的大合唱。夏季时候,风云多变,一会儿万里晴空,阳光灿烂,忽然池内白雾茫茫,乌云翻滚,意味着一场雷雨将要从这里开始,奇怪的是东边仍然是赤日炎炎、晴空一片,而西边却是电光闪闪,雷声阵阵,大雨倾盆,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忽而,乌云又乘着闪电,向南疾驰与南山连接在一起,带着声声霹雳又向东南方向奔走。这时的龙池又恢复了平静,展示着如诗如画的美景。秋天季节,龙池甘露水面平静,一片汪洋,映照着山上的松树、灌木,周围鸟语欢歌,百花吐芳,五颜六色,斑斓多姿。到了冬季,这里又是晶莹琉璃的世界,池面冰封,龙池安然沉睡,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松柏浓郁,一派北国风光。
神奇的龙池,旖旎的风光,青翠的绿浪,飘渺的云朵与苍家峡景带的美山、奇树、绿景错落有致,鬼斧神工地相互陪衬,展现着自然的大美风情。
央宗美景
在乐都县城东南30多千米处的中坝藏族自治乡境内,在“南山积雪”景观的东边,有一处“天有八副金轮,地有八瓣莲花”之感的地方,这就是央宗林景区。央宗位于小积石山脉主峰楼子山南麓,从乐都县城东行南进,穿虎狼沟,至牙昂村境,众峰突起,形同西岳,即为央宗。这里是乐都浩大的第二板块中又一风景胜地。
央宗林区依托南大山坐南面北,茂密而高大的松树四季常青地装饰着这块风景秀美的胜地。央宗林地在山间,美在高处,景区布满在南山东部地区。这里每逢春暖花开,满山新貌之时,整个山林古树盘曲,千姿百态,翠绿一片,花香扑鼻,出自深山的溪水一路欢歌地奔流向东。当晨曦穿过茂密的树林,射来道道光束的时候,高大的树林,绿莹莹的草地,显得十分美丽,风景十足。夏天,由于地面温湿,水源充足,浓密的央宗林更加百花争艳,风景幽美。绚丽多姿的秋天,绵延的山岭上,嫩绿的松树映着皑皑白雪,远远望去好似千条玉龙飞舞,山腰游云缭绕,犹如一条玉带随风飘游。
“央宗”是简化了的藏语,其全称为“蓄兰央宗”,卓仓地区藏语发音“夫拉央宗”,在《安多政教史》中又称“班玛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在久远的过去,央宗寺曾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甘肃、西藏、西康、云南、内蒙古等地广大藏族、土族、蒙古族群众朝觐、向往的佛教圣地。央宗神地早在唐文宗李昂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并有名僧在这里住洞修行,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之后,央宗的声誉就在西藏传开,进入鼎盛时期,至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最早的传播地之一。
“宗”在藏语中是“天堑”的意思。纵观所有带“宗”的藏寺,均建在险峻的峰峦或徒壁之上,央宗寺便是如此。过去,当地藏族群众将央宗之地称为完麻曲宗,意为形如牡丹花的山。登上楼子山高处,向下瞭望,央宗山真的像一朵含苞绽放的牡丹。那千姿百态的峰峦、深幽奇幻的沟壑,竟如同片片花瓣,簇拥花蕊,古洞古刹就坐落在牡丹花芯之间。
央宗林风貌独特,是因为这里有著名的一寺、一山、三洞。
一寺即央宗寺,林中有寺,寺在山间,云霞飘渺,烟雾升腾,使央宗林美不胜收。唐朝末年,卓仓地区已有佛寺10处,其中以央宗为最,在藏传佛教史上,乐都的夫拉央宗、兴海的智嘎尔贝宗、尖扎的阿琼南宗、平安的夏宗并称为“安多藏地的四宗”。央宗寺过去在曲尼沟与赞丹龙洼之间的山嘴上,有经堂、佛殿、僧舍、禅房、佛塔,全盛时期,有僧众30多人,可谓古刹森森,香火腾腾。时至今日,那些古老建筑荡然无存,只有几处简单的僧房,以及佛殿一座,最奇妙的是有央宗三洞。内有冰缸,药水长流,喝药水,能治百病。虽然房舍简单,但名气大增,这里经幡飘逸,经布飞扬,罄声悠长,晴空万里,香烟袅袅的大经堂殿,显示着它的鼎盛和殷惠。央宗寺周围都是红砂石山峰,边缘红崖陡峭,两侧山谷上下奔流,环境清幽,山清水秀。
一山就是央宗山,其实这里山峰重叠,但以央宗山为主体,独特的是大多为火红的丹霞地貌,红山红似火,绿树绿成荫,在这里红与绿是那么鲜艳与亮丽,这些成就了央宗林的独特风貌。丹霞叠翠的央宗山雄峰高耸,红崖飞峙,峭壁千仞,雄姿万丈,壁间松柏悬生,枝繁叶茂,花草秀丽,景色丰美。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山地或沟壑之上,危崖劲露,光滑齐削,气势磅礴,雄浑而富有力度,充满阳刚之美。丹霞之美主要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纵目丹霞地貌的山有堡状、锥状、塔状,形象各异,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近观赤壁丹崖之上水痕如泼墨,色彩斑斓,一个角度一幅水墨画。在蓝天、白云、碧水、绿树和花草的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丹霞的山石个个象形,似人似物,似兽似禽,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洞在央宗山上,传说是高僧修行之地。一是胜乐洞,也即唐代吐蕃圣僧德木却乎修行洞。洞址在曲谷龙洼的石崖上。从曲尼沟到胜乐洞,有两三千米之遥,途中时而在灌丛中穿行,时而在徒壁上经过,时而竖木作阶凳,时而横椽为栈道,头顶悬崖徒壁,脚下万丈深渊。洞深近百米,内有清泉从顶壁滴落,据说能治百病,当地群众称为“神水”,至今有人还去求此水。细细察看,唐时洞形犹存,似乎还隐隐约约地存在着高僧做饭、睡卧、打禅、诵经的处所。洞中历经千年的风剥水刷,原来的洞形已悬挂于半空之中,进去甚难,只有勇敢者才能进入。二是光明天使洞,也就是多杰帕毛佛修法洞,洞口有一间房子大,内有台阶。三是三贤洞,据传是西藏名僧藏热甫塞、尤格琼、玛尔释迦牟尼共同修行的洞府。古洞犹在,历史长存。
央宗林历史上是一片原始森林,但今天仍然古树参天,草木浓密。林中有云杉、山杨、白桦等乔木20多种。林间芳草葱茏,野花烂漫,有百合、牡丹、芍药、刺梅、鬼臼、杜鹃、金露梅、紫丁香等野生花卉数十种,最为罕见的是在一个名为赞丹龙洼的山沟里,生长着大片旃檀,传说这是唐代吐蕃名僧德木却乎亲手栽植的。百花齐放,百草争春,最为鲜明的是这里的山丹花,一排排,一簇簇,永远含颌微笑;地飘儿,滚瓜圆溜,布满山间,令人望而生津。
央宗景区,林在山头,寺在林中,山寺相连,一种独特的风貌。火红的丹霞地貌,墨绿的松柏林木,熠熠生辉,真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任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古都新曲
湟水滔滔奔流,五桥飞架南北,马路开阔平展,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在青海乐都拔地而起,在乐都自然地理第一板块的中部耀眼夺目,与乐都大地药草天镜、苍峡风情一起组成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默契合成的乐都大美画图。
乐都县城,这座古老的城镇,经过历史的演变,今天,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青藏高原的东部。
史料记载,早在公元399年,南凉在此建都,明朝洪武19年,乐都古城就已修建完成,以后陆续在城内建有寺庙、牌坊、楼阁等,很早的时候就成为青海东部的重镇。民国时期有商家铺店、作坊集市、学堂书院、县署及寺庙,古老的县镇已初显雏形。
前有南山积雪的南大山,后有红崖飞峙的裙子山;东有中流砥柱的映衬,西有大峡夕照的烘托;中间有碧波荡漾的湟水河为护城河。这里阳光明媚,土地开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块风水宝地。
历经时光穿梭的历练,乐都县城今非昔比,那些古城老景、街坊古树已荡然无存,只有那高楼大厦背后的隐隐城墙昭示着乐都历史的久远与古都新貌的来之不易,昭示着发展与繁荣是乐都人文的永恒主题。
古城乐都成了湟水大地的人造风景。
城市楼群成了碾伯风景的又一高点。
站在凤凰山顶,这里是鸟瞰全城的最佳视角。举目远眺,一座座大楼破土而出、拔地而起,一群群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凯丽大厦、广电大厦、经贸大厦、银都大厦、工会大厦、发改大厦、东全大厦、康泰大厦、华西地产等二三十层的高层建筑气魄雄伟,高耸入云,独领风骚;一个个城市住宅小区应运而生、蜂拥而起,东全小区、东升小区、滨河小区、警苑小区、文昌小区、怡春花园、兴乐佳园、丽水湾、秀水湾近20个小区建起在湟水岸边。高低错落的建筑新颖别致,五光十色,流光溢彩,艳丽多姿。那些穿越在楼群之间的道路平展流畅,延伸八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动与静完美组合,高与低巧妙布局,展现出乐都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七桥两城是乐都县城的骨架与脊梁。湟水桥挺立中点,飞架两岸,贯通南北;西大桥长桥卧波,气贯长虹;东大桥一道飞虹,飞越河岸。水磨营大桥、河湾大桥巍然屹立在城市两边,东西两座步行桥赫然横亘于湟水河之上。滨河北路、滨河南路与七桥联通,在湟水河上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城中的新景观。乐都城因水而有灵气,有水就有桥,又因有多姿多彩的桥而富有诗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卞之琳的这首诗此时似乎成了对乐都湟水河大桥风景的最好描写。七桥两边、大河上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大有一种“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长歌行”的景象。两城,即城北、城南。城北大街小巷,纵横交错,万头攒动;城南新楼遍地,马路宽敞,车来人往。
新乐十字和桥南三角地带是县城交通枢纽,也是县城最为繁华地段。这里人流车流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街道两旁集中了金融、电信、商贸、酒店、宾馆等代表城市脸面形象的楼房,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全力大厦、银都大厦、康泰酒店林立两旁,高大而雄伟,新颖而多彩,使曾经建起的高达11层的乐都宾馆黯然失色,它们构成了现代城市的乐都标志。中心广场、迎宾广场、彩陶广场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陪衬于周边,开放而现代,弥漫着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
县城,相对于乡村是一座繁华的城市,相对于城市又是一座宁静的乡村。今天的乐都县城已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县城了。这里的每一个建筑呈现着一种多姿,每一处楼群显现着一种大气,以及开放与现代,从西大桥的秀水湾建筑到东大桥的香格里拉楼群,完全是一种城市的架构。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已成为乐都的定位、乐都的奋斗目标、乐都发展的强大引擎。
乐都县城,新城中有老街,新巷中有古道,如火巷子、北门街、南门台等,它们是居民的精神家园,最能体现乐都县城的历史文化,更具有乡村意义,原始而古朴,弥漫着久远的年代气息。这些古街在矗立着巍峨挺拔高层楼标志性建筑的新街后方,在霓虹闪烁歌舞升平的现代娱乐场所旁边,冷冷地匍匐于小城的深处,一群汗衫短装的爷们闲散地坐在街边的椅子上,下棋、泡茶,过着自个儿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悠闲生活,这是城市新景的又一景象,是乐都人文的又一表现,是乐都过去的一种展现。
“择水而居,依山筑城”,这是乐都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红崖飞峙的裙子山,绿树成荫的凤凰山屹立在县城的北边;影影绰绰,连绵起伏的杨家大山横穿在县城的南边,两山之间一块丰腴的盆地,县城就坐落于此,充满着诗情画意。更为叹止的是湟水河穿越县城而过,一波江水,涛涛奔流,那许高楼倒影在水中,那些车流、人声流淌在水中,水是万物之灵,乐都县城因湟水而与众不同,人杰地灵。
乐都县城的夜晚,美丽如梦,深不可测,像神秘浩渺的大海,深沉而悠远。经历了一天的艳阳高照,喧哗繁闹,夕阳向大地洒下余辉时,城市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县城变得幽静而多彩。在远处眺望,华灯初上,星星点点,五彩缤纷。晚间,万盏灯火大放光明,109国道县城段、滨河北路、滨河南路、古城大街、新乐大街,一条条光带灿若星辰,流光溢彩,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一幢幢高楼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把湟水河映衬得五光十色,缤纷多姿。
一座古城,人文与自然的交汇。
一道风景,古老与现代的结晶。
奇妙的景观
红崖飞峙
乐都县城北有一处红山,山峰前崖由于常年被雨水冲蚀,在半山腰形成一排90度的山峰竖切面,崖体裸露,呈微红色。切面如折叠的红裙子,故曰“裙子山”。每个裙纹如根根通天大柱林立山脚,红崖壁山有许多园洞,据传洞内有壁画,系北魏遗迹,后因风蚀,壁画剥落。每当雨过天晴或斜辉夕照之际,红崖如火,鲜亮多目,裙柱皱纹有序,大有巧匠雕刻之精,故名曰“红崖飞峙”。
红崖飞峙的裙子山昂首挺立,层次分明,灿若朝露,美似夕阳,映衬着河湟绿野。远望红崖背峰,峰峦起伏,注入云天,一入秋雨季节,云霭连接山峦,衬托得裙子山绚丽多彩,蔚为壮观;冬季积雪落在红崖之上,红处红似火,白处白如银,红白相映,大地增辉。清朝诗人吴栻有诗曰:
峰壁削成接翠微,
朱明炎火望依稀。
高台月照千峰色,
云窦烟涵百孔晖。
洞外丹砂经雨艳,
岩边紫石入秋肥。
几时搔首从天问,
得向蔚兰捧日飞。
千百年来,红崖飞峙横贯于乐都县城的身后,映照着碾伯街道,见证着古都乐都的发展,红崖、绿树、新街、旧景,互为连接,互为衬托。在红崖飞峙的背景下,乐都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芒,表现出蒸蒸日上的精神与风貌;在高楼大厦的依托下,红崖飞峙更是雄姿挺拔,光怪陆离,红山绿水,灿如夕阳。
中流砥柱
湟水河流出大峡,途径碾伯,进入甘肃,然后浩浩荡荡地流向黄河。当它一泻千里地抵达老鸦峡口时,河水陡然急湍,犹如奔马振鬃扬蹄。这时一块巨石奇峰突兀而起,岿然挺立在河水中央。石南北长11.3米,东西宽5.3米,高8米,上大下小,呈蘑菇状。石上于北魏时建一小亭,清道光年间重修,最早传说是鲁班修的,因此称鲁班亭,1984年重修。亭上雕梁画栋,玲珑剔透,蔚为壮观,鲁班亭与巨石巧妙造合,昂然屹立在涛涛湟水河中,雄伟挺拔,自古称为“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的鲁班亭还有动人的传说。很早以前,老鸦峡里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南北两面山上是大森林,环境优雅,庄稼汉们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是后来不知什么人得罪了西海龙王,龙王爷大发雷霆,一声怒吼,石峡两岸的石山倾倒,堵死了湟水河。又一声大吼,满天乌云,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洪水不住地倾泻下来,刹时,美丽富饶的田野顷刻变成茫茫大海。后来生存下来的人们纷纷迁到荒山上,省吃俭用,年年给龙王爷祭酒、献羊、上香,祈求龙王的慈悲,开山退水,沧海变桑田,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一年又一年,还不见龙王爷发善心,这事被好心的鲁班爷知道了,他即刻腾云驾雾,来到老鸦峡顶,抡开大斧,将石山拦腰劈开,驱走了海水。提起劈下的山上巨石抛入青海湖,变成了海心山,镇住了西海龙王。老鸦峡河中鲁班亭下的这个石墩就是鲁班爷撂巨石时掉进河里的石渣。
奇异的景致,微妙的传说,与涛涛江水同生共存,与老鸦峡景融为一体。滚流江水,巍巍砥柱之外,田野开阔,麦浪翻滚。中流砥柱的两面,是巍峨险峻的山峡,湍急的湟水夹在两山之中奔涌而去,夕阳西下,砥柱中流,立地顶天,山、水、亭、田园、农家,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河湟图画。湟水河也在这里为乐都的风景、人文、历史做了最好的收场,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奔入他乡另地,创造别样的精彩。
武当胜景
乐都武当山,又称老爷山,距县城10千米处的引胜河东岸,是乐都境内一座名山,也是道家修身养性的圣地,是乐都境内又一大风景名胜景观。
老爷山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那些南方大山名胜处处看得见,而北方却稀奇少见,只有在这里生长在高崖削壁间的苍茫松柏。老爷山山势陡峻,荆刺丛生,桦木、苍松挺拔,生长于陡坡岩壁上,蔚为壮观。特别是山顶庙宇脚下的徒壁上挺拔而立的几株苍松,在巨石缝间突兀而出,生向天空,巍然屹立,造型别致,姿态优雅,给武当景观增添了无限风景。
点缀老爷山风景的除了壁间松柏,还有依稀可见的点点庙宇。在老爷山上的每一个削壁崖端,每一个峰湾靠山,都建有风格不同的庙宇,每一座佛殿庙楼又恰到好处地配衬着这里的山峰、苍松。
武当胜景是一个景观体系,是一个风景系统。
山脚,清澈见底的溪水哗哗流淌,依山而过,一片片杨树林傍山而生,郁郁葱葱。站在树荫下,翘首仰望,武当山峰崖峭壁高,直插云端;山顶上挂着彩幛的庙宇隐隐约约,如空中楼阁。在那些悬崖峭壁上,稀稀疏疏的千年古树苍劲挺拔,郁郁苍苍,傲然挺立在石崖上,如护山卫士。沟沟洼洼,满山灌木茂密旺盛,一簇簇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野花点缀其中,竞相吐放。草丛中,粉蝶飞舞,百鸟闲居,欢歌笑语,莺歌燕舞。
在草丛密树中依山而上,每一处都是一种风景,每一个回望,都会有不同寻常的感受。
登山远望,只见整个武当山巍峨雄险,重峦叠嶂,大气磅礴;举目远眺,整个山峰形似苍龙,龙尾摇摇摆摆甩向南端,山腰脊岭四分五叉,如龙爪腾舞,龙头突然折转向西,低头俯瞰沟底涓涓溪水,因此,人们把武当山比为苍龙嬉水,或回龙望祖。回头细看,这里佛殿重重,烟雾缭绕,这时山腰翠柏苍松,山头薄雾朝霞,道观庙宇在晨曦中时隐时现,殿庙钟声四山呼应,登临其景,如入仙界。
武当胜景,因山奇而峻险,因庙宇突兀而奇伟,更因佛庙而红火,使武当胜景产生着一种多元文化的风景。这里游人香客不断,常常到山上游玩焚香,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八有盛会,届时游人云集,善男信女上山焚香,佛殿钟磬齐鸣,音满山谷,云烟缥缈,歌声阵阵,使武当山峰充满神秘境界。
风为树而生,景为人而造!
水峡石佛
在乐都风貌第三板块的下北山地区,离县城东北40多千米的李家乡陈家磨村下水磨沟脑,有一条峡谷,峡谷两边山石相间,突峰连绵,山坡上乔木林立,灌木丛生,峡谷底溪水潺潺,清澈见底,这就是乐都著名的“水峡”。峡谷山重水复,悠长久远。再往里面,一石头佛矗立在西北坡之间的山腰上,坐西北向东南,巍然屹立,气势宏伟,高约100余丈。远看如一人盘膝而坐,上身微微前倾,神情专注安详,朵朵白云缠绕在腰际,若浮若动,飘飘渺渺,这就是有名的“石头佛爷”。基地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奇峰直插云霄,大气磅礴,势如天外飞来。石佛脚下悬崖绝壁,壁间有隐隐石洞,据说是远来的香客信士诵经度夜的地方。水峡与古佛连为一体,因而称为“水峡石佛”。
水峡石佛,当地俗称“石头佛爷”,也称“北山总神”、“北山土主”,据说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山神土主”。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善良的人来到这穷乡僻壤,教会了人们春种秋收,织布纺线。可是有一天,这位善人突然变成了一个大石头。他给人们托梦说,他原是天上的一位神仙,因为私自下界,传了秘方,犯了天条,不许再回天界。善人化为石峰的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六,因此每年“六月六”,人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来到这里,给石佛上香叩头,颂扬他的功绩。石佛也用自己的神水———“药水”,无私地回报善男信女们。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缺水地区,每遇天大旱时,信徒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这里祈佛求雨,传说是相当灵验的。
水峡不但有山青水秀,花木葱茏的景色,更吸引人的是水峡的“药水泉”,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佳话传诵。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传说这就是“石佛神水”。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是水峡喝“药水”日,每逢此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来这里求神拜佛,畅喝药水。晶莹闪亮的水珠,像玉盘落珠,流进各样的杯子里,也流入人们的心田。
石佛生的魁伟,岸然博大。周围峰崖奇秀,古木参天,石峰嵯峨,古松生于岩缝,枝叶如浮云蔽日,绿茵布满山坡,桦树生在谷旁,浓郁覆盖山涧,山下百花斗艳,流水淙淙,林间枝头,鸟声委婉,真是情趣横生,别有风味。石佛之巅,山峰高处,远处的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麦浪起伏,菜花金黄;眼前青山迭翠,郁郁茫茫,云蒸霞蔚,万紫千红。山青、水秀、人乐、鸟欢,如一幅游山醉人图。
人们到水峡观佛,喝石佛神水,唱山间民歌,高亢激扬的声响回荡在山谷之间,俊男靓女以歌相约,以歌为媒,在石佛铺就的幸福路上挽手相恋。
一种美景,一方情深。(未完待续)